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咀华●咀嚼书法艺术之英华! 今天看到曹宝麟先生的《晏庐精临宋四家尺牍》,分别临苏轼《致季常尺牍》《北游帖》、黄庭坚《致明叔同年尺牍》《荆州帖》、米芾《清和帖》《惠柑帖》和蔡襄《澄心堂帖》。曹先生研究的领域很广,特别是对宋人书法的研究有较高造诣,他的字几十年死磕米芾,是当今书坛的大牛,研究创作两不误,深受广大书法人的崇敬。特别是前一段与安徽书协主席的一场官司,更提升了他的社会关注度,具体可参见往期文章《重磅:起底“李士杰诉曹宝麟诽谤案”,聊聊这场书坛官司背后的悬案……》。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这7件临作: 一、临苏东坡尺牍 《致季常尺牍》释文:
从这几件临作看,虽然曹老最擅长米书,但临得最佳得却是苏书。说是精临,也确实比较尊重原帖,但最终还是掺入了很多个人的理解。特别是用笔上,自觉不自觉地体现着很多的“个人习气”。 《北游帖》释文:
苏轼的字常有“意到而笔不到”,但曹老的临作却可以说是“谨小慎微”,即使意不到,也要笔到。这就是区别。比如说“轼顿首”三字,苏轼的落款很随意,“轼”的最后一点简直要“压垮”整个字,“顿”的写法也相当草率,特别是左半部分鬼使神差;但再看曹老临写的这三个字,可谓笔笔送到,一提一按尽皆规矩。 二、临黄庭坚尺牍 《致明叔同年尺牍》释文:
在对四家的临作中,曹老所临黄庭坚帖,可以说“最差”,如果没有见过黄庭坚此二帖,但从临作看简直看不出来是山谷手笔。比如第一行的“见”字,黄庭坚潇洒得很,竖弯钩一气呵成、随心所欲,但曹老的临作却拘谨得毫无黄味。黄庭坚此帖胜在整体的韵味,而曹老下笔精熟,没有了黄的生涩之感。 《荆州帖》释文:
黄庭坚的大字不好学,小字更不好学。其尺牍小字,却蕴藏着擘窠大字的气势。虽然曹老是当代名笔,但无论怎么写,始终少了黄的那股野味、涩味和率意。 三、临米芾尺牍 《清和帖》释文:
曹老几十年死磕米芾,但这件册页中的临米之作只能排在临苏之后。《清和帖》是米芾精品,潇洒超逸,却又不激不励,欹侧变化十分丰富,似有炫技之嫌。曹老在落款的评论中也说到这一点,“襄阳书以气胜,随势结字,无往不利。然难免欹侧逾度,如此帖‘珍爱、加爱是其例,然亦颠性本色耳’”。这话确是真知灼见,但与其说是“颠性本色”,不说是艺术家的天赋使然。 《惠柑帖》释文:
临作《惠柑帖》,与上件临作比,则更差,有点慌率过度了。 四、临蔡襄尺牍 《澄心堂帖》释文:
此临作可谓精品,但为何没有排在临苏作品之前?因为以曹老的功力,能把蔡襄写到这种程度,实在是理所应当啊,书友们体会体会。不过,曹老倒也对此临作挺满意,于是在落款中该了一方印,叫作“宝麟得意”,意思是得意之笔,自得之意跃然纸上。曹老也挺有意思的。蔡襄是典型的“儒臣、儒士”,书艺君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宋四家”蔡襄:我首先是一名纪检干部……》,可供书友参阅。而他的字也是一幅“儒样”,正襟危坐、规规矩矩,很考验功力,但如果功力到了也很容易毕肖。
今天无意中翻到某平台发布的曹老此临作册页,看到文末评论,大有“颠倒黑白”之势,于是忍不住也来评点几句,不到之处,还请书友指正。PS:能看到这里的书友,都是铁粉,欢迎在支付宝首页搜书艺君的红包码“ 559107944 ”或“ 557135228 ”(长摁数字可复制),线上线下支付宝支付享优惠;另外,搜索一次后,下次直接点搜索框会在“搜索历史”中直接选这串红包码,很方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