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音乐史谈错了的周代的俗乐───误把诗经当俗乐

 昆曲及文史小站 2014-05-08
被音乐史谈错了的周代的俗乐───误把诗经当俗乐

一、西周篇:

西周,是周朝封建宗法制度扎实实行的时代。阶级制度森严,贵族与庶人如天地之判。所谓『刑不上于大夫,礼不下于庶人』。西周的封建制度,就是贵族的统治,更详言之,就是周族或归顺周族的氏族为统治者,为贵族;而其统治地原有的各氏族或被征服的氏族即被统治者的庶人。当西周之初,征服之地地广,而周族当日灭商,依史家考查,至多十多万人,分封了数十国,每一国拿周族去分配,能分到若干人呢,由于相比于被统治的其他土著氏族的庶人为稀少,所以周族人立国必建都城及其他的较少的邑,周族这些统治者居于城邑之内,称为『国人』,而对于其统治的城邑外的庶人而言。在国人这些高低层级的周族人之中,每一国人,最低为『士』,都得自十三岁起受诗受礼的教育,较长更要受骑马射箭,即打战的训练,而在西周封建制度下,只有贵族有受教权,其他的庶人,并无受教权,因此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也不可能写什么国风这些民间歌诗出来。至多只有小吟几句随口俗谣,尤其是灾异之谣。因此,周朝有制度,是要派人去采庶人之所传的祅祥的谣,提供统治者天子『辨祅祥于谣』(《国语》),而贵族子弟年满十三岁必须读诗,其教材何来,即要求卿大夫到士的各级在列者的贵族,都要『献诗』(《国语》),《诗经》一书就是贵族献诗后,经乐官整理成,由周天子颁布的贵族教材。
西周封建制度之下,知识把持在贵族手中,庶人没有知识,即,无法写诗,也不能有成伟大诗篇的学力,故诗三百,成于有知识的贵族之手,乃西周封建制度下的客观事实。
西周贵族,礼乐射御皆须习,而对于其受封而统治的当地,因为受到有『献诗』的责任义务,于是也要了解一些当地的土俗,而在其诗作里当作题材,这就是所谓诗经里的十五国风的诗的来历。有些国风的诗十分明显,从用辞遣字里即可看出是贵族之诗,因为所述都是贵族生活的林林总总,而有些诗,也有述及统治当地的庶人固有风俗节日及庶民的生活爱情,这些由写诗的贵族取用的民间题材,都加上诗化的处理,并且还被主编的乐官再加上配合音乐上的需要,形式再加以调整。

这些由贵族的献诗,经周天子的乐官整理,再加上周朝固有的宗庙歌的『颂』,于是就编成了诗三百,而且还都配上了雅乐,称为『周乐』(周天子的雅乐),此即,吴国公子的季札,于东周春秋时代,孔子八岁时的前770年,到鲁国,观『周乐』表演时,聆听到演唱周朝雅乐的《诗经》的国风及大小雅及颂,因此可知,《诗经》里的大小雅及颂,固然是雅乐的成分,而十五国风,全都配上了雅乐,是周朝雅乐组成的一部份。而周代的俗乐,不是《诗经》的十五国风,因为那些都是雅乐,所以孔子才会说,诗三百,都是『思无邪』,因为,是孔子所好的雅乐。

但是,不只文学界弄错,把雅乐的《诗经》,当成了民间歌曲,而且,连音乐学界的著作,把国风当成周朝的俗乐,于是一部音乐史,于周代所述都非真正周代的俗乐,而是张大雅乐,反而把俗乐弄不见了。

其大者,如杨荫浏于文革前成书出版而于文革后又再当成初版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于周代的论及俗乐时,其谈周代,即书中的第三编,其中的第三章的西周,谈的全都是雅乐,没有谈到诗经的雅乐的关系,及诗经里的国风于西周己开始被经由贵族献诗而作为周天子教育贵族子弟的教材。到了第四章,谈到东周时,就把雅乐里的十五国风当成民间歌曲,而以『民歌的收集和以民歌为基础的创作活动 (1)「采风制度」(2)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专文大谈特谈。不只谈错了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兴盛的俗乐,而且又把楚国任巫史之官的屈原此位贵族的作品,即,南方楚国的雅乐及士人荀子的成相,当成了楚地民歌的一环,于是其中国音乐史里所述及的周朝的俗乐,都是拿着周朝的雅乐里的国风或楚国贵族的楚辞谈成了俗乐。后之音乐史的著作,又多以之为典范而袭其理路,把雅乐的诗经音乐当成俗乐。杨氏书中整个谈周代音乐的各章节的编目,今列之于下,以供读者按比之用:(按,杨氏该书论及周朝音乐里,如谈到律学时,指出,史料里没有任何有关曾运用管律之论,周律都是弦律,但吾人只要举周传说黄帝命伶伦到西域取竹为律即知杨荫浏论学尚有不合史料之处)。

『第三编:西周、春秋、战国(公元前11世纪─前221)
第三章: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
(一)概况
(二)大武
(三)音乐的阶级化和等级化
(四)音乐机构和音乐教育
(五)统治阶级利用民间音乐
  (1)五类乐舞 (A)六代乐舞(B)小舞(C)散乐(D)四夷之乐(E)宗教性的乐舞
  (2)应用音乐的场合
(3)音乐节目
(4)乐队的排列
(六)与国外音乐文化的交流
(七)乐器和乐律 (1)周代的乐器(2)周代的乐律(3)「律」和「同」、「吕」(4)乐律、音律、律吕、律制
第四章: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
 (一)概况
(二)民歌的收集和以民歌为基础的创作活动 (1)「采风制度」(2)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3)南方的民歌和屈原的创作(4)说唱音乐的远祖─《荀子?成相篇》
(三)乐曲的艺术性(1)《诗经》中所包含的各种曲式(2)《楚辞》中的几种曲式因素─「乱」、「少歌」和「倡」 (3)《楚辞》中的几种曲式(4)《成相篇》中的说唱音乐节奏(5)歌曲中的调式变化
(四)音乐生活和音乐表现技术的发展 (1)音乐与日常生活(2)民间歌唱家(3)有关说唱艺术的几点理论(4)琴的演奏技术(5)角色的创造
(五)音乐文化的地区特点和相互交流
(六)统治阶级和音乐文化的关系
(七)乐器和乐律 (1)乐器(2)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三分损益法(3)旋宫的理论(4)调式的运用(5)接近新音阶的音阶出现
(八)音乐美学理论的发展 (1)儒家(2)墨家(3)道家(4)音乐的娱乐作用:乐一乐一欲(5)生活、音乐实践、音乐理论』

按,西周,因为尚未如东周时的礼崩乐坏,因此,是处于严格的封建制度之下,庶人没有知识,以力田为业。其一些生活爱情题材,纵有被贵族取来写成了诗,成为诗经国风所出,但即使在国风里,仍多贵族生活之作,不少为『国人』生活爱情诗,我们从很多国风诗篇爱情诗里谈到城『门』,即知,是生活在国中的贵族的『国人』的爱情或生活诗,在城门内外当成谈情说爱的场所。即,国风里,描写国人的诗比描写庶人的题材的诗多得太多,国风仍是贵族生活及爱情的一个活泼的面相。至于庶人,一年四季忙于本业的力田,除了他们有些谣,述及祅祥灾异者,被贵族听到而传之于天子外,他们没有学力去写出任何的《诗经》中的一篇诗出来。而对于西周的俗乐,因为史料不足,且多为传闻无实证,也无从论起。

二、东周篇: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封建的井田制度破坏,庶人及贵族因着战乱,亡国或亡家,故有知识的贵族散入民间,而庶人也开始脱离井田的朿缚,各国兼并求才之需,故散入民间的贵族有学问,于是诸子百家并起,学术传入庶人,庶人与贵族阶级打破,贫如苏秦都可以当六国宰相。于是时,才真正有民间的俗乐的流行。即,所谓最早的『郑卫之音』,即,郑卫两国的流行歌曲。郑、卫,并不是雅乐的诗经里的郑风及卫风,那些早年采入诗经成为雅乐的一部份,是贵族所作编入诗经此一教材里的国人为主的生活,而非有当日的民间,一如春秋战国以下的庶民可同贵族并起并坐的时代的音乐,民间于东周,己是知识遍布于民,有能力歌且谣,故俗乐才具备有成立的客观条件。因此,于春秋战国早期,如《礼记·乐记》的:『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称为郑卫之音,即梁惠王对孟子所说的『世俗之乐』,都是春秋战国兴起的俗乐,不是唱诗经的郑风及卫风的『古乐』。而子夏回答的『古乐』(雅乐)是『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会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而『新乐』,即郑卫之音,是『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獶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而且,不只东周有郑国及卫国的流行歌曲,子夏还说,当时,如宋国及齐国也都有流行歌曲,分别叫做『宋音』及『齐音』,子夏还解释此四国流行歌曲的特色如下:『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子夏说这四国的流行歌曲『祭祀弗用』,即指俗乐已流行到了,除非祭祀这种隆重场合,才不用,至于所用其他场合,不管朝廷之乐或民间,都大用特用俗乐了。而有关东周的流行的俗乐,周代史料尚不乏材料,已论述于《天禄阁曲谈》里。这些各国的俗乐,就在东周浸入朝廷的大部份音乐中及民间所有音乐内,而雅乐的十五国风和东周以来的俗乐,完全没有一点相关联。其实,从孔子所说诗三百的『思无邪』,即己十分明白的陈述了诗经三百都是雅乐的文本而己,其本身是雅而无邪可言。(刘有恒,取材自《天禄阁曲谈》,台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