
一、总原则
仔细审题,细心答题,认真检查.保持乐观心态,拓展思维,善于联系,争取超常发挥。
二、具体要求
(1)合理用时,选择题稍快点,保证有40-60分钟写作文。
(2)缓解情绪,放松心弦 。进入考场,尚未答题前,运用冥想的方式,通过短暂的想象或联想,使自己的情绪缓解下来。
(3)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尽可能在试卷上将自己思考的痕迹写下;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绝对不轻易留下空白;切记“整洁、美观、有效”的原则。
三、各类题型的应考策略
客观题,注意语感审读,用好排除法。
㈠字音、字形 抓住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的特点
【小窍门】①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
②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
③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⒈字音多音字
①字义定音
载zǎi 记录、刊登∕年: 记载∕载入史册∕三年五载
zài在 装运、充满∕又、且:载客∕怨声载道∕载歌载舞
供gōng 给人使用:提供∕供给∕供养∕供不应求
gòng与祭祀有关(供品∕供果∕供奉)受审者陈述案情(供词∕串供∕供认不讳)
②词性定音
劲 jìn ( n.力气、精神、态度)劲头∕干劲
jìng(adj.坚强有力)强劲∕劲旅∕疾风劲草
泥 ní n.泥潭∕泥塑 nì v.拘泥∕泥古不化
③语境辨音
壳 ké(口语)脑壳∕蛋壳∕花生壳 qiào(书面语)甲壳∕地壳∕躯壳∕金蝉脱壳
④记少不记多 肖 xiāo姓氏∕遂suí半身不遂∕扛gāng力能扛鼎∕胖pán心宽体胖
⑤声旁辩读 奇 掎jǐ角之势∕犄jī角∕畸形∕崎岖∕绮qǐ丽
2.字形
①音辨法∕形辨法 惦记∕掂量∕踮脚 喧哗∕渲染∕寒暄
②义辨法 弱不禁风禁受、承受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超过、胜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胜,比另一个更优越。事实胜于雄辩)
③结构辨法 嬉笑怒骂∕仗义执言∕轻歌曼(柔和)舞∕丰功伟绩
④语境辨法 形迹可疑(举动和神色)∕行迹不定(行动的踪迹)
实词、 成语
用好排除法,实词注意“留同析异”(词性、语体色彩、范围、搭配)
成语设错的角度:
望文生义 ∕用错对象∕褒贬失当 ∕谦敬错位∕重复赘余∕不分轻重∕不当搭配 ∕自相矛盾
【小窍门】:
①想要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②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③注意语义重复。④主要抓“合乎语境”。 成语考查重点可以概括为“合不合语境”。
4、病句
①语感审读法。即通过语感进行检测,可很容易地审出杂糅、赘余、语序不当等语病。
②主干压缩法(即划分主谓宾法)。此法可很容易地解决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
③造句类比法。感觉拗口而查不出病因时,可举几个相类似的句子或短语进行类比,从而找出病源。
④典型病例法。掌握一般病句的基本症状,找出病源的出现规律。
做题思路通常是:先检查句子的主干,看是否缺成分→ → 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 →→ 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 →→ 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常见的典型病症。
典型病例:
①、出现了并列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
②、出现了多重定语和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
③、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
④、出现了介词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主客体颠倒、主语残缺。
⑤、出现了关联词(连词),可能是搭配不当、残缺、语序不当。
⑥、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
⑦、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
⑧、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
⑨、出现了多重否定,疑问旬、否定词,可能是肯否不当。
⑩、出现了固定结构 ,可能是结构混乱,句式杂糅。
(11)、出现了文言词语、书面语,可能是重复。
(12)、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
文学常识
范围:必修1—5,外国小说,名著导读
要点:作家、国别(朝代)、流派、代表作品、主要人物
相关资料:文学常识、外国小说知识整理
结合课文及读本,调动积累。当会就会,不会放弃,不能浪费时间。
6—8社科文
解题思路:①标上序号,通读全文②了解大意,抓关键(重点字词:一般、全都、大概、只要……就)(观点句、肯定、推测)③审读题干,筛选信息④细心对照,一锤定音
注意设题角度:①张冠李戴②范围失当③无中生有④未然已然⑤曲解原意⑥强加因果
9—11文言文
解题思路:⑴了解对象,明确文体(人物传记、论述类文章)
⑵审读11题,了解大意
⑶通读文章,了解5个W,判断11题。
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比较,注意干扰点:
①改动时间②夸大品质③无中生有④望文生义⑤范围失当⑥张冠李戴⑦已然未然
⑷9题实词推断
①词性②双音词推断③结构④联想⑤通假字放到文中,结合上下文理解
虚词,一般不会单独设题,在翻译中出现,了解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句子,比较、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⑸10题筛选文中信息
①审题干,明概念 (直接、间接,体现其性格、品性)
②扣文本,识主体 (放回原文,认清谁是当事人,以防主体对象张冠李戴)
③入语境,看句意 (放入语境中考虑,洞察叙述的事实所体现的性质或作用)
④比选项,得答案 (比照题目的四个选项,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⑹12题翻译
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标准:信、达、雅
注意采分点:①实词 a一词多义b 词类活用 (使动、意动、n—v、n—状语) c古今异义
②虚词结合语境,灵活处理 ③固定短语
④特殊句式a判断句b 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d状语后置(介词结构短语后置)
⑤补全省略句
13题断句
一般句读6处,读懂最好,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一定要关注句首、句末语气词,关注对应句式、固定句式,以及专有名词等。
断句方法:①凭语感,先断易
②“云曰道”,对话明 (借助“云曰道言”等动词来判断对话,进行断句。)
③辩虚词,明语气 (如“盖夫其” 等发语词常放在句首,“耳乎哉焉也耶”等发语词常放在句末,“之以则而”等助词、介词、连词常放在句中。)
④辨句式,助句读( 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⑤修辞句,抓特点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断句。)
⑥抓总说,辨分述。
14题诗歌鉴赏
解题五注意:
①标题 ②作者 ③主体---感情词句 ④注释 ⑤问题
1、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2、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3、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特别是比较熟悉的、特征性明显的作者,不能生贴标签,应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分步作答。
4、整体把握诗词和诗词中的句子,注重概括。
5、弄清题目问的角度,这就是我们回答的角度,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有针对性。弄清题目怎么问的,问的方式即是回答的方式,做到“怎么问,怎么答”
6、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如果判断准确,就要敢于大胆使用;如果不能肯定,要学会运用模糊语言,做到不懂装懂,尽量获取分数。
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②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对比
③描写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联想与想象)、细节描写、多角度描写 (感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远近、高低、动静)
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
⑤结构技巧: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杨
补充:衬托 (正衬、反衬)、、用典 、渲染 、 象征
语言风格:★简洁又表述为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浅显 明白如话,不事雕琢,不加修饰。★★质朴清新 淡雅 ,自然,★ 词藻华丽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 雄浑壮阔,雄壮、强健、浑厚。
15题名句默写
默写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即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三不”即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句子填写。( 一般考查的句子都容易出现错别字。一定要通过对句意的理解,检查是否有别字。)
16—19题大阅读
㈠散文阅读
把握主旨:①看对象——明文体②找特点——理思路③抓关键,提主旨
知识储备:
①标题的作用 a 设置悬念b 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c 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d 推到情节的发展或推到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e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细节描写的作用:a表现作者的情感,突出事物的特点,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点明文章中心b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c使文章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③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史实(a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B具有例证的作用)
某一事件的作用(a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④引用的作用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或充实文章的内容)
b引用诗词(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⑤ 文中关键句的作用
a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b尾句——总结全文,卒章显志,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c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d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e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f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g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㈡小说阅读
⒈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般可从四方面去把握: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⒉小说情节
⑴运行模式:A基本式,开端_发展_高潮-结局,如面包B.摇摆式,在发展部分迭宕起伏,如优哉游哉C.悬尾式,欧.亨利手法.如保护人
⑵情节设计的技巧:A.注重节奏.如智取生辰纲B.巧合.如麦琪的礼物C,串连.跨越时空组织材料,如血的故事D 突转.或柳暗花明或风波骤起.如如保护人E.悬念,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如祝福.
⑶情节的作用,注意分析情节对表现人物/主题思想以及对整个故事情节构成的作用
A对表现主题的作用B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C对整个故事情节构成的作用
⒊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2.揭示社会生活本质3.揭示人物心境4.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5.奠定情感基调:A清静和平,B.热闹生机,C,萧索孤寂/冷清沉闷6.推动情节发展
⒋把握小说主题的方法
1联系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套中人2.从小说的标题入手.如药3.抓住情节题材细致分析.如药4.鉴赏人物形象,探索其社会意义5.分析作品描写的典型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对社会生活本质的揭示.6.通过关键语句和重点段落来概括主旨
⒌小说标题的作用
1设置悬念2.作小说线索3.为塑造人物服务4.推动情节发展5.突出主题
⒍分析手法的三个角度
1.语言角度,修辞及效果(语言风格有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
2.结构角度,开头/结尾/铺垫/伏笔/照应/过渡/悬念/波澜
3.表现手法角度,想象/联想/虚实/夸张/象征/渲染/烘托/对比/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衬托/误会/巧合等
★探究题
所谓的“探究题”还是以文本为依据进行的归纳概括。
有时适当联系一点时事或命题者在题目中所提供的相关内容,作些推导。
答题要点:
1.有明确的观点。
2.采用提纲挈领式,层次清晰,分点罗列 ;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3.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避免出现病句。
4.注意安排好字数,答题不要太少,也不要太烦琐,不超出范围。(有些阅卷老师会按字数多少、书写是否美观给印象分!)
5、在组织语言作答时应考虑到答案的规范性,一般宜用“总—分—总”式回答,分说层面要注意层次鲜明,可以用“首先”“其次”“最后”等词语或序号标明答案脉络。
20—22题语言表达题
语言运用的部分历来被大家称作“高考试验田”,它最大的特点是不断变化与创新,并以检测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是对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检测。
就试卷设题角度而言,仿句、简评图表、概括压缩语段、情景造句、句子排序等近二十种题型都有所涉及;就考察的能力而言,简明、连贯、得体、修辞、标点符号运用、准确概括等十多种层级的能力都涵盖在内。这些都应成为高中语言运用题目常教学的重点。
考查中,学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审题时不能发现题干中的隐藏条件,二是对生活的观察、积累不够,三是表达能力欠佳。
★首先把近段时间各地模拟题中的第六大题翻一遍,熟悉题型是答题的关键;其次,看到新题型不要慌,慢慢看题目要求,总能有收获。
①审题要仔细:仿句要细到标点符号;概括要注意信息点的把握。
②条件要符合:如果是一句话新闻的概括,注意"报喜不报忧"的特点。
③形式要限制:仿句要注意修辞及字数的规定;概括要注意字数。
④内容要创新:不要照搬照抄,开拓思维,注重积累。
⑤上下要协调:尤其是结合语境下句子,一定要注意上下文的暗示,使上下协调。
★如果有对话,要注意谦敬词的使用。
23题作文
作文应试策略
高考作文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层次。
简单的说,在基础等级中,考生要做到的是“入格”;在发展等级中,考生要做到的是“出彩”。
下面结合高考考场写作的实际,介绍几种实用的方法技巧。
⒈立意要高
立意上要尤其注意两点:一是准确性,二是全面性。在此基础上,再谈思辨性、深刻性、创新性等等。
审题要完成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弄清作文类型(命题型?材料型?话题型?),确定文体(限制型?自主型?);二是要分析材料,选准角度。
一定要注意材料中议论性或提示性语句,它往往给考生指明写作的方向,写作的方向是不能改动的,否则,就会偏题!
另外,看是否明确要求联系自身。不要触及敏感的政治事件(如抨击社会、乱发牢骚等),少用政治术语,想想阅卷老师的喜好,说符合自己身份的话。
⒉精心选材。
材料要典型,要有意义,有意味,有文化性。尽量用自己最熟悉的材料,为了做到材料新鲜,建议多使用近几年出现的新人新事。
运用的材料尽量与提供的原材料保持一致,即使关系不够紧密,也要注意围绕题旨恰当勾连,表明不偏题。
不要去写科幻小说,写童话、寓言不要过于含蓄,不提倡“编写故事”,滥编、胡编,绝对不会得高分。严禁照搬照抄别人的范文,杜绝“无我文章”和“抄袭文”的出现。不要触及敏感的政治事件,少谈宗教话题,不要单纯发牢骚,不要写早恋等敏感话题。
记叙文要有细节描写,推己及人,以情动人。议论文切忌大话、套话、废话,要避免空发议论,滥提口号,乱发号召,空表决心等等,要以事实和道理来写文章。
⒊发挥所长,合理定体。
文体不限不代表没有文体,要写什么像什么。记叙文要三分之二的篇幅落足于叙述,议论文反之。
写记叙文,最好将主人公设定为自己,用第一人称入文,不喊口号,情真意切。
写议论文要注意事例贴切、事理的分析、引用后的引申,做到首尾呼应。
考生一定要在审清文题的基础上,发挥自己某种文体写作特长。有时记叙文议论文皆可,有时写记叙文更好,有时写议论文更好,切不可硬写。
4、结构完整,眉目清晰。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要有一个较好的标题(命题作文除外),标题能较好地引领文章的内容。
文章内容要善于分段,因为自然段分得越自然,越显得你成熟老练,最主要的还是能使评卷老师一目了然,以五至八段为宜。
5、力求新颖,创造亮点
作文贵在创新。好的作文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那种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的作文是不可取的,也难以得到阅卷老师的首肯。
★求新还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否则意欲求新求异,反而会因形害义,落了俗套。盲目创新,认为这是一个省力的捷径的想法是危险的。
★好的作文,总有自己的闪光之处,有自己的亮点。可在以下几方面出彩。
①标题要靓。
审美性、哲理性强的标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阅卷老师精神振奋,如名言为题,比喻为题等。
②构思要巧
构思中比较容易被忽略的是写作的角度。好的切入角度容易出彩,容易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认识和写作者的个性。选取一个小的切入点,对材料进行深入挖掘,写具体,写深刻,往往能够以小见大,写出好文章。
构思要耐心:
不假思索就能想到的东西先写在草稿上;稍加思索想到的也写上。花上几分钟,列出提纲,绝对严禁胡编乱造。
③谋篇出彩
开头如凤头: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运用修辞,讲究文采;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说明情况,交待背景。
结尾如豹尾: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叙述结束,自然收尾;抒发情感,引起共鸣。
中间如猪肚:记叙文: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丰满∕∕议论文:六字联珠或层进式分论点,
主体段落结构是“引---述---议”∕∕记叙文首尾中间用景物描写也可成为一个亮点。∕∕开头结尾忌讳冗长、拖沓,废话太多。
④情感要真
高考作文中,屡见无病呻吟之作。作文要抒发真实的感情,要求写作者要用心感悟生活,要把自己的情感态度投射或融入到所描写的对象中。人类有着许多共同的感情,但人的情感又往往有许多差别,写出自己独到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就做到了新颖。
⑤语言优美:
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多引用贴切名言警句;可引进部分时代新词汇;引用流行的通俗歌曲歌词;引用百姓口头民谣(但取向一定要积极向上)。严禁文白夹杂,不用别人看不懂的方言,不要使用网络语言,不使用别人看不懂的词汇。
6、回头反观,弥补不足
主要有三方面的任务:
一是看审题是否恰当,如有偏差可施行强矫正,在结尾部分充分解说你写的内容与话题或材料的关系,一旦跑题就不及格了;
二是看标题、字数是否少,不写标题,按评分规定扣2分,字数不足(50字1分);
三是看是否有错字(1个错别字1分)、病句。这三个方面可以说是作文中的硬伤,扣分无形之中往往是双扣分,我们要尽可能地避免。
★ 温馨提醒:
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四不——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自造字,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最后请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祝高考金榜题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