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德学堂微课堂第四期

 武当书苑 2014-05-11

 

明德学堂微课堂第四期

 

 

(2014.04.13)

 

 明德学堂微课堂第四期

我们今天讲颠覆时代哪些管理理念被颠覆的第二部分。

 

上一期,我们谈到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知识型社会。在知识社会中以往的管理理念有些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哪些观念已经过时。

 

在资本主义时代,企业的生产要素包括人、财、物。而知识社会,德鲁克称之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人、财、物还占有一定的份额,但是它们已经不是绝对的竞争要素。

 

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包括什么呢?除了三基本要素之外,管理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德鲁克曾经说: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标志是其管理水平。他还说,Underdeveloped 的国家实际上undermanaged. Underdeveloped是由于管理水平不足造成的. 企业也是一样的。中国企业要想与国际接轨,不仅是在规模上与国际接轨,而是管理水平上与国际接轨.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企业在形成规模以后会突然倒闭?大家也许还记得爱多VCD,巨人集团,三株药业,湖北的红桃K,等公司的名字,但是这些公司已经不复存在。是这些企业不赚钱吗?似乎他们当时很赚钱。
(群友插话:如果你想与大海接轨,就练好水性去搏击风浪。企业与国际接轨又何尝不是。否则,就躲在家里中国特色吧!)
中国特色只是中国企业管理不好的一个借口而已。我们的企业家和管理者在犯集体性的“基本归因错误”。
所谓的“基本归因错误”是一种心理学现象。简单的说就是当自己成功时,往往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与聪明。当自己失败时,往往归因于环境或他人。当别人成功时,却将原因归于对方的环境,当对方失败时却归因于对方那个人。
(群友补充道:中国特色不单是个借口,它还是一个合理化落后的逻辑工具,拒绝文明、抱残守缺的文化基因。)
其实德鲁克早就说过,管理是不分社会制度的。只要有组织,只要是组织型社会,就必须有管理!
(群友补充:不要中国特色,要中国特棒!中国文化精华是管理资源)
中国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其实也是管理的成功。而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学习的是南斯拉夫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可能年轻一代的人不知道那段历史。当时中国向外派代表团学习管理去的是南斯拉夫。
我说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管理是没有国界的,更不分所谓的国情。当然国情对管理一定会有影响的。
接下来,我想谈一个真正需要颠覆的管理理念,效率与效能。效能与效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然而管理者往往会将二者等同。
最早提出两者区别的是彼得˙德鲁克。他说效率是正确的做事,效能是做正确的事。后来这个概念被另外一位领导力大师沃伦˙本尼斯采纳,用来区分领导者和管理者。
为什么说这是颠覆性的思维呢?这要回到科学管理的时代。1870年左右,为了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他们的收入,泰勒采取了“科学管理的方法”,即对工作的流程进行分析,把一项复杂的工作分解,然后再将有效的动作保留,无效的动作剔除,设计一个流程,改善工具,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人的生产力,也就是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工业生产中,泰勒的方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提高了工人生产力50倍,自然工人的收入也随之大大提高。这为造就美国的中产阶级提供了有利条件。工人的子女可以上学,接受高等教育。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造就了后来的知识型员工。而知识型员工的工资是固定工资,不是计件工资,他们的工资又很高。如何保证知识型员工创造出超出工资或与工资同等的价值,成为管理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而知识性质的工作不可以用效率,即速度来衡量,而是要用质量来能量。那么如何衡量质量呢?
(问题是,要将农民工培养成知识性员工也不容易。)
这是对什么是知识员工定义的问题。知识员工不是指知识分子。德鲁克对谁是知识型工作者有明确的定义,即那些先要想做什么,如何做,再动手做的人,都属于知识型工作者。他们包括管理者和餐厅的服务生。甚至生产线上的设备操作人员都需要做一些快速的决策,他们都属于知识工作者。
回到如何衡量质量的问题上来。衡量质量的标准不是速度,速度是衡量效率的标准。衡量知识型工作的标准要看是否有结果。管理者的决策是否有良好的结果。一个人可以做很多的决策,但是可能每一个决策都是错误的,因此可以说这为管理者只有效率却没有效能。
在管理中,数量不重要,质量才重要。但是现在企业管理者,大多数人是在追求效率,忽视效能。包括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也习惯性地追求效率而忽视效能。
频繁做决策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在决策中要做到“治大国如烹小鲜”。公司规模越大,决策就需要格外小心。因为一个错误的决策可能导致整个企业倒闭。
培养下属独立做决策成为管理者的任务之一。一个小小的办事员都有可能让一家企业破产。一个一线的员工也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培养员工,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正确的事,但是企业管理者,往往会因为怕花钱,而不愿意做培训。砍掉费用效率很高,立即可以在P&L上见效。但是这是不是一个好的决策呢?
说到这里,要补充一句,虽然说管理中要追求效能,但是效率也不可以被忽视。
关于培养员工是投资还是成本的问题,提前在这里说吧。本来是想留到下一期讲的。
首先要问一个问题,员工是企业的资源还是资产?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语言会改变人的思维。
是的,大多数人会说是资源。但是我认为,如果我们换一个说法,将员工视为资产,那么管理者看待培训的角度就会发生变化。
资源是要利用的。资产是需要维护的。
当管理者视员工为资源时,就会拼命的利用这个资源,直到不可利用为止。
每一位老板都知道机器设备是资产,每年要花很多钱来对机器设备进行维护,可是一到员工发展就开始嘬牙花子。觉得贵,觉得花钱不值
我们在上TOC时,朱彦泽老师说过一句话,每一个错误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错误的假设。
(民营企业这个问题比较突出,厂房很漂亮,机器很先进,对于员工的投资却很抠。)
(可能是觉得机器不会跑,人会跑,有的企业送出去一批学习,回来就跳巢了)
(怕替他人做嫁衣的心理很重。)
这是如何看待成本的问题。培训费用是用人成本的一部分,并非全部。招聘,也是用人成本之一部分。如果企业重视培训,新手可以学到知识,来应聘的人自然也会多,企业的选择也会多,用人成本可能不升反降
(?东南亚(马来西亚、印尼一带)有一种三四层高的灰缶房子,除顶楼有窗,其他几层没有窗户,只有一搂有门(一般是几道转弯抹角的门,以防光线进入),里面有楼梯,布局一般会错开在楼层的不同侧,转转折折地通达顶层,同样是为了避光。一楼的外面有水沟环绕,是为了防虫。这种房子叫燕子屋。房子建好后,如光线、湿度适合,又靠近大片植物,燕子会成群结队地来做窝(燕窝),并在房子里传宗接代,燕窝被采之后也不离不弃,在原址重建家园。燕窝是很名贵的食材,属稀罕之物,会给幸运的房主带来收入。燕子是资产吗?)
燕子可以算是无形资产吧
(培训会提高员工的技能,同时提高的还有员工的社会价值。一个企业,如果没有长远的发展战略,员工的职业通道狭窄,是留不住人才的。)
所以提高管理者的眼光和视野才是管理培训的根本。
(无论“资产”还是“资源”都把人当“机器”或“动物”看待!这是西方管理学研究的角度,以此为假设派生出的管理学理论。但西方管理学是在西方社会学、伦理学为基础同步发展的,德鲁克的最基础的观点就是“把人当人、啥人啥方式”)
是的。德鲁克是第三种思维方式。
我们今天的微课堂到此结束。大家可以自由发言,相互提问了。
顺便提一下,五一之前,由于本人的时间关系,无法主持微课堂,如果有志愿者,可以代课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