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所涉及的梗

 昵称17309947 2014-05-11
这部电影到处都是个各种梗,如果你本身就知道的话,会发现很多特别好玩的东西,我把我二刷所看到的梗 都写出来让大家看看 
  1. 第一次穿越是法国大革命,他们首先看到皇后和蛋糕的情节来源于一个很有名的故事, 传说当时大臣对玛丽说平民已经没有面包吃了,玛丽就奇怪的问:“为什么他们不吃蛋糕?”但这个故事是虚构的,真正的说过这句话的是路易十五的皇后玛丽·蕾捷斯,而不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路易十六的玛丽皇后。 
  2. 这就和中国古代很出名的白痴皇帝司马衷相同,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活活饿死。消息被迅速报到了皇宫中,晋惠帝“曰:“百姓无栗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3. 在课上老师讲到了“华盛顿”的故事..这故事也是假的,当然也延伸出许多笑话 
  4. 影片回到现实后,有一段回忆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梗 
  5. 放风筝的富兰克林,(这个梗最后还会用到) 
  6. 梵高的自画像(变成了皮博迪的自画像)和星空。 
  7. 冰河世纪 
  8. 莎士比亚这个梗是个很黑的梗,在欧洲史学界一直有一种说法,怀疑莎士比亚的作品不是他自己写的,因为一个只上过小学的人是写不出那么伟大的作品的,还有各种各样的证据,比如最明显的,就是莎士比亚自己的签名有好几种不同的版本,不像同一个人写的。电影里展现的是皮博迪替莎士比亚写的剧本,是他签下了莎士比亚的签名。。。。。。这就是大黑了,不过,这部动画片黑的最狠的还是克林顿 
  9. 莱特兄弟的梗,莱特兄弟是开自行车行的。。。。。 
  10. 皮博迪在取悦penny的父母时,弹了很多曲目,但音乐实在不是我所长,所以这些梗我没法交代。 
  11. 穿越到埃及,图坦卡门(早夭的帝王,)现代尸检说是被谋杀,然后法老的诅咒这一个传说就来自于他的陵墓 
  12. 阿努比斯,胡狼神,人死了以后他会在天平上称一个人的心脏与羽毛比较,来确定一个人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 
  13. 那个捡东西的人是模仿网球场捡球,球童梗 
  14. 文艺复兴时期,见到达芬奇。达芬奇的口音是个梗还有又黑意大利,说意大利人只要有阳光和意大利面就开心了 
  15. 蒙娜丽莎怎么创作出来也是一个恶搞梗 
  16. 达芬奇不仅是艺术家,也是个科学家,是史上最多才多艺的人,电影里展现了他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但没有造出来) 
  17. 那个机械小孩是达芬奇的黑科技,这也只是传说 
  18. 特洛伊战争里面皮博迪的小木马计就是仿照了历史上真实的木马计。那句:“有快递”真是全场爆笑。 
  19. 里面提到了阿喀琉斯的脚踝。传说阿喀琉斯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将他浸泡在冥河之水里面。浸泡过的地方都刀枪不入。但是在浸泡的时候他的母亲抓着脚踝,因此脚踝没有泡到冥河之水,因此这是他唯一的弱点。 
  20. 其中有一个俄狄浦斯,队长说,去他家不方便,因为俄狄浦斯杀父娶母。。。(古希腊第一悲剧) 
  21. 队长是阿伽门农,他弟弟的妻子就引发特洛伊战争的海伦,他是被自己的妻子和自己的情人害死的。。。。。电影里展现原因:可能是因为他“胜利的味道”(就是因为狐臭)。。。。。。。而且他最后带走了那个女检查员。。。看来是要作死 
  22. 还有奥德修斯,荷马史诗的主角 
  23. 希腊人被自己的木马计攻破。。。。也是个梗 
  24. 现实世界的梗就更多了。。。比如贝多芬在玩跳舞机 
  25. 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爱因斯坦在玩魔方,并且玩不出来。。。 
  26. 牛顿拿了个苹果出来 
  27. 在皮博迪要被抓走的时候,乔治华盛顿跳出来说要用总统赦免权,然后又跳出了两个总统,一个是林肯,另一个是克林顿,克林顿说自己犯的错误更大(莱温斯基躺枪) 
  28. 其实最黑的是,剧中一闪而过的,克林顿搂着了蒙娜丽莎。。。。。希拉里和克林顿感觉膝盖中了一箭 
  29. 最后结尾的时候也恶搞了很多东西,古埃及的王子穿了一件T-shirt,还有大臣cos的自由女神像 
  30. 乔治华盛顿回到过去像女士们展示1美元上有自己的头像,但是马上富兰克林拿出了有自己头像的100美元。。。。 
  31. 达芬奇最后画的蒙娜丽莎是具有波普艺术风格的绘画。(而蒙娜丽莎则在墙上涂鸦。这两种风格都是非常近代的涂鸦绘画风格。 
  32,更新罗伯斯庇尔的,我忘写了,就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那个带领士兵的人,这个人是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老大,喜欢杀人,当政期间杀了很多人,他死后,他的墓碑上写着:过往的行人,不用为我悲伤,因为我活着,你们就没法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