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小吃爱窝窝—北京小吃系列(珍藏版)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5-09

 

艾窝窝——北京小吃系列(4)

 

 

艾窝窝

         —北京小吃系列

 

 

  艾窝窝,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艾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可见这种食品是用糯米洗净浸泡,尔后入艾窝窝——北京小吃系列(4)笼屉蒸熟,晾凉后揉匀,揪成小剂,摁成圆皮,包上用炒熟的桃仁、芝麻仁、瓜子仁和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的馅,做得之后就可食用,这便是明万历年间称之为窝窝的食品。      

 

 但为什么后来又成为爱窝窝呢?在清人李光庭的《乡言解颐》(藏)一书中找到了说明:艾窝窝原是元代宫廷食品,称为“不落夹”,因为有一位皇帝爱吃这种窝窝,想吃或要吃时,就吩咐说:“御爱窝窝。”后来这种食品传入民间,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说“御”  字,所以省却了“御”字而称“爱窝窝”。此小吃在明代已流入民间,明代《金瓶梅》中记录当时流行的美味中就有爱窝窝。《故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白粉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挫。浑似  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爱窝窝。”还注说:“爱窝窝,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极烂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馅,用面粉团成圆形,大小不一,视价而异,可以食。”                    

                                                    还有一种传说:清乾隆平息了大、小和卓木叛乱后,把新疆的某个维吾尔族首领的妻子抢到宫中作他的妃子,也就是香妃。香妃被抢到北京后,日夜茶饭不思,急坏了乾隆。御厨使出看家的本  领,山珍海味、风味小吃,做了数千样,可香妃连看也不看。乾隆只好下旨叫白帽营的人给香妃做家乡小吃送进宫。艾窝窝——北京小吃系列(4)            

 香妃的丈夫自香妃被抢进宫后,也跋山涉水从新疆来到北京,藏身在白帽营里,想方设法打听香妃的下落。当他听说皇帝下旨让白帽营的人做一样最好吃的东西送进宫去给香妃吃,觉得这是个联系的好机会。于是就做了一盘江米团子。这江米团子是他家祖传的自制点心,香妃见到这江米团子,就会知道她丈夫来了。

  江米团子送到宫中,太监问他这东西叫什么名字,他想自己叫艾买提,就叫艾窝窝吧。宫女把艾窝窝端到香妃面前,香妃一见,眼前一亮,知道丈夫来了,便强打精神,用两个手指夹起一个,轻轻咬了一口。乾隆听说香妃吃东西了,高兴得什么似的。下旨让白帽营的艾买提天天做艾窝窝送进宫来。从此,艾买提就天天做艾窝窝送进宫来,艾窝窝也就出了名。后来又流传到了民间。

 

                             老北京小吃爱窝窝小叶子荐 

艾窝窝


爱窝窝,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爱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爱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 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可见这种食品是用糯米洗净浸泡,尔后入笼屉蒸熟,晾凉后揉匀,揪成小剂,摁成圆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馅,就成了明万历年间称之为窝窝的食品。但为什么后来又成为爱窝窝呢?在清人李光庭的《乡谚解頤》一书中找到了说明。因为有一位皇帝爱吃这种窝窝,想吃或要吃时,就吩咐说:“御爱窝窝。”后来这种食品传入民间,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说“御”字,所以省却了“御”字而称“爱窝窝”。此小吃在明代已流入民间,明代《金瓶梅》中记录当时流行的美味中就有爱窝窝。

爱窝窝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经蒸熟的,馅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后就能食用。故《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白粉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挫。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爱窝窝。”还注说:“爱窝窝,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极烂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馅,用面粉团成圆形,大小不一,视价而异,可以冷食。”

 

                                         御爱窝窝

  “爱窝窝馅儿好啊哎!”明万历年间,就有窝窝了。什么窝?“御爱窝窝”,皇上爱的窝窝。您看看,江米皮儿,包馅儿,团成团儿,它就叫窝窝。回头跟熟江米面儿里打一滚儿,毛茸茸可爱极了。啥馅儿的?核桃仁儿、芝麻、青红丝、金糕、白糖,香香甜甜的。这个小毛球儿,大概其跟汤圆儿那么大,搁嘴里好像能化喽。后来“御爱窝窝”从宫廷流入了民间。咱老百姓可不敢说“御”了。出宫的窝窝于是就降了级,叫“爱窝窝”了。

卖爱窝窝的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有诗写爱窝窝:白粘江来入蒸锅,什锦馅儿面粉搓;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爱窝窝。
    爱窝窝是北方的一种小吃食。它是用蒸得又稠、又粘的糯米饭,压成小小的圆饼,放上不同的甜馅,如豆沙、绿豆沙、枣儿泥、糖桂花等等。用手抟成球状,个头儿比乒乓球小一些,外边再滚上一层炒熟了的江米面,最后,用手再按上一个小坑儿。放在过风处,搁得凉森森的,暑天吃上一个,又凉又甜,糯软香绵,入口即化。嘿!那一种说不出的好滋味!所以,老北京人不论老幼,对爱窝窝都有个想头。
    老年间,专有串街小贩经营这一小吃。他们或是提一挎篮,或是肩一小挑子,用极干净的蓝布垫底,细漂白布苫盖,中间码着一个个滚圆的爱窝窝,论个儿售卖,价格也不贵,尤为没牙的老太太和儿童欢迎。卖爱窝窝的小贩一般还带卖豌豆黄。但卖豌豆黄的不一定卖爱窝窝。豌豆黄是另一种有特点的小吃食,笔者将另文单述。
    那么,何以称为爱窝窝呢?窝窝这两个字好解释,因为这些小球并非光圆,而是在下面有一个小坑儿。这小坑儿在北方便叫“窝窝儿”。
    比如,北方农村常吃的棒子面(玉米面)窝窝头,就是在状似妇人乳房的下面按有一个大坑,所以叫窝窝头。满人进关后,窝窝头这种食品也进了京,在皇
宫的御膳单谱上,还有小窝头一说。不过,这种小窝头不是用粗粮玉米面制作的,而是用精制的栗子面蒸制,半寸来高、玲珑可爱,是慈禧喜爱的东西。如今,北京的仿膳还有专门销售。
    有人解释说,爱窝窝一称原是满语,也是满族人进关带进来的小吃。我认为此解不通。因为,东北地区天气寒冷,不产江米,所以,满族的传统吃食中是
不应该有糯米制品的。还有的说,爱窝窝不应该写为“爱”字,而是“艾”字的笔误,应名为“艾窝窝”。但仔细分析,也不对.这些糯米窝窝当中根本就没有任何艾草、艾叶、艾籽、艾绒的成份;吃此小食,也并非应节,或借艾驱魅的意思,所以,此解也不通。
    近代民俗学者周建人最终考证出它的来历。1950年他曾写有一篇文章说:李光庭所著的《乡言解颐》中,载有刘宽夫《日下七事诗》,诗中小注提到爱窝窝。
文称“窝窝以擂米粉为之,状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馅,蒸熟外糁薄粉,上作一凹,故名窝窝。田间所食则用杂粮面为之,大或至斤许,其下一窝如臼而覆之。茶馆所制甚小,曰爱窝窝。相传明代中宫有嗜之者,因名御爱窝窝,今但曰爱窝窝而已。”
    由此明确了它的出处,足知此物并非源自清代,而是明代宫中帝王家喜食之物——爱窝窝是也。

图一:卖爱窝窝。[ 清] 无名氏绘,选自《北京民问风俗百图》。
图二:卖爱窝窝。〔清〕孙继绘。
图三:卖爱窝窝和碗豆黄(烟画)。[ 1904年] 日本村井兄弟商
会设计出品。
    小贩卖爱窝窝和豌豆黄的方式很特别,买时先猜枚,即
先花钱抽几枚竹签,看有无中奖的记号,中枚者可选一有不
同花纹的扣碗,从大圆糕中扣出一碗食之。

老北京风情系列封之卖爱窝窝的

北京历史悠久,这座古都总给人们以无穷的回味,那天桥撂地摊演出的玩艺儿,那沿街叫卖茉莉花的吆喝,那风光灿烂的厂甸庙会。老北京风情纪念封分七个系列带您领略古都的魅力。

爱窝窝是北京春节期间庙会上的一种小吃,以蒸熟的江米作皮儿,蒸熟的面粉作布面,包进豆沙或枣泥、山楂等馅儿,揉成元宵大小的球形,缀上红点儿以区别是什么馅儿的,逛庙会的人可以买来即时吃,也可用纸匣装上带走。贩者吆唤“爱窝窝尝馅儿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