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市龙门镇东白矾村针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问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制定了《红白喜事管理办法》,狠刹农村家宴相互攀比讲究排场的陋习歪风,得到广大村民的衷心拥护。这一举措不仅弘扬了乡村文明新风,减轻了村民家宴负担,更对农村家宴的食品安全监管,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 基本现状 韩城素有“礼仪之乡”之称,习俗繁多,宴请盛行。家中适逢嫁娶、丧葬、生辰、寿诞、盖房等重大事项,无不广邀宾朋、举行家宴、隆重纪念。表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规模较大频率较高。以农村嫁娶家宴为例,邀请宾朋一般在500—800人之间,开办宴席50—100桌左右,平均花费5—10万元不等。以1000人左右的村庄为例,年均举行家宴100次左右,户均参加10次以上。 二是自备食材自行采购。农村家宴食材需求量大,大部分都是自备食材自行采购,食用油、调味品、配料、蔬菜等多在城乡结合部批发市场采购;鸡鸭鱼、猪牛肉等多在城区农贸大厅或集市采购;少数自己杀猪、杀鸡、宰羊等。 三是自请厨师自行加工。由于缺乏大型活动场所,将近90%农村家宴都是自请厨师,在自家院落、临近巷道搭棚摆桌、起火扎灶,大量食品加工器具临时租借,清洗消毒设备缺乏,防尘、防蝇、防鼠等卫生防护水平低下。 二、存在问题 由于农村家宴点多面广,监管力量力不从心,食品安全预防工作主要依靠主家自律,虽然近年来没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但仍是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和最大隐患。 (一)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堪忧。从事农村家宴食材加工的“厨师”,大多数都是流动性较强的农村服务队,极少进行健康体检,是否具有传染病等健康状况不得而知。前来洗碗、择菜的帮厨人员,都是未经培训的农民,餐具消毒“一洗二冲三消毒四保洁”意识淡薄,安全隐患较大。 (二)食材采购安全隐患突出。由于农村家宴食材都是自行采购,采购方便、价格低廉成为首选,加之农民对假冒伪劣产品鉴别能力低下,采购食材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个别家庭将家宴外包,“厨师”服务队为了利润最大化,在代为采购过程中也存在把关不严、以次充好等问题。 (三)食材加工流程极不规范。农村家宴自请“厨师”多靠口口相传,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食材加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生熟食品加工存放不分离、大剂量食材提前加工未冷藏、半成品食品长期露天存放、食品操作间靠近卫生间或猪圈等场所、卫生防护设备不齐全等问题。 三、对策建议 由于农村自办宴席具有自发性、随机性、普遍性、群体性等特征,食品安全监管难度较大,极易造成食源性疾患或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东白矾村成立“红白理事会”的有效举措,对解决这一食品安全监管薄弱环节和最大隐患,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要大力推广这一模式。东白矾村“红白理事会”初衷是狠刹相互攀比、讲究排场的陋习歪风,但在农村家宴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由食药监部门牵头,在全市大力推广“红白理事会”管理模式,不仅对农村家宴邀请范围、宴席桌数、宴席标准等方面作出规定,切实减轻群众负担,还要在自请厨师、食材采购、餐具消毒、烹调加工等环节发挥作用,确保宾朋用餐安全。同时还可以适当给予补助,充分调动理事会的积极性。 二要强化从业人员培训。农村家宴食品安全的核心是从业人员的资质水平,关键是加强源头治理。建议由食药监部门牵头,重点抓好民间“厨师”、“红白理事会”成员食品安全与卫生知识的免费培训,全面提高民间“厨师”执业能力和“红白理事会”的监管能力,全力推动农村家宴卫生质量整体提高,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切实加强对操办农村家宴流动“厨师”的免费健康检查,确保农村家宴从业人员都能做到持证上岗、健康执业。 三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确保农村家宴办的安全、吃的放心,重点是要确保家宴自备食材安全可靠。加大对农村集市、城乡结合部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执法检查力度,防止过期变质、假冒伪劣以及未经检验检疫的“三无”食品流向老百姓餐桌。同时,借助村组“红白理事会”连民心、接地气的优势,深入开展食品卫生安全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树立科学饮食风尚,不断提高农民群众预防食物中毒的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最大限度避免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确保农村家宴用餐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