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洪潭:“学生体质下降”说法不可信

 于文忠 2014-05-12

    根据历次全国体质测试结果分析,主流业界不断惊呼学生体质状况存在危急。

    日前,北大学生军训中多人晕倒和高频次求医事件,又被当作一个突出案例;以往关于中小学生在操场例会上多站一会儿便中暑晕倒的报道,也是一再引发广泛关注和社会焦虑。我则一再吁请那些惊呼者到教室里去看看,看那些刚刚因晕倒而被扶进去的学生,有几个真正需要特殊歇息,又有几人不能正常参与稍后的课业学习。对于那些因军训而告病的大学生,我也是一直心存异议,不知他们是真的有器质性疾病或未经入学体检,还是在自我放纵中遇苦逢困能逃便逃。如今的一些独生子女本来就被呵护成习,所谓体质下降的官方说法,更是给了一些“精明”学生以偷懒之正理。

体质测试问题的根源在概念层面,扭曲的概念认知必然导致具体工作的错讹混乱。

    所谓体质,本来是针对细胞、组织、器官等有形物质而言,可主流业界却总是把心理品质、精神状态、社会适应等无形因素全都划归体质的内涵。体质与思想当然互存互依、密切相关,但既已做出科学分类,那就理应恪守各自系统的界标边缘;不然的话,各类事物岂不又趋于浑然一体,分类发展起来的科学系统岂不要退回到混沌原点?

    在正常情况下,精神的蕴蓄可以转变为或激发出物质力量;在扭曲情况下,物质的运作将被导入谬思怪想。比如说当今中国的学生状况,明明是思想教育和信仰机制发生恶化,导致体质测试中的规范动作掺杂着虚假,可主流业界却总是用意志品质的脆弱表现,来解说体质水平已经如何低下。如此错位的状况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但想拨乱反正其实也不困难,关键是要回归身心二分论说的常识基础,别再让恺撒与上帝相互纠缠。

    另一个概念问题是,体质状况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体育锻炼,决定体质状况的首要因素是生活水平,包括饮食营养、医疗条件以及与生活水平相对应的作息习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分明大幅度提高了,而广大在校学生又是最主要的受益群体,如果说全民的体质普遍好转而学生的体质却在下降,这种逻辑是不是有点奇特有点乖张?从我自家和同事家以及邻居家的情况看,儿子都比父亲长得高,女儿都比母亲长得高,孩子们的身体基质都是由优质蛋白来构造,他们的皮肤色泽都比我们这一代人更良好;他们的先天不足是祖辈父辈的过度呵护,因而吃苦耐劳的历练机会比较少;他们的意志品质有时相当薄弱,偷懒讨巧的念头时而流于外表;他们在某些事不关己的活动中表现得不够积极,例如未能全力配合耐力测试跑,但这不等于说他们的体质状况很糟糕。

    所谓学生体质下降的论据,主要是体质测试结果,但那些说法从来就不可靠。自1979年以来,历次全国体质测试调研工作均存在三大误差:一是随机误差,二是系统误差,三是配合误差。前两大误差是常识,第三大误差是新知。前两大误差即已导致相当多的数据失真,第三大误差则从根本上颠覆了调研结论。如果说前两大误差问题一直就没解决好,第三大误差问题则主流业界尚未认识到。

    所谓配合误差的“配合”一词,是指测试对象对测试活动的合作意向及能力。如果测试对象不愿意或不积极或没有能力全面配合测试工作,那就势必出现配合误差,如果据此建说立论,岂不是在自欺欺人?! 

    正本清源,体质测试项目可分成两大类,其一是只须测试对象“被动接受”的,如身高、体重、牙齿、毛发、血色素;另一是务须测试对象“主动配合”的,如胸围、血压、脉搏、肺活量、跳高、跳远、拉单杠。被动接受,过程可控;主动配合,无从把握。在人们议论最多的耐力跑测试上,就存在着严重的配合误差问题。圈内专家可能并不知道,800米以上距离的持续跑,会消耗很多能量,会增大心血管负担,还有个人兴趣倾向的冥顽挑战,绝非无条件适合于每一个人。想想专家们自己当年是怎么苦苦煎熬跑过来的,哪能一调头就对后来的学生这么狠。即便非要测试不可,那也应在测试前专门训练一段时间,让学生体会呼吸节奏和体力分配等技术要领;正式测试时还应做好准备活动并安排领跑员,更要取得学生全力配合的真心承诺。如果这些前提都不存在,那耐力跑测试工作就一定会失败。时下明明是测试结果不准确,却惊呼体质指标下降得太快,冷眼旁观之,那是啥心态?纵观几十年的体质测试工作,圈内专家真该自觉地扪心思过。配合误差是一把难以磨平的标尺,用之已量歪了多少正常的体质?几次测试几度以讹传讹,一再指鹿为马却不辨谁之过错。学校体育乃至整个教育普遍价值混乱,这边厢钱权交易,师德滑落,那边厢谁还把艰苦磨砺当作人生必修课?乖巧的孩子自然都懂得:吃力受累的苦差,能躲谁不躲!体质测试无关个人学业大计,得混谁不轻松混过!

   其实,若明确单讲学生身体素质,近30年的整体状况是明显好转的,只不过其功劳基本不属于学校体育;反过来说,即便学生体质出现问题,也不应过于怪罪学校体育。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如今谁最喜欢烘炒学生体质问题?又是谁在借此话题频频出国考察并兜揽大把课题?说到底,没有学校体育业界对公共话语权的错位争抢,体质问题也不会闹出这么大的声响。

摘自:东方早报 2012 9 24(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