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纯军事角度看甲午战争

 昵称10079158 2014-05-07

作者: minotaur

看到水木上有人评论甲午战争, 说战争后期日本掌握了制海权, 可以到处登陆, 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三面环水,防不胜防,特别是在通讯、交通都不发达,而指挥又混乱的情况下总会被找到薄弱点被突破,

正好最近再看买的那套12本<中日战争>,第九集内容主要是日人描述的对清作战经过。顺便说一下我的感想。

大致的感觉, 战前清军的陆军轻敌,海军畏敌。我指的是不是普通士兵,而是中高级军官一层乃至决策层上。

陆军因为是淮军底子,有很多老军官,待遇也不错,身材皆比日军魁梧,体力也大于日军,故清军初始对日人有轻视之心。

清军在平壤筑有N多多角堡垒, 给养充足,号称可当数万日军支持七年。 装备也还成,比如地雷就是清军的重要武器,给日人带来了很大伤亡。

海军的高级军官一部分是陆军成员,如丁汝昌出自淮军,之所以担任统领是因为他对李鸿章足够忠心。其他大致上来自福建或广东水军。对现代海战的了解,也就是一批中高级将领到英国进修了一把,实战经验严重缺乏。 战争爆发前,丁汝昌一直在申请购买新式快船,但是结果大家知道了,经费被挪用了。想一想,如果当初真的买了快艇的话,黄海海战的时候,这些快艇就能够有效拦阻日军的快船的迂回,就不至于成为实战中那种局部被日舰以多打少的被动局面。经费不足也导致训练不足,据称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按当时清人对败因的总结其一,就是"枪炮无准"。中日战争这套书。里面有日人和清人各自的电文,奏章和总结。日人的电报也说,清水军将士的勇敢很令人钦佩,但似乎缺乏训练,炮弹准确率很差。

另外,原来的海军顾问是英国的, 比较有水平, 但是薪水比较高,后来发生了撤旗事件,于是换了个便宜的德国顾问。不知道事件本身是不是有点阴谋意味,无论如何,英国顾问换成德国顾问是北洋海军一个非常重大的错误。一分钱一分货,德国就不是海上强国。这些因素合在一起,就是整体上海军自己的信心不足。 表现为海军的舰只一直是不敢单独出动,总是全体武装游行, 完全是保守被动的态势, 大致上说有点松锦之战里八总兵猬集一起的意思。也不敢主动去找日军主力决战, 而是守一下自己的海岸, 运点兵而已。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其实海军对自己的实力判断的还是比较清醒的。 大致上当时是海军防守,寄希望于陆军,伺机讲和。

所以先有高升号借着英国的旗帜偷鸡运兵被击沉,接着是海军全体出动黄海武装游行,其实也是怕被船快的日本人各个击破。 决战中中方指挥下的海战从排兵到布阵各方面都有问题, 失败也是情理之中。 战争中海军表现得反而比陆军英勇,除了邓世昌外,最后威海卫之战失败后,丁汝昌自杀,负责东西炮台的刘歩蟾、林泰曾也相继自杀。

其实从纸面上看,无论从陆军和海军比较,从装备到吨位,日军都是劣势。战前而言,清日之间的战争,有谁会看好日本呢。清军的士兵个体而言其英勇程度不比日军逊色,在电文中日人也颇多称赞。清军的骑兵也不逊于日军,日军的骑兵的刀剑细小,不便砍杀,在旅顺口日军即在清军骑兵下吃了亏。

但是日人胜在准备充分。凭借细致的情报,细致的针对准备,最后大获全胜。

首先,是针对性的战术。比如白刃战,人高马大的清军和日军拼刺刀很吃亏,导致不敢近战。总之,日人以拼刺刀,勇气(军官伤亡率很高)和迂回战术弥补自己矮小的弱点。 装备上主要靠精准的射击(比如榴霰弹)大量杀伤清军精锐。战术上多采用迂回,攻击清军战斗力较弱的部队和后方,造成清军全线动摇,然后追击歼灭当面战斗力较强的清军精锐。

其次,是细致的情报。我看到日人在1894年11月的报告,对北京到奉天沿途各支清军的驻防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兵力、位置、部队组成、指挥官、精锐还是新募皆有标明, 清朝的情报防谍工作实在太差了。搞笑的是清人自己的总结里也说敌人的间谍猖獗,部队的军事行动还没开始敌人就知道了。为什么,因为日人可以化妆成清人,但清人没法化妆成日人。这也算是报应吧。当年后金对明朝,后金的间谍猖獗,明人却很难对后金进行谍报工作。都是头发惹的祸。以平壤战役为例。清军表现还是很英勇的。 日人分两路攻击, 第一路大岛第九混成旅团两个联队, 面对的是马玉昆率领的盛字军,面对日军疯狂的进攻和猛烈准确的炮击,毫不畏缩,日军进一步,清军进一步。大岛第九混成旅团的两个联队的军官几乎全部战死或负伤。光大尉就战死三个,旅团长,联队长皆负伤。 如果没有后来的如果, 其实可以称得上大捷, 因为这一路日人损失确实非常惨重。

日人另一路进攻玄武门和牡丹台。 当面的清军是著名的悍将左宝贵。 左宝贵战死,牡丹台失陷。 坚固设防的玄武门,日军付出惨重伤亡,连靠近都成问题。后来两个日军士兵从背后悬崖攀上,数百清军发生动摇被逼退二三步,被此二日军士兵从里面从容打开城门,坚固设防的平壤城就以这种奇葩的形式被攻破了。左宝贵战死后清军气夺,连夜逃跑。日军缴获平壤的清军遗留物资堆积如山,仅各种炮就有三十多门。

日人情报工作的意义,在平壤之战,先是准确拦截击沉了高升号运兵船(高升号虽只有一千人,但都是李鸿章所部淮军多年经炼精锐,船上据历史学家研究说还有驻朝清军的饷银。首战不利更在心理上打击了清军,士气大为沮丧)。然后对付坚固设防的牡丹台和意志坚强的左宝贵军, 日人有针对性地使用榴霰弹,左宝贵守把的牡丹台被被榴霰弹大量杀伤(清军没有做防榴霰弹的设施),左宝贵虽然英勇作战,负伤后仍死战不撤,直至阵亡。而对坚固设防的玄武门,日人知道悬崖后有不为人知的小路,偷袭得手。之后,又预先判知清军逃跑时间和路线,入夜,有准备的日军师团在道路两侧展开,夹击射击叶志超的跑路清军,当夜清军死尸堆积如山,阵亡达1500人。

认真细致,就是日本人的法宝。战争是生死攸关的事情,由不得任何马虎大意。后来的中国人 似乎仍始终不能正视这一点,不能充分吸取教训,以致到后来的抗日战争仍然反复地吃类似的亏。

有人问,为什么清军不主动进攻,单纯被动挨打?

其实关键是没快船,追不上对方,怎么打。剩下的办法就是把陆军运到日本本土,但是问题是清朝之前根本没这个打算,情报的没有,物资准备的都没有。因为当时清朝的全部精力都在省钱给慈禧置办她的60大寿上(1874-1894年20年北洋海军军费是3400万两白银,其中挪用修建颐和园1200万两。到1891年以后北洋海军连弹药都不怎么买了)。当时的慈禧的态度就是赶快结束战事,不要影响她的寿筵。大打出手旷日持久肯定是不行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