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月:中华竹枝词的传承与创新

 竹枝词广场 2014-05-07

                               《和谐》《武汉作家》《心潮评论》

沙月 

 中华竹枝词自唐代横空惊艳,绵延至今,成为各地“诗史”,以其宝贵的民俗研究价值和城市文化面孔的唯一性体裁样式,而备受各地文化建设工程所瞩目。

所谓竹枝词,是一种平民诗歌。最早由唐代文人刘禹锡脱胎于三峡夔州民歌“花儿”(也叫“竹枝”)所创制,其十一首竹枝词至今仍是竹枝词创作的圭臬之作。“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以其平实朴质又情趣盎然而风靡海内外。自刘禹锡起,顾况、白居易、元稹、李涉以及后代文人也一波一波地钟情于借助竹枝词样式来抒发情感,记录民风。

竹枝词创作定位——地方平民的歌

关于竹枝词创作题材问题,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我们在现代看到的竹枝词作品,是自元、明以后,势易时移约定俗成的变化结果。

首先,竹枝词在表现手段上脱离了音乐舞蹈,成为了专门诗歌创作;

另外,最引人关注的重大变化,是在创作题材表现上。竹枝词的题材不再限于讴歌男女爱情,而是变为主要以歌咏风土为主,成为了地方平民的歌。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壮观的一道奇异风景出现了:竹枝词走进了中国各地,并分别戴上了地方特色鲜明的帽子。如三峡竹枝词、上海竹枝词、汉口竹枝词、岭南竹枝词等,不一而足。竹枝词园地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如果中国竹枝词放在一处展示一下,你会发现,那简直是中国各地土风民情变迁的大型博览。无论城乡,凡属山川胜迹、人物风流、社会时弊、工商百业、土特产品、岁时民俗、自然灾异、外族入侵等等,竹枝词无一不可抒写,而且一定是以那地、那时的风貌鲜明呈现。

后世的竹枝词创作开拓了诗境,保存了大量社会史料,又丰富了诗歌题材的内涵,使中华竹枝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园地中一簇绚丽多彩的奇葩。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各地竹枝词的作者大多来自社会底层,是短衣衫人群中的长衫者。以武汉竹枝词作者为例。如汉口竹枝词清代代表作家叶调元,一个寓居汉口的穷酸教书匠而已;民国代表作家罗汉,一个败落的小商人而已;新中国代表作家管用和,乡村小学教员出身;改革开放代表作家沙月,铁匠的后代,做了一辈子的中学教师。在他们笔下,百姓生活,百姓眼中耳中的生活,鲜活着,生动鲜活着。

武汉市一座东方水城。江河湖港湾汊,水网交织。水路运输业异常发达。人们出行,主要交通工具便是船。

五文便许大江过,两个青钱即渡河。

去桨来帆纷似蚁,此间第一渡船多。

这是清朝道光年间叶调元笔下的描画的百年多前的武汉市民出行图。五个铜钱就是坐过江渡船的资费,两个小铜板就可以坐着小划子过河去了。长江上,汉水中,百舸争流,千帆竞渡。来自宁波的叶调元不止一次地惊叹:这大汉口啊,第一多得就要数渡船了。

前花楼接后花楼,直出歆生大路头。

车马如梭人似织,夜深歌吹未曾休。

这是民国初年罗汉笔下大汉口崛起以后的不夜城胜景。前后花楼街,代表了大武汉大商贸近现代的高速发达,成为汉口的繁荣地标。汉口市民就业创业与生活品质也发生着翻天覆地地变化。前花楼街紧接着后花楼街,就在歆生大路的最繁华地带。到了深夜,这一带依然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笙歌幻影,酒醉灯红,一派繁盛极乐景象。正是有了这样的商贸发达的大环境,像罗汉那样从败落门庭阴影中走出的余孽,也一样能在汉口找到一锥立足之地,谋生糊口。

擦鞋这个行当,是在近30多年里才新崛起的一个卑微行当,给不少底层外流入城又没有任何文化技术背景的人,能够不等不靠政府救助,白手起家,自己养活自己。

小凳一溜摆一排,钟情地上看脏鞋。

一经发现目标到,蜂拥上前扯入怀

这是当代沙月笔下改革开放时期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的家属也跟随着进了城,应运而生了许多手段各异的谋生手段。比如擦鞋。擦鞋嫂们合作擦鞋,组成了擦鞋大排档的谋生写照。每位擦鞋嫂一个小板凳,就组成了工作岗;发现脏鞋,是她们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脏鞋,就意味着有生意,有钱送上门了。擦一双鞋,两元。收入十分微薄。但是擦鞋嫂们十分珍视这个难得的谋生手段,很热情很积极地用心去做。平白如话,寥寥几笔,描绘出擦鞋嫂们的积极顽强。其中,又折射出武汉城管部门人性化的人文管理,对于没有经营执照的擦鞋嫂们的有意维护,体现出的是武汉这座国际化都市对于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用百姓语言,记录百姓事,反映城市生存精神,就是竹枝词传续至今,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竹枝词价值定位——写实记录

竹枝词的题材的演变,决定其取材范围,并决定其创作的主要手段,即叙事写实,一事一诗。一诗之后,往往又附着作者为“事”所作的文字注解。一首竹枝词,完全可以看作是一幅色彩鲜艳的风俗写实画,一个精彩纷呈的民俗小品。

写实记录,使得竹枝词被民俗研究者们看作是“诗史”,具有“存史补志”的民俗史料价值,被各地录入地方志中;同时又因其独具城市文化唯一性的地域特征,又成为某地文化历史的地域标记。写实,是竹枝词的核心价值。

所谓事,基本上有四大元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一首竹枝词只有四句,每句七个字,一共二十八个字,要把这样四个元素一一交代明白。

龙王庙口汉江连,激浪惊泷似箭穿。

水果行开飞阁上,渡江船舣木簰前。

这是叶调元写的一首“龙王庙”。时间当为夏季涨水时节的白天,地点在龙王庙汉水口一带。人物是水果行老板,事件是水果贩运船只自江东开到了江北,正停靠在龙王庙口的木簰前面,等待水果行老板把货物搬运上江边的吊脚楼呢。

放学归来日未醺,滚钱抛毽闹成群。

阿娘膝下频需索,吹了糖人捏面人。

这是叶调元写的一首“放学玩”。时间为太阳还没有下山,还挂在天上呢,地点在家门口的巷子里。人物主角是放学的孩子,配角是他们的娘亲和小商贩。事件是孩子们玩滚钱,玩抛毽子,找娘亲索要零花钱去玩糖人,玩面人。

事的四元素中,核心元素是事件。竹枝词写实,囿于题材限制,如建筑、体制设置等,无法界定具体时间、地点和人物,但是核心元素事件,是绝不能少的。罗汉所作173首,大多都是直奔事件本身写实。如他所作的“电话局”:

两地迢迢一线通,非关月老系丝红。

声音宛在人何处,消息传来在个中。

电话无线传播信息的形式,以及电话这个新生事物给人带来的惊喜,溢于言表。相距遥远的两个地方,并没有月下老人来为打电话的两个人牵上红线,这两个人虽然都看不到对方,却能听得到彼此的声音,借助无线技术互通信息,这是多么让人惊讶又惊喜万分的事情啊。

竹枝词表达定位——真声真情

竹枝词写实,但是并不排斥竹枝词有情。竹枝词为诗,就是作者好恶喜怒的情感再现。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诗歌而言,更是如此。作为反映身边事,反映当下事的竹枝词,通常是饱蘸着作者生活的泪水、作者顽强的微笑来写就的。

在精神、语言、形式上,竹枝词主旨表现为描述日常,直抒胸臆,讽喻载道,“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

由于这样,中华竹枝词在创作传承中,大都注意到了竹枝词作为诗歌创作时与其他门类诗歌创作有很大区别。反映某个世态,某个时情,竹枝词作者是主动的,是有意而为之的。并非是非要有感才发。主动选材,集中起来系列反映,力求从不同侧面全面展示某种风俗,某个事件的全貌,是竹枝词取材创新的最大特点。如叶调元《汉皋竹枝词》292首,分列为六卷。卷一“市廛”,介绍汉口地理形貌,各码头分布,宅宇特点,汉口商业的发展盛况。卷二“时令”,介绍汉口春节年俗种种。卷三“后湖”,从不同侧面反映当年后湖休闲服务业繁荣的景观。卷四“闺阁”,记录汉口各色妇女的职业特点和生存状态。卷五“杂记”,撷取不同生活场景,记录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习惯。卷六“灾异”,记叙了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武汉洪水泛滥和塘角大火的惨剧。

1915年春,民初罗汉写下的173首汉口竹枝词,就是响应《汉口西报》179个命题的征诗启事而创作的。173首,从不同方面集中反映民国初年国家政治给汉口民生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变化,举凡道路交通,衙门关卡,服饰餐饮等,一一涉笔成趣。如第117首写《女皮鞋》“凤头鸪嘴尽勾销,爱着皮鞋底样翘。羡煞天然双妙足,弯弯如月可怜娇。”民国初年的女子羡慕那些没有缠足的女子能够穿时髦的皮鞋。她们也偷偷脱下尖头布鞋,去试穿皮鞋,结果一个“翘”字令她们的皮鞋梦永远只能关在闺房之中。罗汉用不能穿皮鞋的女子尴尬,来写女皮鞋的时髦,惟妙惟肖,场景尽出。

1957年间,时人管用和写下两首竹枝词反映当时民生。《无题》:“报纸歌颂电台夸,亩产万斤还要加;户户炊烟日渐短,田间觅食已无鸦。”《村晚》:“鸡鸣狗吠已无闻,疏草荒篱不见林;高产卫星处处放,能得温饱是何人?”他以乡村教师的视野讽喻大跃进浮夸风气带来民生凋敝的惨痛事实。所有的舆论工具都在鼓吹大跃进,拼命造假,虚夸亩产达到一万斤,并且还有愈演愈烈的大放卫星的荒诞趋势。农民衣食无着,就连田里的鸦雀都找不到粮食而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她的武汉竹枝词三百多首,遴选289首辑集为《沙月竹枝词》出版发行,得到了来自武汉民俗专家汉派作家们的褒扬,被著名作家罗时汉称为武汉文坛的“沙月现象”。其原因也就是因为她的竹枝词承继了竹枝词“写实记录”核心价值,弘扬了竹枝词写实记录的宝贵传统。

竹枝词特色定位——雅体俗语

在语言艺术的表现力上,竹枝词是大俗兼之大雅的。

随着竹枝词写实功能逐渐为人所认可,写作体制也从有衬字、用平韵或仄韵的七言二句、五言四句、六言四句、七言四句体逐渐演变,定型为现在我们熟悉的无衬字、格律较宽的七言四句三平韵体。并且随着地域和题材的不同,出现了山歌、渔唱、杂咏、纪事诗、口号、风土吟等等多种别称,这就是专家说的“同体异称”、“题虽稍别,而实与竹枝无异。”

雅体,指的是竹枝词是用中国独创的格律诗来写的。作竹枝词,务必要了解并熟悉基本平仄要求,懂得用韵。

从平仄要求来看,竹枝词是用格律诗的三平韵七绝来写。有两种常见的竹枝词体裁样式,即平起首句入韵的七绝和仄起首句入韵的七绝。

平起首句入韵的竹枝词格律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如叶调元的“吊脚楼”

河坡江岸后湖堤,多少人家构木栖。

一样楼台夸近水,前河清泚后湖泥。

仄起首句入韵的七绝竹枝词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如刘禹锡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从内容布局来看,通常情况下,前两句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后两句叙写具体事实。同时也允许通篇记事。如越僧一首“求画”诗,即如此。

求画越僧

寄将一副剡溪藤,江面青山画几层。 

笔到断崖泉落处,石边添个看云僧。

句句是事,无一滴水分。每一句都在交代作画的要求,完全是一幅现代客户对经营商家洽谈业务的口吻。

需要提醒的倒是,由于对于平仄不熟悉,时人创作竹枝词,务必要勤写多改。

避免以下两种孤平:

如:仄仄仄平仄仄平 

如:平仄仄平仄仄平

补救方法,力避第三个字为仄声。

从用韵来看,竹枝词讲究押韵,大多作品押106部平水韵。与其他格律诗不相比,竹枝词用韵就比较宽,而且,现代一些竹枝词也押新韵,但是数量很少,且多见于方言入诗的竹枝词中。其中需要记住的就是,为了维护用韵的音乐美感,一般在同一首竹枝词中尽量避免使用与韵脚同韵母的字。

比较麻烦的是,时人写竹枝词,用韵要注意入声字。入声字,一律是仄声字,不可依照普通话读音,当作平声字使用。如很多大家很喜爱的经常入诗的汉字,如“竹”、“菊”、“学”、“佛”、“节”、“别”、“石”、“白”、“泽”、“笛”、“黑”、“鸽”、“蝶”、“怡”等,要格外注意。

从用语的角度说,竹枝词多俗语,可用大白话写,甚至直接以方言入诗。遣词造句中,可适当使用修辞,也可不加修饰地朴素地记录现实。以罗汉竹枝词为例体会一下。

罗汉的民初汉口竹枝词一方面平易近人,平实通俗,庄谐共生;另一方面又文词绮丽,风流蕴藉,足显韵士风怀、诗人情采,大俗中可见大雅,大多作品足以把玩欣赏,陶冶情志。

用通俗平实的语言作写真,用民间市井白话,记录生活事件,则是竹枝词的主要技法。如同摄像一般,无须借助任何文学手段,就把万象人生写得呼之欲出,这是竹枝词作者所采用的最普遍的作法。罗汉竹枝词多用此法,写得活灵活现。

第82首《番菜馆》就十分典型。“洋字横行写菜单,羞肴汤饼各堆盘。主宾都说招呼便,交错觥筹吃大餐。”首句写菜单,二句就是典型西餐特色,三句写礼性,末句写聚餐热闹。一句一意,主旨分明。无须解释作注。

第85首《西式家具》亦是。“旧式铺陈不在行,大家都要摆洋装。甬人贩卖西家具,讲究铜床与铁床。”宁波人在汉口做西式家具买卖,专门供应给大户人家,民国初年最流行的就是金属制作的床。写真式的竹枝词,就是这样以诗纪实,明白如话,一目了然。

用文学形象的语言写生活描世象,是竹枝词延续中华诗歌创作的一种作法。民初罗汉在这方面的实践,值得研究。

罗汉饱读诗书,胸藏万卷。他的竹枝词如同许多诗歌作品一样,处处可见其厚积而薄发的深厚文化底蕴。其中用典用得生动贴切,令人称绝。他之所作173首竹枝词中,有70处用典。第108首《电车》中这样写道:“不须推毂倩阿香,自有红绡为主张。马力能增千百匹,穆王八骏也寻常。”不需要推车请求雷神帮忙,自然有人背负你前行。与周穆王的八匹名马比较起来,电车的威力简直是千百匹奔驰的骏马啊!竹枝词中自然而然地顺手拈入阿香、红绡、穆王八骏的传说典故,将电车这种新生事物给人们带来的惊喜愉悦生动传神地写将出来。

民国初年,武汉华人上流社会中开始流行西服。第115首《西式服》就巧妙的引入了东施效颦的传说故事,化腐朽为神奇,写出了汉口人对男士西服的欣羡。“西人服尚亦分时,修短秾纤自合宜。寄语效颦须讲究,莫教嗤病笑东施。”

罗汉的民初汉口竹枝词,将个汉口处于历史巨变时期的立体画面,“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及时而全面的反映了中国由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而一朝沦落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史实,突出再现了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像一条红线贯穿在全部诗歌之中。称其作为草根诗史,应当是十分恰切的。

沙月作竹枝词赞曰:

夔风汉水补丛谈,罗汉竹枝风土谙

世态浮云全写尽,春秋宝鉴又一

改革开放,令中华竹枝词题材不断出新,在前人搜集辑集校注的基础上,中华竹枝词的传承与创新,自本世纪以来,步入了一个新高。各地竹枝词研究成果和创作成果,层出不穷。如果在此基础上,将各地竹枝词打包,以“中华竹枝词”的名义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没有可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