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以鬯:在香港种一亩纯文学的田

 墨雪夜疯狂 2014-05-10

刘以鬯在夫人陪同下接受记者采访。

刘以鬯是谁?如果你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那么,你至少应该看过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和《2046》。这两部脍炙人口的电影就是以刘以鬯先生的小说《对倒》和《酒徒》为蓝本拍摄的。2010年,刘以鬯先生被推举为本届香港书展“文艺廊”的年度文学作家,以表彰其对香港文学做出的卓越贡献。据悉,这也是香港书展举办21年来,首次设立该项目。

书山有路:

一日万字的劳动模范

两个长篇:《酒徒》和《陶瓷》;四个中短篇集:《天堂与地狱》、《寺内》、《一九九七》和《春雨》;三个文学评论集:《端木蕻良论》、《看树看林》和《短绠集》;以及一本《刘以鬯选集》。此外,还有几本翻译小说。这就是91岁的刘以鬯交出的成绩单。当然还有大量的其他文字。所以到现在,就连刘以鬯本人也数不清,他到底写过多少文字。但是,有一点,他是不会忘记的。在采访中,他回忆说,自己曾于上世纪60年代,同时撰写13个专栏,日产量可达1.3万字。

数据统计显示,这位被圈内人称为“汇丰作家”的老先生,目前共写作了六七千万字。如果用1970年来平均,平均每年要写100万字,每月要写9万字,每天要写两三千字。一天两三千字不算多,1970年7000万字就不能算少了。他对记者说,自己每天经常要写六七千字,多的时候要写1.2万字。虽然创作的文字数量多,但是,刘以鬯出版的书却不多。大量作品到哪里去了呢?答曰,被作者自我淘汰了。

在采访中,刘以鬯自称是个“写稿匠”,又自称是个“流行小说作家”。为了取得稿酬,维持生活,他曾写了大量流行小说给报纸副刊连载,只有极少数后来才出版成书。连载小说一般都是长篇,刘以鬯在出书时不惜大刀阔斧,把它们改写为中篇甚至短篇,大量文字被精简掉,更多的是被他称为“垃圾”而整个地丢掉。不像一些作者,写一部出一本,每写必书,从不割爱。刘以鬯真是舍得自我割弃的。如中篇小说《对倒》,短篇小说《珍品》,都是由长篇连载改成中、短篇的。

勇于创新:

用实验的方法写小说

刘以鬯是最早采用意识流手法的中国作家之一,他的《酒徒》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大体写作于1962年)。内陆近年也有用意识流写小说的了,但比起《酒徒》来,迟了20年!《酒徒》可以说是首开风气之作。小说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主角的酒徒是一位作家。做过文艺副刊编辑,办过专业文艺书籍的出版社,到过南洋办报,回香港后为稻粱谋,写起流行小说,写起武侠小说,写起黄色小说来。这样的经历使人似乎看到了刘以鬯自己的影子。

但刘以鬯说,生活中自己并不是酒徒,他不喝酒。采访中,记者问他《酒徒》是不是写他自己,他说他只是把自己“借”给了《酒徒》。他说,自己不仅不喝酒,也没有写过拳头上的动作,更没有写过枕头上的动作,尽管他写了大量的流行小说。在17日的读者见面会上,有读者发言称,《酒徒》是十分有特色的香港文学作品,既是香港的,又是有特色的。“香港1962年就有了《酒徒》和别的创作,20年后还要说香港没有真正的文学,那就实在太可笑了。”

虽然也写文学评论和研究文章,刘以鬯主要写作的是小说。在小说的写作上,他主张“探求内在的真实”,也就是“捕捉物象的内心”,不要过时了的写实主义。他还主张创新,不断地创新,不要墨守传统的写法。他认为写作是一种“娱乐”。他说:“我写的小说,可分两类:一类‘娱乐他人’,一类‘娱乐自己’。写‘娱人’小说时,目的只在换取稿费,不避俗,也不避熟。写‘娱己’小说时,我有意通过实践去寻找另一类叙述方式……我故意用不合常规的表现手法,另辟路径,使作品能够多少有些独创性。”

这种娱乐自己的观点,表现在他的写作生涯中,就是实验。他甚至用创新的、现代的手法,去写古代中国的故事。《蛇》是写白素贞、许仙的《白蛇传》,《蜘蛛精》是写蜘蛛精和唐僧(《西游记》)。这是鲁迅的《故事新编》以后“现代”的故事新编。正如刘以鬯本人所说:“这是从古老的传说中变化出来,探求内在真实。”

电影改编:

让更多人认识纯文学

因为对严肃文学近乎顽固地坚持,刘以鬯的名声在“圈外”并不大。不仅是内陆读者,就是一般的香港读者,提起这个名字的时候也是一脸茫然。这种情况,在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和《2046》上映后,有了些许改观。在7月17日,香港商务印书馆举行的读者见面会上,许多读者都坦言,正是基于对《花样年华》和《2046》的好奇心,才“顺藤摸瓜”地了解到《对倒》和《酒徒》。其实,刘以鬯的作品题材与生活紧密相连,非常适合拍摄电影。

在《对倒》中,他“处心积虑”地让原本不相识的一对男女产生联系又各奔东西。他说:“人都是这样,从不认识到认识,然后又各散南北。因为我看到鸟儿也是这样,两只彼此不认识的鸟,飞到同一根树枝上停着,然后又都各自飞走了。”或许是从王家卫身上,看到了电影改编的强大力量,去年底,刘以鬯同意了将小说《酒徒》再次搬上大荧幕。去年底,《酒徒》同名改编的电影在香港开拍,该片主演温碧霞和张国柱透露影片的背景设在五六十年代,温碧霞在戏里面饰演一名寂寞怨妇,因丈夫长期出海而遭受冷落,遂跟租客张国柱发生感情。

《酒徒》一直被外界视为是颇具有刘以鬯自传性质的作品,小说大胆运用意识流、象征主义等西方现代派小说的艺术手法,描写刘以鬯当时只身来港在清醒和醉倒这两种姿态中的徘徊、挣扎和沉沦,借以刻画香港的都市文化人的生存困境和敏感复杂的内心世界,新颖别致,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但这种文学作品在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后才受到重视和广为流传的“悲剧”是全世界文坛的通病,尽管香港文坛人士一再呼吁政府应多拨出资金和创立翻译基金来促进香港文学的发展,每年的香港书展依然是香港文学走向更多人的最佳平台。

这位香港严肃文学的元老级人物,今年已有91岁高龄。纵然如此,刘以鬯先生却依旧才思敏捷,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状态。他目前正在写作的新书是一部关于“香港电车”的随想。在香港书展开幕前夕,7月17日,刘以鬯先生还出席了商务印书馆专门为其举办的读者见面会。本报记者借此机会对其进行了专访,听他本人讲述自己“与众不同的创作与人生”。

刘以鬯:原名刘同绎,字昌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他一直致力于严肃文学的创作,除个人致力创作外,亦不吝提携后辈,推动文学发展,多年来夙夜匪懈,堪称后来者之楷模。曾主编过《国民公报》、《香港时报》、《星岛周报》、《西点》等报纸杂志,曾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荣誉勋章。(刘莎莎 钟沐晨 文/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