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溯始于春秋时期的"苏州8大古城门"

 苏迷 2014-05-06

  2500多年前,吴国屡挫“南方之强”的楚国,吴王阖闾雄心勃勃,想称霸了。伍子胥告诉他称霸的12字方略“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吴王同意。

  于是,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大兴土木,筑吴国大城于江南原野,周长四十七里,有水陆城门各八座,从北顺时针旋转,那八城门分别是:平门、齐门、娄门、匠门、蛇门、盘门、胥门、阊门。
 

  水陆城门的一期工程有:阊、胥、蟠、蛇门;平、齐、娄、匠门为二期工程;三期工程增加了金门和新胥门。2500多年来,城址未变为世所罕见。

  苏州古城墙,历尽千年的风雨沧桑。作为古城的外衣,古城墙在毁建更替中,见证着苏州历史的演变。古城墙是苏州人心目中的一个文化符号。这里,有苏州太多的历史文化记忆。
 

  千百年来,有多少人在城头瞭望远方,有多少人在护城河边苦思冥想,有多少人在护城河里激情荡漾;

  千百年来,有多少人穿越城门迈过护城河,走向远方,威名远扬 ...

  段段古城墙,是片片苏式之美;

  段段古城墙,是缕缕苏州历史与文化的缅怀。

  苏州的城墙,自秦汉至南北朝时期,他的变迁及修建,史籍上几乎没有记载。隋开皇十一年(591),苏州城有个搬迁行动。宰相杨素认为苏州城“尝被围,非设险之地”,遂将苏州城搬迁到新郭(即今沧浪新城处),政府机构等都迁到那里办公,三十三年后再回到苏州旧城。

  这也可以看出,城池对防御的重要性。五代时,战争频发,苏州城遭到严重破坏。吴越王钱镠驻守苏州,他为了加强防御,以砖块代泥土,重修加固苏州城,这是苏州第一次用砖砌城墙。砖砌虽然牢固,但战争是最具破坏力的。

  在南宋金兵入侵,元代元军入侵,明初明军入侵苏州时,城墙一次次遭到破坏,或毁、或拆、或塌。明清两代,曾多次修城,已发现有明代的“苏州府,吴县正堂万定造细结大城砖”,清代的“苏州府,元和县正堂许定造细结城砖”等古城砖实物。
 

  苏州古城之微缩景观

  现存的古城墙为清初所遗。民国时期,城墙因年久失修,部分坍塌、毁坏,计有数十处之多。日军入侵时,曾将城墙炸开缺口,断砖残土,一片狼籍,城墙伤痕累累,残缺不全,满目疮痍,有的城砖挪作他用,有的废毁湮没,有的夷为平地,不成其为城墙了。

  解放后,一般认为现在是飞机、大炮的时代,城墙已失去防御作用,可有可无,而且影响交通,因而对城墙不够重视,致使部分城墙被拆除。大跃进时期,为建造小高炉又大拆城墙,损毁严重。

  此后,取城砖,挖城泥,听其所为,无人管理,城墙基址成为公共用地,有的沿城墙建房造屋,将城墙当作房墙;有的在城墙上面建房,将城墙土地占为己有。最终的结果是,除盘门、胥门、金门一带尚留有城门及部分城墙外,其余则成为残砖土墩,或搭棚,或种菜,或堆物,或葬尸,已不见城墙踪影了。

  据有关部门调查,苏州古城墙全长15204.31米,目前较为完整的为1249.98米,仅占8.22﹪,真是不堪回首,可见其损毁之严重。
古城门之变迁

  苏州城究有几座城门,一般认为是“八座”。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建造阖闾城时,有“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卦”。直至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他们都任过苏州刺史,在诗作中也有所反映。

  白诗云“七堰八门六十坊”,刘诗云“二八城门开道路”,都说苏州是有八座城门。但是哪八座城门,记载和说法就不一致了。这与城市的发展和变化有关,有的城门关闭了,有的城门开辟了,有的城门时开时关,造成了八城门的名称时有变动。

  依据史籍的记载,苏州城共辟有十二座城门,即阊门、胥门、盘门、蛇门、匠门、娄门、齐门、平门、赤门、葑门、金门和新胥门,如加上南门的话,则有十三座城门。现不妨逐一说来。

  阊门,西门也。苏州城是阖闾命伍子胥建的,阖闾要伐楚,伍子胥要攻打楚国报父仇,两人的意见是一致的。门名为“阊”,以象天门,可通天气。其含义为:攻打楚国,乃是天意所为。后来,伍子胥带领大军从此门而出,打败楚国得胜归来,将阊门改称为“破楚门”,以示纪念。民国十六年(1927)拆除月城。上世纪50年代拆除城门,2006年修复城门、城楼。

  春秋时所建之阊门
胥门,本名西门、姑胥门,因城外有姑胥山而得名。胥门与伍子胥有关,那是以后的事,伍子胥筑城时,不可能将自己的名字作门名。吴国末期,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忠告,并赐属镂剑令伍子胥自刎。伍子胥宅原在西门内,民众怀念他,故将“胥门”与伍子胥联系起来,纯属巧合。至于伍子胥悬头胥门,放眼看越军攻城,那是民间传说,不足为据。元、明、清三代均重建胥门。民国二十七年(1938)开辟新胥门,1953年拆除。老胥门至今仍在,已辟为伍子胥纪念园。

  相传伍子胥宅在近处且后又悬头于此门,故称胥门
盘门古作“蟠门”。蟠,蟠龙也。古时帝王称为龙,曾刻蟠龙于城楼,借以镇越。古籍记载,城门外有大江,“尝有龙潜伏于此,以鼓仗击之”。后因其地水陆迂回屈曲,改称“盘门”。有史籍称吴大帝(孙权)蟠龙,故有“蟠门”之说,这与伍子胥建城已相去近八百年,不足为据。八座城门中,无论是水门与陆门,此门保存最为完整。


蛇门,约在今人民桥东300米处,“有陆无水”,即只有陆城门,无水城门。其地在巳,故以“蛇”名门。宋初时已闭塞。但在民国时期,其处仍有蛇门路。

  匠门东门也。有水陆两路,水路通大海,沿松江,下沪渎,为水上交通要道。所以,吴王阖闾命干将在此铸剑,便于运送铸剑原料。故也称“匠门”,“干将门”、后讹音为“相门”。

 
娄门,古称疁门。秦代,那里有疁县,汉王莽时改称娄县。《吴郡志》云:“昆山县东北三里许,有村落名娄县,盖古县治所寓也。”民国时拆除城楼。1958年水陆两门均折除。

  秦时城东南有古疁县,至汉王莽改为娄县,随改称娄门

  娄门水城门,摄于1932年(选自《苏州旧街巷图录》)
齐门东北门也。门名与齐国有关。志载,阖闾伐齐,取齐景公女儿为人质,配阖闾兄之子太子终累为妻,终累亡,齐女思念家国,阖闾在此造城楼,使齐女登楼望齐,故名“齐门”或“望齐门”。上世纪50年代初拆除城楼,1958年拆除水陆两城门。

  齐门位于城北,因门朝向当时的齐国,故名
 平门,原名“巫门”。其地有巫咸墓。元高德基《平江记事》云:“吴城平门,旧名巫门,至大庚戌古濠中得石扁,上有篆书‘巫门’二字,故老云:巫咸,商大戊时贤臣也。其墓在门东北三里许,故以名门。巫字与平字相似,后乃讹为平门。”但《吴地记》有“子胥平齐,大军从此门出,故号平门”的记载。闭塞无考。1958年拆除。赤门,在今之桂花公园东南角,其处的河流曾名赤水湾。《吴郡志》云:“(匠)门南三里有葑门、赤门,有赤栏将军坟,在蛇门东,陆无水道,故名赤门”。宋初已闭塞。

  平门城墙,摄于1930年(选自《苏州旧街巷图录》)


葑门,《吴郡图经续记》云:“封门者,取封禺之山以为名,封山故属吴郡,今在吴兴。”“方言‘封’曰‘葑’,葑者茭土摎结,可以种植者也。”俗云“富门”。民国时拆除城楼,上世纪50年代拆除城门。葑门位于城东,初名封门,以封禺山得名。周围多水塘,盛产葑(茭白),遂改为葑门。
 
金门,民国二十年(1931)开辟,因地处阊门商业中心,旧时有“金阊门”之说,故名“金门”,含有财富集中之意。保存完好。

  南门,1950年9月30日人民桥落成,城内直通城外。从习惯上说,城内通城外,必开城门无疑,因地处正南,遂呼“南门”。但此处并无城门。

  苏州城门之兴衰:

                                                                 历史上的苏州古城西北角
 

  苏州城今昔比较

  (本文部分内容取材于姑苏晚报、苏州新闻网,根据相关史料、网络图片信息整理编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