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1012 -1067),字君谟,性情醇厚,为人耿直,颇有政声。工诗文,欧阳修称“公为文章,清遒粹美”,与石曼卿、苏舜钦、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互有唱和。工书,善真、行、草、隶,又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晚年书法笔致细腻、淳淡温雅,苏轼推为“我朝第一”。 ![]() 蔡襄《澄心堂纸》帖 按,澄心堂纸,五代南唐时期的御制用纸,纸质细致,光滑如卵膜,而质地坚韧,洁白光润,此帖即蔡襄请友人为他仿制澄心堂纸之意。 关于宋代士大夫的风雅与品位,文坛盟主欧阳修曾有精彩的论述,其《试笔·学书为乐》云: 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馀。 书法虽为小道,乃积学而成,宋代士大夫追慕风雅,不愿为区区小道而耗尽真气,故书之佳与不佳,并不着意。宋代朱长文《续书断》有云: 蔡襄书颇自惜重,不轻为书,与人尺牍,人皆藏以为宝。仁宗深爱其迹……及学士撰《温成皇后碑》文,敕书之,君谟辞不肯书,曰:“此待诏职也。儒者之工书,所以自游息焉而已,岂若一技夫役役哉? 蔡襄以为,儒者工书,乃自游息之乐事,不可等同于书工笔吏。 ![]() 蔡襄《思咏帖》 姜夔《续书谱》云: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姜夔所言“风神”已不同于唐代,此乃人格化之“我神”,诸多要素均需基于才情之上,出于诗书之浸润。而不已一技之劳形,是为善养气、铸我神之法。以此观之,蔡襄得之矣!又,东坡《题二王书》云: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 东坡深识书道,故有此语,然不过说说而已,是为欧阳、蔡襄之同道。 据史载,蔡襄嘱诗作文或即兴挥毫,必以茶为伴。欧阳修深知蔡襄之癖,在答谢蔡襄为自己所写《集古录日序》刻石时,曾以大小龙团和惠山泉水作为“润笔”馈赠,蔡大喜。又,蔡襄善品茶、鉴茶,曾继唐代陆羽《茶经》之后作《茶录》一篇。另有《荔枝谱》一篇传世。 ![]() 蔡襄《茶录》 其诗亦大半为行吟题咏之作,如此风雅之人,对于书法的认识自然也不同凡俗,下面一段话出自左因生《书式》,却可作为蔡襄学书所得所感,录与其书并观: 书法惟风韵难及。虞书多粗糙,晋人书,虽非名家,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缘当时人物,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以韵相胜,落华散藻,自然可观。可以精神解领,不可以言语求也。 ![]() 蔡襄《陶生帖》 另附蔡襄《好事近》一首: 瑞雪满京都, 宫殿尽成银阙。 常对素光遥望, 是江梅时节。 如今江上见寒梅, 幽香自清绝。 重看落英残艳, 想飘零如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