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汲索堂论书一一书法鉴赏

 率我真 2014-05-07

   

书法鉴赏【一】 特别说明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原大19*28.5厘米(二纸)

 

书法鉴赏【一】 特别说明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自汲索堂入驻月余,蒙诸位观顾,鄙人甚是感动。虽身居僻壤,然知余之所研(传统书法文化)非无谓也。遂拟将愚之心得,贡献同好,且望不吝指正。

特别说明             


释文:特别说明

   提及书法文化在中华民族涉及范围,可谓既深且广。常触及的 如:汉字及字体的产生及流变、文房四宝的发明及其使用、国人对翰墨的态度及审美、书家与非书家及其遗迹、历代名流与书法(毛笔字)、碑帖及其鉴赏、法书(碑帖)的鉴别与收藏、书法(毛笔字)的雅与俗、书法(毛笔字)教育、书法评论、书法与相关艺术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等;洋洋洒洒,不胜枚举。对此,汲索堂人微望轻,万般皆顾亦非力所能及。故在下打算仅对向来所研究、关注的书法鉴赏、书法与毛笔字的差异等相关问题,发表个人心得,供有心于此者阅参。亦冀不吝赐教为幸。     

【接下文】书法鉴赏【二】书法鉴赏是国民必具的文化修养之一

 

     提及书法文化在中华民族涉及范围,可谓既深且广。常触及的 如:汉字及字体的产生及流变、文房四宝的发明及其使用、国人对翰墨的态度及审美、书家与非书家及其遗迹、历代名流与书法(毛笔字)、碑帖及其鉴赏、法书(碑帖)的鉴别与收藏、书法(毛笔字)的雅与俗、书法(毛笔字)教育、书法评论、书法与相关艺术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等;洋洋洒洒,不胜枚举。对此,汲索堂人微望轻,万般皆顾亦非力所能及。故在下打算仅对向来所研究、关注的书法鉴赏、书法与毛笔字的差异等相关问题,发表个人心得,供有心于此者阅参。亦冀不吝赐教为幸。 

    

书法鉴赏【二】书法鉴赏是国民必具的文化修养之一  

书法鉴赏【二】书法鉴赏是国民必具的文化修养之一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书法鉴赏【二】书法鉴赏是国民必具的文化修养之一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原大19*28.5厘米(二纸)

 

释文:书法鉴赏是国民必具的文化修养之一

这不仅仅是一件书人及鉴赏家的事情,而应成为每个国人的事情。个人认为书法,或者毛笔字都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为典型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国人连它的“美丑”、“雅俗”都弄不明白,那是件非常遗憾的事情。阅者也许以为汲索堂小题大做,其实不然。我们客观点讲,文化鉴赏是国人温饱之后的事,对此我也深表认同。然值此国泰民安、华夏一派繁荣,温饱无忧之际,国人依然对书法(毛笔字)的“美丑”、“雅俗”一派茫然,这就需要担忧了。吾作为书法文化研究一员,虽卑微,亦愿尽瘁为此;在此对书法鉴赏作点实事。
 

书法鉴赏【三】书法耶?毛笔字耶?

 
 

书法鉴赏【三】书法耶?毛笔字耶?

  原大19*28.5厘米

 

释文: 阅读说明

下面,我将延伸到一些具体的毛笔字、书法问题。所述均为本人研索所得及思考;不屑拾人牙慧,亦不敢希望大伙都同意我的看法。若能引起有心传统书法文化者思考,或者引出更合适的看法,我在这里抛出这块砖头的目的,亦就达到了。                                            汲索堂谨启

书法鉴赏【三】书法耶?毛笔字耶?


 

书法鉴赏【三】书法耶?毛笔字耶?

释文:书法耶?毛笔字耶?

长期以来,提及“书法”,近代国人包括书家者流莫不把毛笔字包括在内,且一视同仁。这是不可以接受的!但要准确将书法与毛笔字予以辨认,的确要下番功夫。稍具思想的人都同意:“书法不仅仅是毛笔字”的观点,此观点又引生出:“毛笔字不一定是书法”,这一命题。对此,汲索堂在长达三十多年的研索中得知,混乱自 宋人“书教”(“书以人传”)开始,明、清尤甚。因为明、清之际,文人必擅“琴棋书画”这一风尚,其中“书”,虽指“书法”,实则毛笔字耶!何以如此说?因为以“书家”标准,明、清之际,合格“书家”寥若晨星,许多号称“书法”名家,实际是把毛笔字写得好一点、不俗(雅)一点罢了。合格“书家”是有其标准的。 何以为标准?

书法鉴赏【四】书家必须掌握 赖以立世的“看家本领”

书法鉴赏【四】书家必须掌握 <wbr>赖以立世的“看家本领”


书法鉴赏【四】书家必须掌握 <wbr>赖以立世的“看家本领”

 

  释文:书家必须掌握 赖以立世的“看家本领”!
上次在某论坛,有书友提出要探讨“书法的雅俗”问题。我说,请慢!请先弄清楚“书法”与“毛笔字”的差异与如何判断,再来探讨“雅俗”问题。
个人认为:书法与毛笔字的差别,是确实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去界定它们?按照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启功先生自谦,不敢称自己为“书家”时说:“书家所写的字,是可供后学临摹的”。他认为自己当时,尚够不上“书家”称号,这亦是一种判断方法。但细想一番还是经不起推敲。另一判断方法则是:在宋代米元章、近人沈尹默看来,书家的本领反映在其笔迹上,必须有“得笔”意象。我认为这一提法是更妥当的。
又,传统的观念还认为

书法鉴赏【四】书家必须掌握 赖以立世的“看家本领”

书法鉴赏【四】书家必须掌握 <wbr>赖以立世的“看家本领”


 

书法鉴赏【四】书家必须掌握 <wbr>赖以立世的“看家本领”

    

  释文:书家必须掌握 赖以立世的“看家本领”!
上次在某论坛,有书友提出要探讨“书法的雅俗”问题。我说,请慢!请先弄清楚“书法”与“毛笔字”的差异与如何判断,再来探讨“雅俗”问题。
个人认为:书法与毛笔字的差别,是确实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去界定它们?按照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启功先生自谦,不敢称自己为“书家”时说:“书家所写的字,是可供后学临摹的”。他认为自己当时,尚够不上“书家”称号,这亦是一种判断方法。但细想一番还是经不起推敲。另一判断方法则是:在宋代米元章、近人沈尹默看来,书家的本领反映在其笔迹上,必须有“得笔”意象。我认为这一提法是更妥当的。
又,传统的观念还认为:书法首先必须是毛笔字。
 

:书法首先必须是毛笔字。

书法鉴赏【五】 关于“得笔”

 

书法鉴赏【五】 <wbr>关于“得笔”


书法鉴赏【五】 <wbr>关于“得笔”  原大:19*28.5厘米(二纸)

(承上书法鉴】)

 释文:关于“得笔”

 个人认为从书作上进行判断,作者“得笔”与否?确实是区分作者隶属书家或非书家的关键。“得笔”,它是指书作反映出作者掌握了书法用笔规则、方法的简称。我们知道:书法公认的用笔规则有“用笔贵用锋”、“藏头护尾”等,在用笔方法上有“执笔法”、“使笔法”或称“运笔法””等,作者是否正确运用这些方法?面对书作我们当然看不到;但却可以从合于规则的的笔迹中感知到。“得笔”书家笔迹的特征是:点画,藏头护尾,转折自然不露骨,具立体意味效果;分布,呈和谐雅致。

当然,“得笔”是书家的起码要求;从今日可见遗迹,以“得笔”作判断,合于标准的古代名家,其实并不多。

书法鉴赏【六】 <wbr>关于“见识”

书法鉴赏【六】 <wbr>关于“见识”  
原大:19*28.5厘米(三纸)
书法鉴赏【六】 <wbr>关于“见识”

 

承上书法鉴赏【五】

释文:关于“见识”

这是一个为人、从艺,都回避不了的问题。就书法而言,因其简单、抽象特点,书人“见识”的有无(高低),显得特别切要。个人认为,书人“见识”包括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是独到的“眼光”,包括能够对笔迹“得笔”与否作出判断等;另一方面是书人深刻的思想。因为书法有其原理的,仅有“眼光”往往是不够的。从学书来说,仅凭“见识”尚不足以称“能”。它仅仅是书人进行书法研究的基础而已;还需要将看到、想清楚的道理,付诸实践。这就是至关重要的“写”的问题。

一般说来,同为心智正常的人,因“见识”差异,对书法的判断往往不同,这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无须为此争个水落石出。从过往经验看:“见识”中的眼光、思想,有天生的成份。但可以确定的,是“见识”将随着研究的深入、修养的积累,会有所提高。
 书法鉴赏【七】 <wbr>关于“眼光”之一
原大:19*28.5厘米(二纸)
书法鉴赏【七】 <wbr>关于“眼光”之一
附:一)蔡京墨迹 
1)听琴图题诗
书法鉴赏【七】 <wbr>关于“眼光”之一
2)唐玄宗鹡鸰颂题跋
书法鉴赏【七】 <wbr>关于“眼光”之一
附二)白蕉墨迹
1) 行书轴
书法鉴赏【七】 <wbr>关于“眼光”之一
2)草书毛主席诗词立轴
书法鉴赏【七】 <wbr>关于“眼光”之一

(承上书法鉴赏】)

释文:关于“眼光”之一

“眼光”的有无,有与生俱来的成分;这是不容你不信的事实。俗话不是有“听不明白音乐的耳朵”吗?对简单、抽象的书法,亦有“感觉敏感”与否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测试自身书法“眼光”的例子:沈尹默说,“不解蔡京不得笔,不足与论书”;这似乎不是很难。我给出的例子似乎要难一些,我以为:不明白白蕉不“得笔”,亦不足与之论书。我这话许多人不爱听,感到逆耳,甚至嗤之以鼻。但有其道理在,是不是真理,让时间说话,不予争辩,知我说的是心里话足矣。

当然,能够打心眼里感知蔡、白两家不“得笔”,只说明具有鉴赏书法的“眼光”、具备研究书法的基础罢了。

书法鉴赏【八】 关于“眼光”之二  

书法鉴赏【八】 关于“眼光”之二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原大:19*28.5厘米(四纸)
附:白蕉行书轴
书法鉴赏【八】 关于“眼光”之二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承上书法鉴赏】)释文:书法鉴赏】关于“眼光”之二

 

 简述蔡京、白蕉字幅之病(“看图说话”)

前面贴出蔡京、白蕉两家字幅,从中可以看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作者在写字时,都拿不住手中毛笔,即不能够“控制住毛笔”来写字。蔡字易辨,我们看到它是作者连“横平竖直”都处理不好的毛笔字。白蕉“草书”更不成样子,亦照样出手(送出去),足见其“见识”不高。我说有点难辨的,是白蕉“行书”。今日书坛名家们吹捧白字“合于晋人风韵”云云,指的就是其“行书”。请详察下图(“白蕉行书(轴)”笔迹),并听我“看图说话”:

从字幅可见,作者用笔虽“小心翼翼”,所写出点画却呈“呆滞“之相,且失去“笔势”的连贯与呼应,显得不和谐。其中二行“之”、“身”、“可”;三行“矣”、“无”、“可”、“彼”;四行“则”、“无”;五行“彼”、“则”;六行“又”、“何”、“焉”等字,均有“病笔”。可见,作者并未通晓书法的“规则”及“方法”。

鉴赏书法无须“神秘化”。看字幅,首求分布自然、和谐,次审点画及局部分布,亦以自然为上;经看,也就差不多了。

 

汲索堂提示:阅者如果对上面蔡、白二家笔迹,看不出他们不“得笔”,那么,书法鉴赏力,有待提高。书法鉴赏千万别凭“耳朵”,人云亦云,人云亦趋,别人怎说,亦仅供参考而已,于我亦然;大不了就用“比较”的方法,协助鉴赏;在比较、思考、鉴别中,逐渐提升水平。

书法鉴赏【九】 关于书法人的“书法思想”  

书法鉴赏【九】 关于书法人的“书法思想”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原大:19*28.5厘米(三纸)

(承上书法鉴赏】)

释文:关于书人的“书法思想”

 

书人对于书法的思考,着重点(应)在于:“书法之所以成为书法,而不仅仅是毛笔字”的问题,前面提及到,书法这一池清水,是被宋儒搅浑的。宋儒倡导“书教”(“书以人传”),是抓住书法“特殊性”模糊 特点,借题发挥;加上盛唐及以前名家赖以作书“笔法”技艺闻名于世,不自觉将其神秘化。况且存在晋唐名家“笔法”技艺在传承上就出现断层、变异的事实。所以,宋代以后,学书者仅凭自身的聪明去“临帖”好了,效果如何,只得凭个人造化,听天由命;而晋唐名家学书亦不外“临帖”一途,只不过晋唐名家在书法传授上,是特别讲究手上姿势及动作的。书人如果不深入探求晋唐名家“迹化”于法书上的“笔法”技艺,纵临帖终生,所得亦将非常有限。

我们可以从学弹钢琴中得到启示,学琴如果没掌握正确的手部姿势,于此道之深造,将会遇到“瓶颈”,并“寸步难行”;学书也是如此,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思想对书法研究者的重要性,岂容忽视!

书法鉴赏【十】摒弃宋儒“书以人传”作派,须确立书法  

书法鉴赏【十】摒弃宋儒“书以人传”作派,须确立书法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原大:19*28.5厘米(二纸)
书法鉴赏【十】摒弃宋儒“书以人传”作派,须确立书法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承上书法鉴赏】)

释文:摒弃宋儒“书以人传”作派,须确立书法本身学术性


既然书法“得笔”与否,是区分书家与非书家的关键。那么有心书法的人,就必须对字幅作出判断。然而,别说一般国人,即便今日号称鉴赏家者流,面对字幅,也已难以作出直观的判断了!非得审阅作者的个人介绍,以至于临作、楷书,才能给出所谓的“鉴赏意见”。总而言之,热心书法的人,大多已不能用自己的眼睛作判断,只能靠“耳鉴”了。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更有甚者:鉴赏书法以作者在世职位、其他艺能成就定高下。呜呼!宋儒“书以人传”的流毒,已深深浸入国人的血液之中,由此可见一斑。

汲索堂以为:要肃清宋儒流毒,首先必须确认“书法本身的学术性”。

书法鉴赏【十一】 书法书写核心部分知识,难以表述  

书法鉴赏【十一】 书法书写核心部分知识,难以表述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原大:19*28.5厘米(二纸)
书法鉴赏【十一】 书法书写核心部分知识,难以表述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承上书法鉴赏】)

释文:书人须知:书法书写核心部分知识,难以表述

前面我们提到书家“得笔”,是其立世本领。它要求书人不仅仅能弄通书法中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予以示范,写出昭示其“得笔”的笔迹,才能服人。

书法的规则是有其原理的,当中的“用笔贵用锋”等讲究,晋唐名家已经作出很好的示范,因为法书尚在。而用笔方法的讲究,因其中“运笔”(“使毫”)方面的讲究,属于“会意知识”,难以表述。这部分知识只能靠书人在临习晋唐法书时,用心揣摩,或明师传授。长期以来,书法的“神秘化”倾向源于此。连带的也将“执笔法”的讲究,也给搞得神秘兮兮,使后学坠入五里雾之中,不辨东西,令人感叹。

书法鉴赏【十二】关于“执笔法”之一  

(承上书法鉴赏【十】)

书法鉴赏十二】:关于“执笔法”之一

书法执笔法“神秘化”倾向,可以说由来已久,导致五花八门的“执笔法”给“创造”出来。诸如什么“凤眼执笔法”、“捻管执笔法”、清代何绍基“回腕执笔法”等,不一而足。前段时间,尝见书友热衷于从“晋唐古画中人物‘执笔’书写”中寻求答案,这一做法,都源于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与事实:那就是即便在书法备受重视、成就亦高的晋、唐时代,名家执笔、运笔(“使毫”)与一般士大夫、学人,还是有所区别的。如果唐代有某画家,亲见虞世南、或颜真卿、或怀素作书之后,将所见绘制下来,今日为吾等看到,那才有意义。流行的沈尹默“执笔法”(即“执笔五字法”)亦存在问题。当然,书法的用笔讲究不仅仅执笔一端,然而,不正确的执法,亦就失去了进一步深造的可能。

下附:手稿原大:19*28.5厘米(二纸)

书法鉴赏【十二】关于“执笔法”之一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书法鉴赏【十二】关于“执笔法”之一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书法鉴赏【十三】关于“执笔法”之二  

(承上书法鉴赏十二】)

书法鉴赏十三】:关于“执笔法”之二

前面我说沈尹默“执笔法”存在问题,那是因为执笔与运笔(“使毫”)的关系极为密切。事实上合理的执笔,是“得笔”乃至于运用“控笔使毫”技艺(我将晋唐名家所使用的用笔方法:“笔法”,称之为“控笔使毫”技艺)进行作书的基础。前贤在执笔方面,是有原则性要求的,那就是:“指实”、“掌虚”等,我认为这些原则性要求是有其深意的。就“掌虚”来说,它的作用在于:方便“使毫”之时,必要的活动手指运笔(“使毫”)写字(等)。沈氏的“执笔法”虽然亦强调“掌虚”,但已有违前贤“虚掌”的立意,因为按照这一方法执笔,手指根本无法灵活活动“使毫”;况且,沈氏在运笔上还强调:“指司执笔,执其欲死;腕司运笔,运求其活”云云。这样亦就违背了晋唐名家有关“掌虚”的立意,以及“运笔”(“使毫”)讲究,难怪沈字虽点画沉着,却呈刻板之相。

以上乃汲索堂书法文化研究之一得也。 

下附:手稿 原大19*28.5厘米(三纸)

书法鉴赏【十三】关于“执笔法”之二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书法鉴赏【十三】关于“执笔法”之二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书法鉴赏【十三】关于“执笔法”之二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书法鉴赏【十四】关于“执笔法”之三  

 

2010-02-04 09:42:00|  分类: 汲索堂论书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书法鉴赏【十四】关于“执笔法”之三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原大:19*28.5厘米(三纸)

书法鉴赏【十四】关于“执笔法”之三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书法鉴赏【十四】关于“执笔法”之三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承上书法鉴赏十三】)释文:书法鉴赏十四关于“执笔法”之三

   在下学书之初(1979年至1980年间),得沈尹默书论启发。因我当时决心学书,就认定“晋唐名家作书,必定是有其讲究”(信念),不然的话,不管谁拿起毛笔,临临字帖,写写字就是“书家”,那“书家”的称谓亦太低贱了。阅沈氏《怎样练习用毛笔写字》一文,沈说甚为确定,再阅沈书,确实有难得的“古雅”之美;即按沈氏“笔法”的讲究,临古人书,一练眨眼间二十春秋已过,至两千五年,已明了、并能运用沈氏“笔法”作书,所作当然伴有沈字“刻板”之弊。遂着意访求晋唐名家把笔图式,知悉当年入唐留学的日本空海和尚曾有“执笔法”图式记载流传下来,两千七年,拜北京热心人TATALA(网名)先生所赐,即改按空海“执笔法”第二图图式把笔作书,临习晋唐名迹及自运,果然奏功,一洗沈氏之弊。故知正确的“执笔法”,应为收录在《弘法大师全集》中的空海和尚“执笔法”。

此亦是汲索堂书法文化研究之一得也。

书法鉴赏【十五】传统的“书道尊严”,有必要维护  

书法鉴赏【十五】传统的“书道尊严”,有必要维护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原大:19*28.5厘米(三纸)
书法鉴赏【十五】传统的“书道尊严”,有必要维护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书法鉴赏【十五】传统的“书道尊严”,有必要维护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承上书法鉴赏十四】)

释文:传统的“书道尊严”,有必要维护

在泛文化时代的今日,快餐文化盛行。书法因其简单、抽象,

且具难以界定其特殊性、学术性特点,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何谓“书道尊严”?检阅晋唐法书资料,书道的“尊严”即在其中。但今日书坛,似乎不见了“书道尊严”。在下虽人微言轻,但自感“书道薪火必将有人传承下去”之信念,从未怀疑。

个人认为,维护“书道尊严”的基石,必须建立在“书人确认书法书写的学术性(即‘书道学问原理’)”上。不然的话,就不值方家一哂。

从对书法文化研究知:书法在用笔规则、方法上的讲究,本身就是一门不简单的学问,它不仅有“学”,而且有“术”,这是需要有心书法的人明白的道理。当然,维护“书道尊严”,仅靠书人弄通“书道学问原理”,还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更多书人,能够在弄通“书道学问原理”的基础上,贯彻运用“书道原理”,直至“行道”,写出彰显今日华夏盛世的笔迹,那才无愧于前贤,无愧于时代。

书法鉴赏【十六】复“得笔”意象简要表述质询  

书法鉴赏【十六】复“得笔”意象简要表述质询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原大:19*28.5厘米(二纸)
书法鉴赏【十六】复“得笔”意象简要表述质询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书法鉴赏【十复“得笔”意象简要表述质询

(承上书法鉴赏十五】)

释文:复“得笔”意象简要表述质询

“笔笔中锋”是沈尹默对笔迹“得笔”意象的简要概括,重在笔迹效果;与吾所称“立体意味”同。却遭某些评论家诟病,批评者着重点在用笔(锋)过程,这与沈氏本意不符。“得笔”在笔迹上的意象,我的简要表述应不会错。古人所谓“藏头护尾,力在字中”所强调的,是用锋讲究。用锋之时,合理的“使毫”,力感就出来了。至于“使毫”过程对笔画转折处的讲究,那是书道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做到“转折自然”不“露骨”(或称“节目孤露”),那是需要在临习法书时,细心揣摩、掌握书法“使毫”动作才成。鉴赏家称书法“遒劲”,往往于此等处见之。

书法鉴赏【十七】何不将学书的事情做对呢?  

书法鉴赏【十七】何不将学书的事情做对呢?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书法鉴赏【十七】何不将学书的事情做对呢?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原大:19*28.5厘米(二纸)

(承上书法鉴赏十六】)

释文:人生有限,反正都是花时间在学书,何不将事情做对呢?

当代书坛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书人鉴赏力不高,当然有书人宣称“玩得高兴就好,何须太认真”?!但从传承优秀书法文化考虑。我认为不能如此说。人生有限,反正都是花时间在学,何不将事情做好做对呢?

学书临帖是硬道理,如何学与学甚么?在书法文化传承上是有其讲究的。今日学书者自学居多,请大家将有助于自学的书论或著作,跟贴列示(一篇或一本即可),以资有需要者选择,则善莫大焉。

我会在适当时,将自己的意见列出。

说明:以上乃在下在某论坛的发帖。(待续)

书法鉴赏【十八】对“何不将学书的事情做对呢”的提法  

2010-07-01 11:29:00|  分类: 汲索堂论书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书法鉴赏【十八】对“何不将学书的事情做对呢”的提法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原大:19*28.5厘米(二纸)
书法鉴赏【十八】对“何不将学书的事情做对呢”的提法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承上书法鉴赏十七】)

释文:对“何不将学书的事情做对呢”的提法,多说两句

刚才读到“人在江湖”感悟时间一帖,感慨良多!孔夫子曰:“逝者如斯”,是说时不再来罢。常听到学书者言,“求过程的愉悦”,这话不错耶!但细想有“日见长进”之前提者也。如果学书不见长进,且在行家看来,甚至有点“今不如昔”,我看这“过程”是“愉悦”不起来,甚至有可能放弃。许多学书者虽不放弃,但已进入“胡同”,令人惋惜。

可以确定的是,学书方法不对、资源不 善加利用,求书道进境,将非常难。此乃在下发“何不将学书的事情做对呢”一文之意也。(待续)

书法鉴赏【十九】书法 点画“沉着”意象  

书法鉴赏【十九】书法 点画“沉着”意象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原大:19*28.5厘米(五纸)
书法鉴赏【十九】书法 点画“沉着”意象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书法鉴赏【十九】书法 点画“沉着”意象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书法鉴赏【十九】书法 点画“沉着”意象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书法鉴赏【十九】书法 点画“沉着”意象 - 美女画家 - 中国书画艺术中心

(承上书法鉴赏十八】)

释文:书法 点画“沉着”意象

笔迹点画是否“沉着”,亦是考核书家笔墨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合格书家必须做到的笔墨意象之一。当然,顶级书家所作,特别是在行草书笔迹上,应表现出不仅“沉着”、而且或“痛快”、或“飘逸”、或“空灵”意象。这些可以从传世的前贤法书上,求得证实。

点画“沉着”从笔迹墨色上进行判断,当然是在笔迹点画完满前提下,否则,点画呈破败之相,即病笔,“沉着”亦就无从谈起。笔迹一般虽由一色墨写出,却呈“五光十色”之相。要之,层次由低至高,大致可分四类;一为“墨不入纸”之相,那是“使毫”过快所致;二为“呆滞”之相,那是用笔迟缓、犹豫所致;三为分布均匀“沉着”之相;四为显现“使毫”速度,呈自然墨色层次、充满“力感”之相。

从流传至今前贤法书遗迹上,我们可以看到,宋后名家若苏轼、赵孟、文征明、王铎、沈尹默等遗迹,点画大体都呈“沉着”意象,于“飘逸”、“空灵”、“痛快”妙境则尚未达,或达而不稳,最令人拍案叹息的是,都不同程度带有“习气”;当中王铎所作行草,似有“痛快”、“飘逸”雅致,细察却夹带浓厚“习气”,其拖着笔锋走的“使毫”习惯,足证王铎于书道所得有限。

回头审察唐代名家若孙过庭、颜真卿、怀素等遗迹,点画无不见“沉着”,且呈“痛快”、或“飘逸”、或“空灵”雅致。足令赏者赞赏、深思。

汲索堂以为,书家笔迹点画“沉着”,是书家“得笔”的具体反映。而晋唐顶级书家所作点画,不仅“沉着”,而且“痛快”(或“飘逸”、或“空灵”),当中原因无他,关键在于他们精通“控笔使毫”技艺。晋唐顶级书家所作纵然不完美,但绝不被行家批评带有“习气”。     美东谨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