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午战争时期李鸿章为什么不允许北洋舰队主动迎战:背后有大战略

 金色年华554 2017-12-19

甲午战争时期李鸿章为什么不允许北洋舰队主动迎战:背后有大战略

甲午战争里最古怪的一点是:李鸿章避战保船不允许北洋舰队主动迎战。很多人对此的错误理解是李鸿章要保住自己的军事实力。

可是,李鸿章不但不是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而且也不是军阀,北洋舰队压根就不是他个人的军事力量,如果大战失败而仅仅保住北洋舰队,他承担不了政治追究。

有人猜测,李鸿章之所以要北洋舰队避战保船是正确分析了中日两国的军事力量对比。

1874年4月,日军组成所谓的“台湾生番探险队”3000人,由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舰队侵略台湾,并在琅峤登陆。清政府得知日军侵犯台湾消息后,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率军直赴台湾。沈葆桢等到达台湾后,一面与日军交涉,一面积极备战。日军由于不服台湾水土,士兵病死较多。经过一番外交斗争后,清政府与日本政府于10月31日签订《北京专条》,清政府付给“日本国从前被害难民之家”抚恤银10万两和日军在台“修道建房等”40万两。12月20日,日军从台湾全部撤走。

1874年,日军在台湾登陆的仅仅有3000人,清军拥有地利、人和以及后勤补给的优势,对不起,最后是花钱买平安,这不是清政府不想打,而是,清朝的陆军压根就不是日军的对手。

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的大东沟,北洋舰队和日本舰队进行了世界近代史是罕见的大海战。这一战,李鸿章没有管控,当时的形势也没有给他这种机会。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约600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伤亡239人。

日舰受创十分严重。旗舰松岛被打得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吉野甲板舱面设备被炮火扫地以尽,仅剩一具躯壳。赤城、比睿重伤。西京丸几乎被打沉。其余舰只受创颇重。北洋舰队受伤各舰,海战后不到一个月即告修复,而日本旗舰松岛,由于损伤过重,直到11月尚未修复。因此,不得不以八重山弥其缺;并改桥立为旗舰以代松岛。可见,日本未沉各舰有不少已失去战斗力。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舰队主力定远、镇远两铁甲舰犹在,其余各舰经修整后仍可任战。舰队尚拥有与敌作战能力,并非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问题在于,日本人不可能将自己的实际损失通报北洋舰队,但,北洋舰队被打沉5艘军舰,这是显性损失,敌我都知道,重伤谁能知道?北洋舰队知道吗?

海战非常不同于陆战,决定胜负的核心因素不是依靠兵员,甚至于不依靠舰艇的数量,核心主力舰的战斗力是决定性的,因为海战不同于陆战,甚至于不同于空战,没有躲避的空间。

李鸿章曾经是陆战的野战军司令员,对于军舰有特别的感情,他不可能不懂这个道理,不管北洋舰队有多大的损失,只要有定远和镇远这两个装甲巨舰,北洋舰就有战斗力。

很多研究中日大战的朋友们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关键:海军大战高度依赖后勤保障,而且海军的出动也高度依赖后勤。

因为陆战的战场在朝鲜展开,即使是陆战,无论是兵力的运送还是给陆军保障后勤,这一切都给日本海军的后勤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清军就不同,因为朝鲜是中国的陆邻,陆军的后勤保障可以通过陆路运送解决,所以,清军的陆军行动对于海军的后勤压力较小。

甲午战争的战场在朝鲜和中国国土展开,中国方面是不停的丢失土地,就战争的最终结果看,中国是巨大的损失,但就战争的进程而言,反而对清军非常的有利,日军占领的地盘越多,一线兵力就越稀薄,后勤压力就越大,因为日军很难在占领区获得后勤支持,顶多粮食,枪弹什么的是不可能的。

1894年的日本的国土基本和现在基本一样,人口比现在要少太多,大约是4114万,而且,那个时候的日本经济不比今天,其战争的动员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

中日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中国广阔的地盘、庞大的人口,决定了日本,尤其海洋日本没有一口吞下中国的可能性,除非中国投降——李鸿章绝对不想投降。

也就是说,如果日本不能用极快的时间对占领区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日军的战斗力就越差劲,对后勤的压力就越大。日本的海军一旦不能保护日本的船队提供后勤,跨国远征的日军很快就饿死的。

有人认为让北洋舰队去砍断日军的海上供应线啊!李鸿章当然不傻,他知道该去,问题是,谁敢保证一定能打赢?不要说光绪、李鸿章,就是直接参战黄海的丁汝昌、刘步蟾也不会知道日军主要战舰受了重伤啊,但,北洋丢失了5艘战舰是铁定无疑的。如果进行战役预推,北洋剩下的7艘军队对阵日军的12艘军舰,北洋凭什么能打赢?中国方面可以给北洋舰队的除了兵员补充之外,就只剩下精神鼓励了。

如果有一个人竟然敢于预言已经损失了5艘军舰的北洋舰队能够打败日军的舰队,除了疯子之外,还有一个可能,乱碰冥冥之外年的好运气,比如,定远舰一炮就击沉日军旗舰,比如,正好来了海啸把日舰给裹了乱。

有人可能说,估计丁汝昌就是这想,北洋舰队不出战,日本海军控制制海权,没完没了的保护船队向战场提供后勤支持,清军岂不只挨打不还手?

这种思想忽略了一个要命的事实,对于日军来讲,北洋舰队虽然损失很大,但,因为主力尚存,日本的海军就必须集结主力才敢正面应对北洋舰队,比如,日本海军就不会将舰队一分为三巡海。在这种大前提下,北洋舰队躲在威海卫不出动,但,日军不知道北洋舰队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出动,他就必须不停的集结力量给日军的船队护航。

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北洋舰队不出动,即使日本的舰队没有战场损失,时间长了,日本的舰队也招架不住——军舰是必须要维修的。

也就是说,北洋舰队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日舰的巨大压力。

有专家就认为,李鸿章清清楚楚的知道清朝的陆军压根就不是日军的对手,这仗越打,陆军的损失就越大,丢失的地盘就越大,但日军也不可能没有一丁点损失。1894年的日本,科技和工业都是非常落后的,他也不能制造军舰,他的军舰也只能到欧洲去购买。这仗如果打上两年,如果经常的开动,即使日舰没有大损失,就零配件的损失,也是一个要命的事情。

甲午战争有一个非常怪异的地方:日军明明在辽东战场取得巨大的胜利,为什么累的吭哧吭哧的跑到山东半岛荣成湾登陆?

对于日军有限的兵力而言,另外开辟一个战场是巨大的危险。

而且,请注意,山东不同于辽东,虽然是临海省份,但毕竟是汉民族的核心区,清朝的淮军、湘军以及其他的军队要驰援山东可比驰援辽东容易的太多。

还有一点,1937年日军在华北事变后,八月就在淞沪方向发起攻击,这里头除了淞沪宁是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外,淞沪宁平坦的地形也是日军选择的重要原因。还有一点,长江航线也便于日军深入内陆对国军完成切割。

就地理位置而论,山东距离日本是非常近的省份,应该是日军对中国侵略的重要切入点,但,自京津而南一直到淮河以南的大别山,广阔无边的大平原之东侧,唯独山东中部南部横亘着连绵的山地。山东有漫长的海岸线,尤其是山东有前出的山东半岛,好处是中国的海防前哨,缺点是位置前出,容易被攻击。

对于日军而言,山东半岛易于第一波攻击而不利于纵深扩大。抗战时期,中国的沿海各省,山东是八路军、新四军主力较晚的身份,但就一个省而言,竟然能够成长为中一个独立的大战略区,除了罗荣桓的领导能力和共产党扎根能力外,广阔的山区便于八路军山区屯兵和外线扩张。

1895年的日军,如果要攻击中国的政治中心,那么,就应当选择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经天津进攻北京的路线,如果要重创中国经济,那就是沿江西进隔断南方财富尤其是粮食的北运。可是,日军开辟的第二战场竟然是在荣成湾登陆,其目的非常清楚,海陆聚歼威海卫北洋舰队。

日军之所以如此选择,就在于决定甲午战争胜负的唯一标准,不是丢失土地和损失军队,以中国的大,丢失大块土地是弱国对强国作战的必须付出的代价。1894年的日本还不是经济强国和军事强国,他的战争潜能是绝对不能持久的,这一点要比1937年更加明显。战争的扩大和持久,不但日本的经济招架不住,最要命的是,日本拿什么去英法德购买军火尤其是军舰的配件。

打仗这个玩意,胜利是可以逼迫战败国搞战争赔款,归还战争期间的内外债,万一失败了,对不起,不要说需要支付巨大的战争赔偿,已经民穷财尽的战败国拿什么归还战争期间的内外债?

中国太大,固然经济落后,但,经济总量是庞大的。日本就比不过了。

如何快速结束战争逼迫中国屈服,是日本最重要的大战略。

从1840年以来中外大战的战例看,除了左宗棠在新疆之外,清军没有取得过陆战的大反攻胜利——左宗棠在新疆打败的也不是俄罗斯的军队而是浩罕国等等的弱军。以日军在朝鲜半岛在辽东的一触即溃,没有几个人相信清军能够反攻成功——无论是淮军还是湘军。日军已经实际灭掉了朝鲜,日军为什么就不能退守鸭绿江巩固阶段性战果呢?

不可能!取得战役胜利是艰难的事情,但,经营占领区是更加艰难的事情,没有三年两年是极难获得战争损失赔偿的。一旦日军选择战役的中场休息,那就是日军的战争机器即将耗干的前奏,这个时候的北洋舰队修养的军队和士气都非常的高涨——丁汝昌已经代表舰队向李鸿章请战。

这个时候,就是北洋舰队战斗力最强的时候,也是日本舰队最疲惫的时候,敌我力量相比,是北洋舰队获胜的几率最大的时候。如果,北洋舰队能够重创日军的舰队,日本对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补给船队就会被北洋舰队轰的七零八落,日本这仗还能打吗?

反过来讲,如果北洋舰队完蛋了,即使日本的军舰也完蛋了,中日双方都不能控制制海权,日本的船队就可以对在朝鲜的日军搞补给,即使日军不能继续进攻,也能够守住已经占领的土地。

战场在中朝的过境开打,只要中国方面没有了还手的可能性,没有一个国家会给中国帮助。

甲午战后,俄罗斯搞了一个“三国干涉还辽”,那仅仅是中日的战略方向争夺,俄罗斯绝对不会因为中国的利益而和日本拼命。反过来讲,如果俄罗斯为了中国和日本拼命胜利,俄罗斯在中国要谋夺的利益也绝对吓死人。

所以,当日军在朝鲜半岛击溃清军的时候,中国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只有两个可能性:1、陆军“驱逐日军”出中国,能够出朝鲜当然更好;2、保住北洋舰队熬死日本的战争潜能,因为中国有巨大的战争忍耐力,能够忍耐长时间的消耗,一个太平天国就内耗了14年。

就后人而言,无法理解长期的战祸,就绝大多数明白人而言,绝不希望战祸,但,李鸿章是打了十几年的仗,知道战争的残酷,也知道牺牲是战争胜利的一种手段。

李鸿章的“保船”是1894年中国唯一的能够战胜日军的可能性,只要北洋舰队能够获得机会修理战船补充兵员,只要获得一个机会取得对日军舰的胜利,只要切断日本的船队补给,中国的陆军就可以大摇大摆慢悠悠的发起反攻,就可以收复失去的土地。

而且,北洋舰队还可以袭击日本本土船队的海外贸易,逼迫日军投降,逼迫日本拿出战争赔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如果北洋舰队拼死一搏,中日甲午之战胜负尚为可知

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里的重要性体现在1895年2月中旬的三天。2月11日,丧失了信心的丁汝昌自杀殉国、2月12日北洋舰队残余部队向日军投降,2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赴日议和。大清帝国承认正式战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