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法帖—《澄心堂帖》、《离都帖》、《陶生帖》

 拼搏686 2018-08-13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法帖—《澄心堂帖》、《离都帖》、《陶生帖》

尺牍(澄心堂帖)

宋 蔡襄

纸本册24.7x27.1 cm

宋代士人对文房用具相当考究,他们的品味与追求,每见于诗文杂记中,其中南唐的墨及纸更是备受赞赏。蔡襄尝谓:「纸,李王澄心堂为第一。」此札内容涉及「澄心堂纸」,文中「此」字是否指本纸?虽然尺寸合于「幅狭不堪作诏命」(梅圣喻诗)之载,且质地「紧厚」、「坚实」也与诸家所评合。不过,若是另附样本也有可能。

作者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以直言敢谏闻名。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列为「宋四家」。欧阳修称「君谟书独步当世」,东坡推崇「近时称第一」。着有《端明集》、《居士集》、《茶录》、《荔枝谱》。

释文

澄心堂纸一幅。阔狭厚薄坚实皆类此乃佳。工者不愿为。又恐不能为之。试与厚直莫得之。见其楮细。似可作也。便人只求百幅。癸卯重阳日。襄书。

特征说明

欧阳修评蔡襄书法为「精劲」,当指其用笔之精确及锐利。钩法与颜真卿的笔法接近,如葛立方所云:「君谟始学周越书,其变体出于颜平原(真卿)。」秀美的捺笔与修长的结体,正如黄庭坚所说:「君谟真行简札甚秀丽,能入永兴(虞世南)之室。」

此纸源于五代南唐,烈祖李昪(888-943)命宣城加工制作。澄心堂为烈祖节度金陵之住处名称。据称其纸,表面犹如卵膜,质地坚洁如玉,细薄光润。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法帖—《澄心堂帖》、《离都帖》、《陶生帖》

致杜君长官尺牍(离都帖)

宋 蔡襄

纸本册29.2x46.8 cm

此札书于蔡襄痛失爱子之际(1055),大体维持其遒丽之姿,然有少数笔画可见情绪之波动,传达出书写时内心的哀痛。

作者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以直言敢谏闻名。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列为「宋四家」。欧阳修称「君谟书独步当世」,东坡推崇「近时称第一」。着有《端明集》、《莆阳居士集》、《蔡忠惠集》、《茶录》、《荔枝谱》。

释文

襄启。自离都至南京。长子匀感伤寒七日。遂不起此疾。南归殊为荣幸。不意灾祸如此。动息感念。哀痛何可言也。承示及书。并永平信。益用凄恻。旦夕度江。不及相见。依咏之极。谨奉手启。为谢不一不一。襄顿首。杜君长官足下。七月十三日。贵眷各佳安。老儿已下无恙。永平已曾于递中。驰信报之。

特征说明

宽博的结体与颜真卿的钩法,诚如葛立方所云:「君谟始学周越书,其变体出于颜平原(真卿)。」

米芾评蔡襄书法:「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行步缓慢,多饰繁华。」此数字运笔的流美,结体姿媚,确有少女顾盼之态。

黄庭坚以「君谟似古人笔圆」语,道出蔡襄对古代名家书法的涉猎。用笔的圆厚与流转,都显出蔡襄传统书学的功底。

至和二年(1055)六月二十二日,蔡襄十八岁长子匀因病去世,故此作书于此年。

至和二年(1055)三月二十日,蔡襄从兄葛宫之夫人孙氏卒于江阴。接着,其长子匀也于六月病逝,可以想见蔡襄内心之哀痛。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法帖—《澄心堂帖》、《离都帖》、《陶生帖》

尺牍(陶生帖)

宋 蔡襄

纸本册29.8x50.8 cm

北宋时出现的无心散卓笔,迅速成为书家的最爱,除了蔡襄推崇外,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皆有诗文赞叹。这种笔的蓄墨量多,故使用时较流畅,富于轻重燥润的变化,适宜当时盛行的行草书风。

作者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以直言敢谏闻名。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列为「宋四家」。欧阳修称「君谟书独步当世」,东坡推崇「近时称第一」。着有《端明集》、《居士集》、《茶录》、《荔枝谱》。

释文

襄示及新记。当非陶生手。然亦可佳。笔颇精。河南公作书。非散卓不可为。昔尝惠两管者。大佳物。今尚使之也。耿子纯遂物故。殊可痛怀。人之不可期也如此。仆子直须还。草草奉意疎略。正月十一日。襄顿首。家属并安。楚掾。旦夕行。

特征说明

宋代出现的新式毛笔-无心散卓笔,这种笔锋长而圆健,并且较少散锋、脱毫之缺点。含墨远较汉、晋时的枣心笔为多,书写时流畅自如。神宗熙宁后相当流行,书坛风气为之一变。这几个字的结字及笔法都带有章草笔意,在北宋书迹中较为特别。草法的熟练与运笔的流畅,确实如蔡襄自云:「得苏才翁(舜元)屋漏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