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怪病多因痰作崇”的临证解读———双脚奇臭一年半

 123xyz123 2014-05-07
患者,男,52岁,1994年6月11日诊。
双脚奇臭一年余。病起于1993年春节暴饮暴食后,初时感全身乏力,尤以双下肢为甚,神疲倦怠,纳食不佳,渐觉双脚异味,且气味越来越大,臭如大便,每脱脚时,无人敢近,家人虽远离丈外亦欲呕吐。并有腹胀,双下肢浮肿。辗转于多所医院中西治疗无效。观其所带病历、处方等一大摞,西医曾用灰黄霉素内服外用,复方雷锁辛涂剂。细检其所服中药,或为健脾运湿,或为清利湿热,或为芳香化湿,或为温阳燥湿,所用方药不知凡几。外治曾先后使用单纯扑粉,密佗僧散,四黄散等扑撤双脚。
刻诊:神情悲观,懒言困顿,体丰懒动,面晦无华。患者坚决拒绝脱鞋查看,只是说脚上无斑疹、溃疡、皮肤溃损等任何局部皮肤病变。
脉濡细,舌胖大,双边明显齿印,舌苔薄白。
辨证论治
学生甲:本例的特点有三:一是症状奇特,临床极为罕见;二是病程绵緾,已一年半;三是治疗历程复杂,所用之方药遍涉健运,清利、芳化和温燥等治法,却了无寸效,而双足局部并无皮损病变,其辨治当从何入手呢?
老师:就从你刚才提到的三点入手。病情奇特,病程绵緾,说明系内伤性疑难病症;历用多法治疗毫无效果,说明辨证有误,不可再步前医后尘;局部无皮损症状,不仅说明外用药为枉费,并且说明病不在局部而在整体。
学生乙:那么其内伤又伤在何处,前医之误辨又误在哪里呢?
老师: 第一,单就“伤”而言,乃脾伤日久而阳伤之候已现;第二是误辨,指将湿已成痰,因痰而致之病误辨为湿。误在虽近门庭而游于室外。
本证的辨析眼目在于:病史:饮食伤脾;全身症状:腹胀浮肿,倦怠神疲,纳食不佳等一派脾虚证象;脉舌:舌体胖大,脉象濡细。其湿邪为患的病机昭然若揭。而湿邪郁久,必然生痰,痰致怪病,而生脚臭。顺着这样的逻辑推理,怪病也就不怪,无从下手之病也就有了明确的遣方用药依据了。
辨证:脾虚阳弱,痰浊蕴阻之脚臭证。
治宜健脾助运,蠲湿除痰,温阳化浊。
予六君子汤合黄芪防杞汤、礞石滚痰丸加味:
人参10g 茯苓20 g 炒白术12g 炙甘草10 g 半夏10 g 
陈皮10 g 防杞10 g 黄芪30g  苡仁30 g 礞石30 g 
酒军10g  沉香10 g 炮附片30 g 桔梗10 g
5剂
6月20日二诊。服完上方后脚臭大减,脱掉鞋祙时家人已能忍受,纳谷香,精神健好。舌之齿痕消失,脉细而无力。患者神情欢欣,与上诊时判若两人。药已中的,续上方5剂。
6月30日三诊,脚臭全除,纳食正常精神健旺。已无任何不适,续方5剂巩固。
病名  主症        辨证              治法                  选方
脚臭证  双脚奇臭  腹胀肢浮,倦怠纳呆  痰浊蕴阻脾虚阳弱祛痰蠲湿健脾温阳  礞石滚痰丸黄芪防杞汤六君子汤
思辨解惑
学生丙:老师历来重视临证思维,认为临床误诊除技术水平责任心等因素外,思维原因当属首位。在诊治疑难病症时,思维能力更起着特殊的作用。这例病人,接诊即辨为痰患,治疗直指痰邪,疗效之佳,令人满意。而从辨证思路看,却是循轨的。也就是说,单就辨证法则来看,一般医生都会采用,为什么一年多来,迭治无效呢?
老师:不错,这例病人的诊治用的是逻辑推理法,你所说的循轨思维大概指此吧。你看,病起于春节亲朋会聚,恣饮暴食致脾伤而起病,脾伤则失运,失运而湿停,湿停而浊蕴,浊蕴而生痰,痰蓄而阻滞;湿为阴邪,郁而伤阳,阳虚失于温煦,气机因之而失于宣畅,复又加重湿邪蕴停。可以看出,这一认识过程及其逻辑推理链条是连续的。因此,应该不是一个太难辨析的病证,而为什么历经一年半,屡易医生均无效呢?我想大约有两个原因:一是被局部症状禁錮了思维,只想到是足部疾患,选用多种外用药就是这种认识的明证,它反映了思维的局限;二是认识停滞于“湿”的层面,所有内服药都不离治湿这一目标,就是明证。前面说到过此病因湿而起,也因湿而步步加重,治湿应当是不错的,但问题是湿已成痰还专于治湿岂非混寒冰为流水,欲掻痒而隔靴吗?它反映了思维的表浅,局限和表浅都反映了思维的残缺。这是对病性不能总体观照,对病症不能步步深入推论以直逼内核,因而无效的主要原因。此外,临证思维是医生在临床经验基础上,据已收集的资料所进行的一种带直觉性的创造劳动,同样的资料在不同的医生推理分析后,可得出不同的诊断。因此,医生临床经验的差异,也就会在很大程序上决定着辨证的准确性。
进修生甲:老师用治痰之法如此快捷地治愈了这样的沉疴痼疾,可见该法作用之神奇。请再详谈一下痰证的相关问题,好吗?
老师:中医最早的典籍中有饮无痰,如《内经》全书就不曾提到一个“痰” 字,连《素问·宣明五气篇》论五脏化液时, 也只提到心为汗,肝为泪,肺为涕,脾为涎,肾为唾,这概括人身最常见排泄物的论述,也惟独无“痰” 。 《神农本草经》载365味药中,也无一味治痰之药。明确提到“痰”字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但通观全篇条文,基本是对饮的论述。
进修生乙:饮和痰不仅有清稀为饮,稠浊为痰,饮属阴,痰属阳之别,而且还有饮因于湿,痰因于热之异,二者相异却紧密相连。为什么典籍竞详饮而漏痰呢?
老师:这说明中医学术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痰之为证自《金匮》明确提出后,元·王隐君在《泰定养生主·论痰》中写道: “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为咳为嗽。”他在罗列了近5O种与痰相关的疾病后,总结出“无端见鬼,似祟非祟,悉属痰候”,从而为怪症多为痰作祟”提供了理论基础。明代以后,对痰证辨治已达阐幽发微深度。痰为多种疾病的病理基础得到了一致认同。
进修生甲:经老师这么一说,对痰的学术沿革和其病理学、治疗学意义有了轮廓上的认识。但对于刚才提到的怪病多因痰作祟”,还感到有些不解,为什么怪病总责之于痰呢?您能结合临床再举例加以说明吗?
老师:这个问题王隐君已讲得很清楚。痰既为有形之物,又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气又与血偕行,而人内有脏腑经脉,外有筋骨孔窍,痰之随气,犹杂物之随清泉,杂物停于何处,即坏何处观瞻,而痰停于何处,即见该处症状。这不仅决定了它发病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它所导致疾病的奇异性。因此一些症状奇特罕见,常法辨析难明究竟,常规治疗了无寸效的病证,不少是由痰所致的。我举个例子。某女患,4O岁,记忆力下降至马上忘记的程度,已2年多,终日头沉昏胀,懒言嗜睡,全身沉重。体丰,脉迟细,苔白薄,舌质红,血脂血压均高。辨证为痰湿中阻,清阳不升,脑失健养,浊阴不降,心神蔽蒙。处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半夏lOg, 白术12g,天麻15g,茯苓15g,化红12g, 炙草lOg,苍术12g, 白芥lOg,藿梗lOg, 白芷12g,苡仁30g,草寇lOg,安息香lOg(冲)。服4剂,诸症减轻,再服l1剂,记忆力明显增强,考其3日内之事,能详细回忆,其余诸症大部消失。
进修生乙:老师所举病例确实说明痰之为患,不仅表现多端,而且常常症状怪异,这使我们年轻医生感到很难辨治,能有一个基本把握尺度吗?
老师:当然有。这其实从上列病案中已可看出, 如望诊多形体肥胖, 神疲倦怠,面色少华,舌体胖大: 问诊多声低懒言,多病程较长,且多有脾气受伤史:切诊脉多濡细虚迟等等。
进修生甲:那么,痰是否只关乎内科疾病呢?
老师:当然不是。痰不仅关乎内科中风、失语、眩晕、健忘、头昏、头痛、耳聋、胸闷、脘痛、呕吐、臌胀、瘫痪、麻木、失眠、白汗、癫痫、郁证、恶寒、身冷、脚气、肢体疼痛等数十种病症,外科的阴疽、流注、流痰、瘰疬、乳癖等也可是它的终极产物。此外,妇科的白带、不孕、月经不调, 儿科的惊痉疳疝都可能由痰作祟。急诊患者的意识昏蒙、神志不清,更是大家熟知的痰迷心窍。至于久治无效的各种疑难病证更是多数与痰相关。
实习生乙:那么除一些难辨的怪症外,痰证的常规治疗是否还要辨证分型呢?
老师:当然要。临床一般联系五脏进行辨析。如风痰属肝,热痰属心,湿痰属脾,燥痰属肺, 咸痰属肾。各类证候的共同点是均有痰证,不同点是各有该脏的病理特征。
进修生乙:还有一个问题, 即痰和瘀的关系。它们都是因病而生的病理产物, 同时却又都是重要的致病因素。目前,瘀的研究很深入,关于痰老师今天已讲了很多,请再谈谈痰瘀相交为患的情况好吗?
老师:痰瘀相交为患的情况临床屡见不鲜,如前所举诸例痰证,有的就兼有瘀证。痰之所成,或由脾虚失运,所谓脾为生痰之源;或由肺阴受伤,虚火灼津;或由食积所酿;或由气郁津凝。而血之所瘀除因外伤所致外,或因心阳不足,推动无力;或因肝气郁结,气滞致瘀;或因脾失统摄, 血溢致瘀。可见,无论痰还是瘀,都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就是说它们有着共同的发病学基础。另外,痰浊蓄积日久亦必然阻滞经络引起或加重血瘀,血瘀日久亦必然影响津液的运行,导致或加重痰浊蓄留。因此,不少慢性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几乎都存在痰瘀并存的情况。所谓久病必瘀、久病入络即包含着对上述病理情况的概括。
进修生乙:那么,应当如何治疗这类疾患呢?请老师结合病案谈谈。
老师:痰和瘀本质上都是机体失却健运,废浊之物蕴蓄,它们相互纠集阻滞脉络,即成了痰瘀交阻证。其特点是既有痰的主症,又有瘀的见症。此类病人一般病程长, 症状复杂,且多有器质性病变。而治疗时不可囿于器质性病的诊断,也不必痰瘀分治,可痰瘀并治,兼顾其他。如一患者,近1年来终日感头昏沉蒙蔽,常整夜失眠,最好时每夜也仅睡眠2~3个小时,全身潮热、自汗,腹中雷鸣, 困倦身沉。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黏血症等多种宿疾。面色晦暗,腹部丰满,舌体胖大并可见瘀斑,脉涩,诊为顽固性失眠。辨为脾虚失运, 阳气式微,痰瘀交阻,干扰心神。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味: 水生半夏30g, 苡仁30g,天麻15g, 白术12g,郁金10g,归尾12g, 生地12g, 桃仁10g,红花10g, 枳壳30g, 川牛膝10g, 赤芍10g, 桔梗10g, 水蛭10g, 炒莱菔30g,胆南星10g。上方服4剂后每晚能睡6小时左右, 昏沉诸症亦显著减轻,坚持服至1l剂,睡眠完全正常,上述见症全部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