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一位让学生感动的教师

 孙西洋 2014-05-08


单位里有一位初登讲台的年轻班主任老师,风华正茂,绰厉风发,怀揣一腔热情,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凭借三尺讲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开始厌恶教师职业,多次找年级主任谈话,要求辞掉班主任的职务。在教育教学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教师的努力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教师的严格要求被学生认为是和学生过不去,教师的努力付出被学生庸俗地认为是为自己捞奖金挣荣誉,师生之间出现对立、矛盾甚至闹起冲突。但是,在教育教学中,我也发现有一些教师虽然没有俊朗的外表,不善言辞,但是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他们走进学生心田,赢得了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学生走进他的班里,心悦诚服地认可教师、尊敬教师:如果不好好学习,就对不起老师!

其实,教师与家长相比,谁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成为孩子心灵的归依,道理非常明显。家长和孩子血脉相通,朝夕相处,对孩子的教育有时急躁甚至苛刻,批评孩子,无论言语多么尖刻,措施多么过激,事后孩子总能够体谅父母并且原谅他们。而教师和学生之间,由于相处一般都很短暂,教师对学生的家庭背景、脾气禀性、心理状况不甚了解;学生对教师也需要有一个认可的过程,教师如果一厢情愿,单凭自己的美好初衷而出现言语不当,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是厌恶。虽然没有一个教师承认他的教育是坑害学生的,学生的心里也非常清楚这一点,但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教育的初衷和教育的效果常会南辕北辙,事与愿违,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

  面对学生的时候,教师总会受这种心理的限制,找学生谈话的时候总会心有疑虑,话有顾忌,说话的时候总是在寻找恰当的话题或者是恰当的言语,或者干脆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影响了教育效果。对于犯错误的同学,教师总会有心情急躁、言语不周的时候,说一些过激的话语,事后,又常会用我这都是为你好希望你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 之类的话来结束自己的教育活动,以期唤起学生心里的理解,情感的共鸣,期望自己的教育能成为促使学生觉省,从而改正,甚至奋发图强的契机。但是实际情况,教师批评教育学生一般都是在学生犯了错误,影响到班级荣誉,或者是降低了教师本人在班里的威信的时候,教师教育学生没有表现应有的教育机智,教育活动常会被这些学生误认为是教师故意找自己的茬,这样的教育当然不可能起到预先设想的效果,有时甚至会促使学生变本加厉,向更加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方面发展。这种情况不由得不引起人的思考。

  其实,学生犯了错误,心里都非常害怕。不害怕的极少。教师却不能抓住这一特点,对于犯错误的同学,总会找来训斥一番,以示自己治班严格。训斥的内容从现在到将来,从微观到宏观,从家长到老师,理论联系实际,说者动情,听者动容,但是学生却会别过脸去,无动于衷,事后,依然故我。教师不禁发出感慨:这些学生真的没有良心,真的是冷血,真是冥顽不化。

  教师让学生认可自己也并非一件难事,明白学生是有感情的人而不是理论的动物。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太自信语言的功力:无论什么问题只要通过语言的阐述,学生便可以立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做学问的道理,教师一番言语说教之后,学生便可以立即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局面了。其实,学生必定只是孩子,对于孩子不能有过多的期望,要他像成人那样,明白事理,通情达理,顾全大局,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应当努力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教师的教育成为促使学生心灵自我解剖的契机,让教师的教育能够给学生感激感动,让学生心悦诚服,才能做一位真正的好教师!那位提出要辞去班主任职务的教师就是在教学犯错误后就训斥学生,以致发展到师生之间互相不信,互相不理解,教师走进教室便觉着全班的学生都和他有敌对情绪,搞得自己很疲惫。而与他在同一个年级的一位教师则采取更细致的方法,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他总会等学生平静下来之后,才去找他谈,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真诚的与学生开诚布公的交流,常会说得学生眼含泪水,感动得学生心潮起伏。这样的教育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做一个让学生感动的教师,不仅是靠教师精深的专业知识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靠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学生以心灵的影响,靠教师积极进取的乐观心态给学生以感染,靠教师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给学生以前进的动力,更是需要教师体察入微,能够抓住教育的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学会感动,学会欣赏,实现师生关系的容洽,共同谱写教育的和谐乐章。

教师的道德底线

人要想成为一个身体健康心灵向上的人,就应该有所坚持,也就是说他至少坚守一条道德底线。尤其是我们人民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知识的传承者,辛勤的园丁,那就更需要维护自己的道德底线。何谓道德底线?答案精彩纷呈,众说纷纭。其实道德底线是相对于人生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而言的,人必须首先满足这一底线,后才能去追求自己的道德理想。道德底线只是一种基础性的东西,然而也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建立起自己理想的大厦。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就没有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经常是妥协再妥协,一直到不闻不问、漠不关心、心安理得地习惯下去。 口头禅常常是:何必跟他作气!他不学就不学,关我什么事!少交一本作业我还少改一本呢!诸如此类,完全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家中事的姿态。众所周知,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工厂的工人,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时间,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创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教师育人的周期性之长。当然这也反映,教师一两年的漠视是很难得以显现的,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也是无法用物质来量化的。于是很多人说,教师的工作是一项需要良心维护的工作,我很赞同。

按照前面提到的教师道德底线,我们可以得出更为细化的底线,那就是工作中不颠倒黑白,不徇私舞弊,不偏爱优生,不歧视差生,不敷衍工作,不斤斤计较,不尔虞我诈,不勾心斗角等。当然,设定这一底线,也要防止两种极端:一是极端的虚伪;二是极端的无耻与骇人。 比如教师节前夕,有些班级班主任就向学生索要礼品,同时还美其名曰:科任老师辛苦了,我们买点东西献给他,聊表心意。乍看上去,此班主任是为学生考虑,是为科任老师考虑,其实也就是为自己考虑,不过他极其虚伪与无耻罢了。你想一想,学生捐钱给科任老师买,能不给老班带吗?至于教学中的恐吓、威逼,那更是习以为常。你不好好学,将来肯定修地球,肯定找不到工作,肯定活不下去,甚至连肯定找不到老婆也常挂在某些老师的嘴边。学生毕恭毕敬,诚惶诚恐。新课标中很是强调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平等关系,在这里只是一纸空文,无稽之谈。对他们而言,当然也就谈不上人的道德底线。人是需要道德底线和坚持不懈精神的。无原则的畏缩、漠视与冷淡,小而言之,是个人生命尊严的不断递减;大而言之,将会造成一个群体的弱化、孤立乃至沦亡。我想,这绝非危言耸听。尽管现在教师地位提高了,但与人们的关系却在一步步恶化。人们甚至有种谈师摇头的现象,每一位教师对此都有或多或少的个人独特感受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