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楊維傑

 johnney908 2014-05-10

六經證治串要

楊維傑

六經證治是傷寒論的核心,研究傷寒論首先要對六經證治及其相互關係,有一個概念性及整體性的瞭解與認識,然後才能深入臨床應用。這裡特就六經證治的基本意義、內涵及彼此的關係,以串說的方式做一個全面的提要,既有利於深入研究傷寒論,也有助於複習傷寒論。

一、太陽病證治串要

太陽病是熱性疾病過程中的最初階段,病位在機體的最外層,因此說太陽主表。統一身之營衛,古人有「太陽為諸經之藩籬」的比喻,一切外感客邪的侵襲,太陽首當其衝。太陽既病,衛陽受邪,正氣抗邪於肌表,就會出現「脈浮,頭項強痛,惡寒」等一系列的症狀,這條被作為太陽病的提綱,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表證」。由於感受病邪的不同及病人體質之差異,在這個總的提綱下又分支出三個不同類型的證候:1.發熱、汗出、惡風、脈緩為中風;2.或已發熱,或未發熱,惡寒、體痛、嘔逆,脈緊為傷寒;3.發熱、口渴、不惡寒為溫病。這其中主要區別是中風「脈浮緩」,傷寒「脈浮緊」;中風「有汗」,傷寒「無汗」;中風「惡風」,傷寒「惡寒」〈惡寒在程度上較惡風為重〉;溫病則以發熱、口渴、不惡寒〈即使惡寒,也僅在初期,極輕且為時短暫〉作為與傷寒中風的主要區別,重點在渴與不渴之間,這是太陽經病的三個主要證型,臨床上必須分辨清楚。

太陽病的病理機轉雖然屬於表證,但也有經腑之分,經證指邪氣在表在經絡,腑證則邪已隨經入腑。膀胱是太陽之腑,多血少氣,易有氣化不足之蓄水症及瘀血之蓄血症。在經之邪入腑,熱入膀胱氣分,則水飲內停,氣化不足,而為蓄水,其症狀為小便不利,煩渴不解,或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如熱入膀胱血分,則瘀血內阻,而為蓄血,其症狀為少腹硬滿急結,小便自利,如狂發狂。蓄水與蓄血的區分,主要在小便利與不利,及有無精神症狀。

在經證腑證之外,還有風濕〈桂枝附子湯等三湯證〉、懸飲〈十棗湯證〉、痰實〈瓜蒂散證〉等,他們有時出現某些類似太陽病的症候,稱之為太陽病類似證。

太陽病的治療在經證之主要治法是汗法,桂枝為其主藥。無汗脈緊的表實證,要用麻黃湯開表發汗,有汗脈緩的表虛證則宜桂枝湯調和營衛,以解肌表之邪。如項背強几几無汗,是表不解而筋脈失於濡養,須用葛根湯發表生津,以舒緩項背的強急,如汗出則去麻黃。至於外有表邪,裡有邪熱,不出汗而又煩躁,宜大青龍湯解表清熱。外有表邪,內有水飲侵肺,而發熱喘咳的,宜小青龍湯發表溫化水飲,這些都是解表法。

在治療腑證方面,如屬發熱,煩渴,小便不利的蓄水證,可用五苓散化氣利水。如少腹滿急,如發狂但小便自利的蓄血證,可用桃仁承氣湯,抵當湯〈丸〉等行瘀逐血。

解表發汗雖係治療太陽表證經證之大法,但應適可而止。汗固為陰液,而出汗卻必須依靠陽氣的蒸騰,不當發汗而發汗,或過於發汗,能使陽氣耗散,陰液損傷。因此瘡家、淋家、亡血家等患者,素體已津液榮血俱虛,若再發汗,必致營血更虛引起其他危症。而平日多汗者或陽虛者,再發汗則可能汗出不止,甚至引起亡陽危候。而中陽不足的患者,誤用發汗則陽氣被奪,可變為吐下不止或水飲停蓄。所以遇到這些患者需要發汗時,就須斟酌病情,或先治其虛,或發汗和補虛兼顧,不可草率從事。而發汗若汗出不暢也會使邪留不去。

發汗要得法,汗後病不解,更怕冷,脈微細,則轉為虛症(芍藥甘草附子湯);也有轉為陽明實證的汗後不惡寒、但熱,並有便秘的調胃承氣湯證。還有邪轉陽明的:服桂枝湯,大汗出,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的白虎加人參湯證。及氣分熱症:發汗後,汗出而喘,無大熱的麻杏石甘湯證。

太陽病若汗出太過,或誤用下法吐法等,皆能導致各種變證,以正傷及邪陷為主。

太陽汗出過多,傷正則有陰虛(氣陰兩虛) 及陽虛(衛陽虛、心陽虛、脾陽虛、腎陽虛):1.氣陰受傷,而又表證未解,身體疼,脈象轉為沉遲的,用新加湯以解未盡的表邪,兼以顧護氣陰;2.發汗太過,表未罷而衛陽已虛,以致汗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用桂枝加附子湯,在解表之中救護陽氣。3.發汗過多,心陽虛叉手自冒心……以桂枝甘草湯溫心陽;4.脾陽虛腹脹滿以朴薑夏參草湯助脾陽;5.腎陽虛臍下悸欲作奔豚,以苓桂草棗湯行水平悸。6.陰陽兩傷:脈浮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則有以下轉歸:厥,咽乾,煩躁吐逆,以甘草乾姜湯復其陽。厥愈足溫再用芍藥甘草湯其腳即伸。本條非單純桂枝湯,故為誤治,治應扶陽益陰,先溫陽,後養陰。陽虛重用甘草乾姜湯。厥冷好了,再用芍藥甘草湯,其腳即伸。若熱化轉陽明可用調胃承氣湯。轉少陰寒化用四逆湯。

太陽病誤下,由於正氣內傷,邪氣隨之下陷,邪陷則會出現胸滿、協熱利、結胸,痞滿,虛煩等症。

太陽誤下損傷胸中之陽而有脈促胸滿者桂枝湯去芍藥主之,若微惡寒〈或說脈微而惡寒〉為表陽亦傷,還要再加附子。

熱因誤下內陷形成下利即是協熱利。表未解而裡熱盛,喘而汗出的,可用葛根芩連湯;若有外證又心下痞硬的用桂枝人參湯治療。

誤下後,熱邪內陷(結胸),熱與水結則成大結胸證,其症為心下痛按之石硬;也有從心下至少腹皆硬滿而痛不可近的,脈多沉緊,治以大陷胸湯。熱與痰結則成小陷胸證,結僅在心下,按之始有痛感〈脈多浮滑〉,證情較大結胸輕淺,治以小陷胸湯。若結在胸中偏上的則治以大陷胸丸。治療結胸要注意區辨寒痰內結的寒實結胸,雖硬痛但無熱象,可用溫下的三物白散治療。

誤下若因胃氣素虛,邪熱內陷,升降失司成為痞症。病人自覺氣痞,但按之則濡。若關脈浮為主者,主以大黃黃連瀉心湯瀉熱消痞。兼有惡寒汗出之表陽虛症則加附子,即附子瀉心湯治療。
痞硬則按之較硬,但不是石硬。由於脾不升清,胃不降濁,就必兼有嘔吐或瀉泄,治宜辛開苦降,健脾和胃,治以三瀉心湯,三瀉心湯用藥大部相同,即:(1)半夏瀉心湯以半夏為君,重在破結止嘔;(2)生薑瀉心湯證兼傷食乾噫食臭,以生薑和胃散痞為君;(3)甘草瀉心湯證則吐瀉急迫,乾嘔不止,心煩不安,下利頻繁,以甘草為君,重在安中補胃緩急。

也有下後正氣虧虛,邪熱乘虛陷入胸膈,邪熱內擾(邪熱內擾胸膈),而出現虛煩不眠,心中懊憹,心中結痛的。或汗或吐而又下之進一步則胸中窒塞,治宜清熱除煩,以梔子豉湯主治。兼嘔者加生薑;兼少氣者加甘草;兼腹滿者,梔子厚朴湯主之;有身熱不去者〈上熱下寒〉主以梔子乾薑湯。

也有變證是汗吐下兼施所致:若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無三陽症的少陰陽虛則用乾薑附子湯;煩躁不解,陰陽兩虛則以茯苓四逆湯治療。

誤汗誤下也有導致陽虛水停及水動的,有:胃陽傷飲蓄於中,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的苓桂朮甘湯證;(也有腎陽傷而水動:頭眩,身潤,甚而振振動搖,而欲擗地的真武湯證。)及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證。

此外,有因火逆而致驚狂,煩躁,發黃,衂血,亡陽,奔豚等證。汗出太多而傷心陽,胸中陽虛,心神浮越,亡陽驚狂,臥起不安者用桂枝去芍加蜀漆龍牡湯;煩躁者用桂枝甘草龍牡湯。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則用桂枝加桂湯治療。

總之,疾病是變化多端的,處理不當,每每容易造成壞病。以上這些汗出太多及下、吐、火逆造成的變證的治法,皆屬救誤之法。

太陽為六經藩籬,與其他各經皆有關係,能傳入陽明,如汗後大汗出,煩渴之白虎加人參湯證,即是由太陽傳入陽明,其他也可傳入少陽,或直接傳入三陰,尤其與少陰關係更為密切,如果陽氣虛弱,衛外機能不固,則太陽表熱證就可轉為少陰的虛寒證,所以有「太陽之裡即是少陰」「實則太陽,虛則少陰」的說法。「傳」「變」理論說明了疾病的動態性,因此治病也要有一定的靈活性、綜合性。

二、少陽病證治串要

少陽病屬半表半裡證,所謂半表半裡,指病邪已經離開了太陽之表,尚未傳入陽明之裡,處於表裡之間的相持局勢,又流布於三焦上下,這種流動必須生發流暢,三焦為水火氣機通道,不得「鬱」「結」,鬱則化火,而有口苦咽乾目眩,胸中滿煩,或頭痛發熱脈弦。鬱結脇下,所以胸中煩滿,木火犯胃就不欲飲食,卻常作嘔。邪氣內迫便惡寒,陽向外就發熱,因而有往來寒熱。三焦氣機不利則易停飲,生痰,積水。少陽所以鬱結,主要因為外邪侵犯少陽,樞機失運,經氣不利所致。

少陽「不可發汗」,亦「不可吐下」,只宜和之。誤汗則傷其表,吐下,則傷其裡,病邪均可乘機而入,或裡結陽明,或陷入三陰,或傷及氣血而致心煩、驚、悸、譫語等,不可不慎。

少陽病的主脈為弦脈。少陽病的治療原則以和解為主,小柴胡湯為其代表方。小柴胡湯適應證(少陽病正證)甚多,即:j口苦、咽乾、目眩(此為少陽病提綱)k寒熱往來l胸脇苦滿m嘿嘿不欲食n心煩喜嘔o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應用時「但見一證便是」。

少陽因處於表裡之間,其病亦相持於表裡之間,也有一些變證、兼證(一)兼太陽表證:少陽外鄰太陽,內毗陽明,病邪每多傳變,證情常有兼挾,兼太陽表證,出現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宜柴胡桂枝湯發表和解兼施。(二)兼兼陽明裡證:1.如兼陽明裡證,出現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大便不通,宜大柴胡湯和解兼通下。2.若少陽膽火內迫陽明,出現胸脅滿而嘔,發潮熱,微利等,宜直清裡熱,可以柴胡加芒硝湯治療。(三)兼太陰脾虛證:少陽病若因決瀆失職而兼水飲,出現胸脇滿悶,小便不利,渴而不嘔,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等證,可和解與化飲並行,如柴胡桂枝乾薑湯即是。

又有因誤治,失治而致表裡俱病,虛實互見,出現胸脇苦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身重等便證,則用和解少陽,瀉熱和胃,重鎮安神之法,柴胡加龍牡湯即是。

以上是少陽兼太陽或陽明之症狀及治法。

婦人經水前後,血室空虛,一旦邪熱乘虛陷入,與血相結而為病,謂之「熱入血室」,輕者可以小柴胡湯治療,重者則需刺期門。

又少陽與厥陰甚為密切。因為少陽和厥陰相為表裡,在病理機轉和證候上有相似之處,如少陽病的寒熱往來,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與厥陰病的寒熱勝復,飢不欲食,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雖在病情方面有深淺的不同,但都是邪正相互交爭的表現。因此,少陽的病勢嚴重,可以轉入厥陰;厥陰病邪減退,也可轉出少陽。

綜上所述,少陽病雖以和解為主,並有汗、吐、下之禁,但隨著病情變化,仍有兼汗兼下等靈活變化,應細心辨證,則能隨證立法,因法處方,而運用自如。
三、陽明病證治串要

陽明病為病邪向裡發展的實熱證候,其病邪為高熱自汗,大渴引飲、不惡寒、反惡熱(這些是陽明外候),或大便燥結不通,潮熱譫語等等,這些症狀多是腸胃燥熱所致,所以論中以「胃家實」作為陽明病的提綱,在突出一個「實」字。胃家指整個消化系統,包括手足陽明胃與大腸。

陽明病的成因主要有:1.太陽病失治〈汗出不徹〉或誤治耗傷津液,胃中乾燥而成者,叫做「太陽陽明」。2.少陽病誤用汗、吐、下、利小便等法,致津傷化燥而成者,叫做「少陽陽明」。3.燥熱之邪直犯陽明或本有裡熱或宿食化燥而成者,叫做「正陽陽明」。4.三陰病亦能轉屬於陽明。當三陰經病正氣漸復,邪從燥化,可以從陰出陽,陽邪回府。。三陰病中都有可下之證,就說明了陰證轉陽,回入陽明的機轉。可見任何一經的病邪,都有轉入陽明的可能。

陽明經多氣多血,以實證為多,主要有經腑二證:

陽明經證: 燥熱亢盛,而腸中無燥屎阻塞,出現身大熱,不惡寒,反惡熱,大汗,煩渴,目赤鼻乾,脈洪大等,叫做陽明經證。

陽明腑證: 為燥熱與腸中有形之槽粕相合,結為燥屎,影響腑氣通降,出現燥熱,譫語,腹滿硬痛或繞臍疼痛,大便秘結,手足濈然汗出,脈沉實有力,舌苔黃燥或起芒刺等(甚如見鬼狀,重則有精神證狀,循衣摸床(動風現象),目晴不了了(無眼神),微喘直視,脈多沈遲而實,舌苔多黃燥垢膩,甚則焦黑起刺。)稱為陽明腑證。

經證與腑證相比,經證是無形之裡熱,腑證是有形之裡實。陽明病的治療原則主要是清、下二法:

陽明經證主要用清法:清法主方為白虎湯,如果熾熱津傷〈汗出過多〉口乾舌燥,煩渴大欲飲水的,則在前方中加入人參補氣生津。
若邪熱內擾胸膈,宜清宣鬱熱,可用梔子豉湯之類。梔子豉湯證為白虎湯證和承氣湯之先着,熱在心膈之間,尚未燥熱亢盛傳入胃府和宿食相結,故稱其煩為虛煩,與白虎、承氣之實熱心煩不同。

腑證用下法:如三承氣湯及潤下法或導法。
1.調胃承氣湯用於裡雖有熱〈如心煩或譫語,汗後蒸蒸發熱或吐後腹脹者〉但不甚實,雖有結滯,大便並不太硬者。

2.小承氣湯用於裡熱不甚而大便已硬者。本方係調胃承氣湯去芒硝、甘草,蕩熱之力遜於調胃承氣湯及大承氣湯,但加厚朴、枳實,通便之力則大於調胃承氣湯,近於大承氣湯,其主治證見於:譫語或心煩,便硬者;腹大滿不通,熱未潮者;雖有潮熱,但脈弱、脈滑而疾者;宿食內結以胃為主,心下煩躁、硬滿者;已服過大承氣湯,又見便硬者,只宜此方。

3.大承氣湯為前者之合方去甘草之緩,可見裡熱較甚,大便亦硬,用之可瀉熱及下燥屎,其證既有潮熱又有硬便,甚或燥屎。燥屎之見證為:煩不解腹滿痛;不能進食;聞食味則難耐;時而繞臍痛;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兼有喘促昏冒不能安臥;目睛不和或身熱汗多,或汗後腹更滿等,則宜急下。4.若為津傷之便秘,宜潤下法或導法,如麻子仁丸,豬膽汁及蜜煎導等。

陽明病如無汗又小便不利,則熱邪不能外越,滯而成濕,濕熱鬱遏乃成瘀熱發為黃疸,是為陽明(主裡熱)兼太陰(主裡濕)。

黃疸多有心中懊憹之症。若濕熱薰蒸發黃,宜清熱利濕為主,梔子柏皮湯之類;若兼腹滿便秘,而有腑實見證的,可用茵陳蒿湯,一以瀉實,一以清利濕熱;假使兼見發熱無汗,脈浮而有表證的,可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使濕熱之邪從汗而解。

總之,治陽明發黃,務宜去其濕熱之邪,發汗利小便,皆使濕熱有其去路,濕熱淨則發黃自癒。

由於陽明病燥熱太甚,勢必津液受傷,因此在治療上必須注意保護津液,不可妄用發汗、利水等方法再傷津液。但是當病邪初傳陽明,而仍兼表邪,可酌用麻桂二法先治其表,待表解以後,然後再治其裡。裡熱傷陰,渴欲飲水,小便不利,可用滋陰利水之豬苓湯治療。

陽明病熱邪不解,也有陽明熱甚,深入血分,而見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鼻衂者。此外陽明亦有中風,不能純下,宜清裡透表。另有中寒,大便溏硬混雜而成「固瘕」且小便不利,還有陽明蓄血,善忘,屎雖硬,大便反易,這些都應與燥屎鑑別。

有謂「陽明居中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是否果真如此呢?不一定。就常理言,陽明實證,固然十九可以不再傳變。若並人脾胃虛若,中陽不振,那麼雖然是陽明病,仍然苦以傳變的。如由陽明轉入虛寒性的太陰病,即古人所說的「實則陽明,虛則太陰」;又再進一步,甚至也可以轉成少陰病。因此必須正確掌握轉變的發併機制,才能靈活機變的應付疾病。

總之,陽明病在經者宜清,在腑者宜下。然發熱無汗;脈浮表不解者;不渴,脈不洪者禁用清法,不可用白虎湯。腑證未實,或胃中虛寒的,如:嘔多;心下硬滿者;臉色發赤〈鬱熱於經〉等禁用下法。但如應下失下,而致劫爍津液,會累及少陰、厥陰引起變端如少陰急下即是其例。

四、太陰病證治串要

太陰病為三陰之首,屬於裡證寒證虛證。太陰之熱型為手足自溫。太陰與陽明同居中焦,關係十分密切,其病變可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例如陽明病因清下太過,可損傷脾陽,使病情向太陽方面轉化。這是由於脾胃虛寒,濕邪內盛所致,或三陽病誤治失治,均能損傷脾陽,以致運化失職,寒濕內盛。太陰病之提綱為:腹滿而吐,食不下,下利,時腹自痛。

太陰病治療原則以溫中散寒,健脾燥濕為主,理中丸〈湯〉是其代表方劑。嚴重者可用四逆湯類溫補脾腎之陽。

太陰病常有兼挾證候,治法亦應隨之而變,如太陰兼太陽證,則應表裡同治,方用桂枝人參湯。太陰病若過用溫燥之劑,或寒濕鬱久化熱繫可轉屬陽明,其治法為:太陰病腹滿時痛一般用桂枝加芍藥湯和脾止痛;太陰腹滿而若大實痛者用桂枝大黃湯即可,故有「實則陽明,虛則太陰」之說。但在用芍藥或大黃時,胃氣弱脈者宜減量。

太陰也有常與陽明合邪的情況,或陽明燥熱與太陰脾濕相合,或胃腸積滯與脾陽不振並見,這類病情其病機大致有如下三種轉歸:一為太陰之陽復太過,則濕邪易於化燥,因而轉屬陽明;二為治療得當或脾陽自行恢復,運化正常,則原有之濕邪與積滯,自可從下利而解,叫做「脾家實,腐穢當去」;三為小便不利,濕熱薰蒸,影響肝膽疏洩功能,而致發黃。

此外,太陰本身濕寒鬱久,也能發黃,不過黃色晦暗,並無口苦發熱等熱象,即所謂「陰黃」,這與陽明病濕熱浴蒸的陽黃不同,在症狀上不難區別,治療上則以溫陽化濕為主。

五、少陰病證治串要

少陰病之提綱為「脈微細,但欲寐」,手足厥冷。這可以說是陰陽兩虛,微為無力係陽虛,細為血脈不充係陰不足。由於致病原因和體質的不同,故少陰病有從陰化寒,從陽化熱兩類證型,陽虛寒化證是由於心腎陽氣虛衰,邪從寒化,陰寒內盛所致,陰虛熱化證多由心腎陰液不足,虛熱內生,邪從熱化,以致腎陰虛於下,心火亢於上而形成。

陽虛寒化之證狀為無熱惡寒,身捲,嘔吐,下利清穀,四肢厥逆,精神萎靡,小便清白,脈沉微,舌淡苔白等,主以四逆湯。若陰寒之邪太盛,陽氣被逼浮越於外,則會出現面赤,燥擾不寧,反不惡寒等真寒假熱陰盛格陽證象,宜重用薑附破陰化陽為主,佐以宣通陽氣之品,或佐鹹苦反治之法,如通脈四逆湯、白通湯之類。

陽虛兼脾虛土不制水,形成水濕泛溢之症,若背惡寒或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宜附子湯溫陽化寒濕;若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利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則以真武湯溫振脾腎之陽逐散水氣。

陰虛熱化之證狀有失眠、咽痛等。心煩不得眠,治宜育陰清熱,以黃連阿膠湯主治。

由於手少陰心經上挾咽,足少陰腎經循喉嚨,因此邪中少陰可以出現咽痛,「二、三日,咽痛者」最輕,可用桔梗湯解毒開結;若「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用苦酒湯清熱散結,潤斂袪痰;若痛腫閉塞,病較重的,以半夏散及湯消痰散結;若由於下利而非客邪所致之咽痛,此為陰虛挾燥熱擾,可用豬膚湯滋潤補陰。

手少陰絡小腸,寒濕鬱滯小腸,出現下利帶血和白凍似膿的症狀,可與桃花湯溫陽固脫。

若寒濁阻塞或上逆,則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可與吳茱萸湯。陽鬱於裡,四逆、腹痛、泄利下重的,則用四逆散透鬱通陽。

燥屎內結而致口燥咽乾、自利清水、腹脹不大便,急下用大承氣湯急下。

少陰病若兼表症,稱之太少兩感,治宜溫經發汗。始得之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得之稍久,則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其汗。若雖太少同病,但以少陰證為重且急,則先用四逆湯急救回陽,然後再議解表。

少陰病屬裡虛的病變,不是陽氣虛衰,即是陰虛火亢,故發汗與攻下等法,均屬禁忌。誤治以後的變證,不是心神浮越,腎液枯竭,便是陽虛於下,陰竭於上,陽亡則死,陰竭亦死,是少陰病危證的轉歸。

少陰病陽亡〈惡寒身捲而利,手足逆冷〉陰竭〈頭眩、時時自冒、息高、吐利煩躁、不得臥寐〉,陰陽盡虛,則正不勝邪,當然是凶多吉少。

六、厥陰病

厥陰為三陰中的最後層面,有「兩陰交盡」之稱〈見素問?至真要大論〉,是陰陽的轉折點,有陰盡陽生,陰中有陽的含義。厥陰病是正邪相爭的最後階段,因此所表現的症狀一般比較錯綜複雜,厥陰病的提綱: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就是「上熱下寒」。

厥陰病基本上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一是「上熱下寒」證,如厥陰病提綱所說的「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這一類型的病變,治療亦宜寒熱並用,如烏梅丸,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等,
二是「寒熱勝復」,即是厥與熱,互相勝復,如果厥多於熱,是正虛邪勝,為病進的現象,熱多於厥,是正復邪却,為病退的現象,從厥熱時間的多少,可測知陰陽的消長、正邪的盛衰,這在診斷和治療上都有重要的意義,
三是厥陰寒證:若因血虛寒鬱而致手足厥寒,脈細欲絕,治宜當歸四逆湯;
寒飲上逆而嘔吐涎沫頭痛,以吳茱萸湯治之。

四是厥陰熱証,「熱利下重」「下利欲飲水」這是厥陰邪熱下迫大腸所致,治以白頭翁湯。

厥陰證還有蚘厥、水厥、痰厥等厥逆,可分別針對其原因治療。因蛔虫致厥,烏梅丸治之;因水飲致厥,茯苓甘草湯治之;因痰致厥以瓜蒂散治之。

上述各項證候,雖有不同,變化多端,但皆有四肢厥逆的特點,其病機是陰陽之氣不能相互貫通,即「陰陽氣不相順接」,其證可由陰寒內盛,熱邪深伏,寒熱錯雜原因所導致。厥陰病四肢厥逆者不可攻下,也不可發汗。

有些厥證,未必皆是厥陰病,但病已至最後階段,陰血兩傷,有兩陰交盡之意,也就收到厥陰篇了。

厥陰與少陽相表裡,在一定條件下病情可互相轉化,如果少陽陷入厥陰則為逆證,反之,厥陰轉出少陽則為順證。

(1981年10月原刊於台灣中醫文摘第二卷第四期,1998年刊於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特刊,2008年3月修改於洛杉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