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论当代老年人的思想追求

 把尔裁为三截 2014-05-08

三论当代老年人的思想追求

 

当代老年人都在想些什么,想干些什么,如何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这是受着老年个体心理需求所具有的层次性支配的,是为现实生活状况和受教育的程度所左右的。了解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经济文化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老年人的思想追求的共性和差异性,是研究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制定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

美国心理学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在1954年的《激励与个性》一书中还提出了“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该理论是说人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既相互联系,又互相重叠;有时虽由一种主要需要统领和决定,但可能同时出现多种从而使人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甚至是发生越级跳跃的一种动态过程。作者在本文之前的论述中,从较高层次畅谈了老年人的思想追求,因为这是长者所应具有的风范,但还有一些同每个老年人都息息相关、或是生活中最为实际,甚至是属于最基本的生存要素和行为准则方面的需求,本文再试做归纳,求教各方。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追求身心健康,享受生活真实

为了身体和心理健康,不少老年人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制定了行为准则,归纳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忘记”,“四个老本”等。其实,这里说的实际上就是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而精神与心理又不能等同。所以,老年人在追求身心健康的时候,不要忘记“精神健康”。精神健康指 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照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把“道德修养”作为“精神健康”的内涵,并把它纳入健康的大范畴,这一决定是世界卫生组织作出的,它的精神实质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致的;它的作用对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

追求身心健康要树立科学理念。老年人干什么事都要量力,要适中;生活中有任何美妙想法和甚至是接近奢侈的要求都不能过分。明代诗人梅鼎祚曾有一诗曰: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半没半浮渔艇,半藏半见人家。这就是生活的真实,满足这种生活的真实就是一种享受,真理向前跨越半步就是谬误。“半”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半”是为人处事的要诀,“半”是身心健康的营养,“半”是自我欲望的节制。所以生活中如能在“半”字上做文章最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

清代学者李密庵的《半半歌》语言流畅,富有哲理。它既是一篇警语,也是一副画作。它所揭示的是:世间万事万物尽围绕在“半”字中周旋,惟“半”字对人的身心健康、对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和谐最有益处。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量度,超出一定的量度是为“过”,达不到一定的量度是为“不及”,惟“半”字居中,惟“半”字最为适度,惟“半”字可处在两极间的均势之中。

《半半歌》非常有哲理的引领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一个“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展现在我们面前。“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这不就是生活的真理吗?作者最后幽默地说“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这不就是老百姓的大实话吗?。

这首《半半歌》曾被林语堂先生在其妙文《中庸的哲学:子思》(见其散文集《人生的盛宴》)一文中引用。作为老年人,要想做一个风范的长者,我们今天学习《半半歌》并把它说作为生活中的重要参考是有其现实意义的。这就是在人生的旅途中要多一分努力,少一分攀比;多一分宽容,少一份计较;多一分礼让,少一份自私。其实,多一分奉献,少一分索取;多一分服务,少一分贪腐,不正是年富力强的国家干部所应具有的品德吗?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什么时候过或不及,应该由自己好好把握。把握好《精神健康》的规范要求对自己身心健康是有极大的好处的。法国浪漫主义大诗人雨果说过“知道在适当的时候推上欲念的门闩的人,就是聪明人”。

(二)享受天伦之乐,培孕亲情沃土

人老了,环境变了,特别是离退休以后离开了工作岗位,接触原来的同事和朋友少了,参与社会的活动少了,身体健康状况不如从前了,出现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多了,不服老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时,如果在孤独感、寂寞感、失落感的笼罩下,老年人对自己家庭和子女的合理期待就显得更加强烈。

子女常回家看看,不仅使老年人有了一种享受天伦之乐之感,更是对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美德的弘扬,体现了子女们的一片孝心。当传统的子孙绕膝已成为一种可想而不可及的奢望,当社会的竞争与压力拴住了子女们回家探老的脚步时,常回家看看便是新的社会条件下的一种新的尽孝的方式。“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首《常回家看看》一夜之间风靡大江南北,唱遍城市乡村,唱出了老人们的心声。
    为人子女者,要达到新时期的“孝”,就应重视老年人物质与精神生活两方面的利益需求。孝:赡养经济生活困难的父母双亲,让他们衣食无忧;顺:敬重老一辈们的人格,多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纠正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劝导他们抛弃一些为人处事的不当行为,这才是“孝顺”最具完整的意义。否则,正如孔夫子所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做父母的有的年事已高,但经济条件较好,有一定积蓄和安居条件,为人子女者应该感到高兴,应该帮助和尊重他们晚年生活的合理安排,不去考虑老人百年之后的继承问题而在兄弟姐妹中争来斗去,这就是孝顺。所以,如果对父母有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护,就能够有足够的耐心“哄”着他们高兴,挖掘时间和他们一起度假休闲,发现和学习他们身上的可贵品质,包容他们一生中形成的缺点和不足,宽容地理解他们对生活的正当选择。2013年7月1日实施的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其中第18条中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网友将这条新规定称为“常回家看看法”。在明确子女有赡养老人义务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对老年人提供精神慰籍的重要,这就从情感方面的要求进入到了法律范畴的层面。这是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困难老人数量增多、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等问题的细化和完善。

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需要亲情和沃土。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看的前提是大多数长者希望自己的子女有所作为,工作稳定;希望自己的子女家庭和睦,生活富足。希望自己的子女走在大路上,成为社会的正能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我们老年人的天伦之乐!

(三)心理需求各异,尽显多样追求

我们的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代老年人生活在东西部之间和城乡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不同地区,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地区的老年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差别甚至是很大的。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价值观念、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关系,对他们的思想追求所具有的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城市中的绝大多数老年人上老年大学是圆梦学习、康乐学习、完善人生和积极休闲学习。他们学习文史、外语、书画、歌舞、乐器、电脑、卫生保健等,是为了不断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农村中有的老年人边劳动边上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学习,他们学的是养殖、种植和栽培技术,为的是养鱼养虾、种树养花增加收入,目的是实现温饱和改善生活条件。城市中的老年人,有的因性格和健康等原因甚至足不出户,完完全全地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农村中有的老年人没有什么更多想法,只是为了完成房前屋后的春种秋收任务,希望自己的子女不要酗酒和赌钱,努力做到家和万事兴。老年人性情各异,心理需求不同,思想追求多样,层次有高有低,这是很正常的。因此,党和政府有责任进行疏导,引导他们作出正能量的行为选择。

社会老龄化带来许多老龄问题。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已经开始显现,养老保障的负担日益沉重,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为老社会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预测,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2030到2050年,中国人口总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将分别保持在60-70%和40-50%,是人口老龄化形势最严峻的时期。根据上述老龄化社会发展态势,在国家制定养老保障制度期间,引导老年人树立正确的思想追求,调动老年群体和老年人的积极性,挖掘第三年龄段老年人的潜能,充分发挥他们服务社会的社会作用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正如2002年在马德里召开的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的《2002年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在《政治宣言》的第10条中所确认的那样,“老年人的潜力是未来发展的强有力的基础。社会依靠老年人的技能、经验和智慧,不但首先改善他们自己的条件,而且还能积极参与全社会条件的改善。”这一论断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将越来越显示其具有远见卓识的重大战略意义。

                                       20139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