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终极关怀

 dxs_china 2014-05-09

终极关怀

终极实体是许多宗教所宣扬的人生彼岸。

所谓终极关怀,是主体从情感和精神上对终极实体和终极目标的关切和信仰。

佛教认为现实人生是欲界,由欲望和需要所支配的行为和思想,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这被称之为:多欲为苦,而摆脱痛苦的根本方法便是少欲无为,在自在的空境中求得生命的解脱。其实是对道教【无为】的另一种诠释。

道家所追求的【无为】又称为随缘,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追求和遵循,这里所说的是自然规律,而不是大自然中的某个个体。因此,佛教所指出的无欲的解脱之途,其实也只是通过改变人们生存欲望的对象,以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来调节人们的心理。最终还是不能打破道的范畴,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过给它加上一种美好的憧憬而已。

《缘起经》云:佛言:云何名缘起初?谓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为纯大苦蕴集,如是名为缘起初义。

佛教所说的少欲无欲,只是相对于人的多欲或贪婪而言的一种精神安慰。而人作为一个自然和社会存在,是不可能真正无欲的。现代心理学认为,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一个人只要存在着,就有欲望和需求,而且这种欲求有明确的对象和目的。人的任何需要都是指向一定的对象,总是具有自己的内容的。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需要也总是伴随满足需要的对象的扩大而发展。人类需要的对象既指物质的东西,也指精神性的内容;既指社会生活与社会活动,也指活动的结果;既表现为想要追求某一事物或开始某一活动的意念,也表现为想要避开某一事物或停止某一活动的意念。比如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对于所谓的【无欲】的追求其实就是一种欲念,是过度迷信而造成的一种不可达到的追求。所以最终只能以涅槃的形式达到解脱。

宗教学家认为:终极实体的基本性质在于它的彼岸性,即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能规范地体验到的东西。当人们说终极实体是无限的、完美的和不可把握的力量,同时又是最内在的、人格化的、尽其所能地怜悯自己的源泉时,就是在表达这种彼岸的性质。它的不可思议的可能,构成一种至高无上的神秘,尽管它也令人感到畏惧和惶恐,但却是永存的、博爱的、慷慨的、怜悯的,造化各种安全、欢乐、宁静和正义的源泉。在宗教进程中,终极实体是超越理性的,它既要以人的形态出现,而又必须超越理性的分析和一般的知识内容以及文化习俗。

而终极目标也就是终极实体给人心所带来的解脱。对佛教来说,终极实体就是佛境,而终极目标则就是涅槃,佛教的终极关怀,就是用涅槃的体验去描述人类超脱生死、获得永恒的生命幻境,用空寂虚静而又自由永恒的生命体验,冲散一切皆苦的尘世生活给人们心灵带来的种种失意、愁苦、悲伤和绝望,人世的功名、生死、关爱、追求等在那终极目标满足中,都可化成一缕缕轻烟,淡淡地消失在人们平和宁静的感觉里,那玄妙神秘的境更让人感受到无穷和自由。

《关尹子》云“道终不可得,彼可得者,名德不名道;道终不可行,彼可行者,名行不名道。圣人以可得可行者,所以善吾生,以不可得不可行者,所以善吾死。”

这话正恰如其分的说出了宗教所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终极关怀。

什么是终极关怀?它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寻求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生存和死亡尖锐对立的紧张状态。以上是哲学家给以的解释。简单的说,我们人生下来,随着岁月的推移,日渐长大、衰老,于是就不免于死亡。而人死之后,不可复生,也不知道会到哪里去,于是人们面对死亡就不免产生恐慌,俗语云“蝼蚁尚且偷生”、“好死不如赖活着”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死神却不管你喜不喜欢,所谓“阎王要你三更死,岂可留人到五更”,这些都不是我们自己能做主的。【一颗金丹吞下腹,方知我命不由天。】于是我们的先哲便根据各自的智慧,对于死亡做出了不同的思考。

《关尹子》所谓的“善吾死”就是道教的终极关怀。可得、可行的,比如积累功德、服食导引、惩恶扬善、吐纳房中之类,在关尹子看来这些都是“善吾生”的,就是说,让我活着的时候能美好;而不可得、不可行的则是鬼神,是道。

关尹子的可贵之处在于,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道教终极关怀的模型,不仅是关怀其死,还要关怀其生。儒家也说“养生送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修道之士要效法圣人做到“善吾生”“善吾死”,在生则【乐生、贵生、养生】,临死则【安然而去】。

物化同于大道,自然规律所然。所以道家追求【肉身成仙】,佛家则多讲{涅槃轮回},今生强修来世。其意一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