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环太湖国际旅游区发展建议

 智慧旅游519 2014-05-12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课题组

    江苏省环太湖国际旅游区范围包括江苏省境内的环太湖沿线、太湖沿岸向陆地延伸3公里的沿湖地带,包括水体及其岛屿、半岛等。环太湖国际旅游区的游览起点为区域西部的太湖头,终点为吴中地区的西洞庭山和东洞庭山,总面积约为345平方公里。

    经过多年的旅游开发,环太湖地区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山地资源和水体资源的破坏;二是景观众多,但布局零散,难以形成主题明确的规模化效应;三是旅游区运行机制缺乏,规划整体性弱,难以形成区域发展竞争力;四是“存同求异、错位发展”的理念缺失,难以发挥资源的有效性;五是区域旅游合作信息网络平台缺失,难以形成信息共享及市域旅游发展有效互动;六是建设目标和定位模糊,难以形成市场认知。通过认真调研,课题组对江苏省环太湖国际旅游区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明确目标,科学定位。将环太湖地区建设成为以自然、文化观光为主导,休闲度假为辅助,以重大会议、品牌节庆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近期以度假休闲吸引长三角近程旅游市场。远期,则以自然观光、文化体验吸引国内外远程旅游市场。

    2.整合要素,合理布局。按照大休闲产业的发展要求和“要素整合,突出重点,积聚发展”的发展思路,以风格迥异的品牌旅游资源为核心吸引物,积聚关联要素,构建“一带、三核、六片、多节点”的空间结构。一带:环太湖游憩带。三核:以古典园林、江南水乡、吴地文化为主要特色的苏州休闲核;以湖光山色、影视文化、宗教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无锡休闲核;以创意文化、休闲娱乐为主要特色的常州休闲核。六片,即六大休闲部落,也是未来环太湖国际旅游区的六大增长极,包括:以苏州东山、西山为核心的太湖岛屿古镇休闲部落;以东太湖为核心的吴江东太湖休闲度假部落;以苏州光福景区、万佛石塔为代表的洞天福地休闲部落;以无锡鼋头渚、灵山大佛为核心的自然文化休闲部落;以常州嬉戏谷、十八湾等自然及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动漫体验休闲部落;以宜兴紫砂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休闲部落。

    3.创新产品,打造精品。环太湖国际旅游区应构建以休闲度假为主导,观光休闲、文化休闲、商务休闲、美食休闲、购物休闲、体育休闲、养生休闲、山水度假、温泉度假、乡村度假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同时积极创新一批休闲度假新产品。为形成产品竞争力,环太湖国际旅游区可在今后的五年内重点打造一批精品,形成区域旅游的亮点,依托品牌旅游产品内涵的衍生功能,形成一定的产业带动效应。

    4.游住结合,打造新型旅游小镇。长期以来环太湖地区单体旅游景观体量较大,但分布不均,彼此之间难以形成衔接关系。“旅游飞地”情况突出,旅游者往往只知道几个大景区,而忽视了对整体旅游度假区的感知。这种现状既不利于旅游片区、旅游带的形成,也不利于旅游产品由传统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因此,由政府主导的新型旅游节点的建设就显得尤为紧迫。

    新型的旅游节点并不是只提供旅游服务功能的纯粹景点,而应该是“游住合一”,“宜居宜游”的旅游小镇。

    环太湖国际旅游区内旅游小镇的选址,我们建议需符合三大原则。其一,距离适度原则。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从旅游者的需求角度出发,一般而言,旅游节点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80公里,也就是控制在45分钟车程左右,确保符合“慢游”的度假旅游需求。其二,分布规律原则。度假区内的旅游小镇分布应该较为规律,兼顾不同景观、不同行政区划的差异,避免某些地区节点密集,某些地区节点过于疏散的情况。其三,交通便捷原则。旅游节点应该具有便捷的“可进入性”。

    旅游小镇建设需特别强调“游住结合”,即从事旅游小镇的规划工作时,要以城镇规划规范和旅游产业规划规范双重要求为前提,通过旅游定位来引导城镇化走向,以城镇建设配合旅游功能,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系统整合,并建立部分的“高档社区”或“中高档生活区域”,适当增加太湖旅游区的高档常住人口或养老度假人口。既要满足旅游者的游览、食宿等需求,又能够满足小镇常住居民日常的生活需要,具体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尤其需要注重:

    其一,城镇虽小,功能需全。旅游小镇要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既需要为原住民提供正常的医疗、教育、安保等市政服务,又需要为旅游者提供较为完善的游憩设施和相应的服务。其二,节点内旅游资源丰富。小镇内不但要凸显吴文化的传统魅力,也应该彰显出“现代文明”的概念,比如旅游小镇内除了依托太湖山水,彰显自然风光,也可以兴建小型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集群的规模不宜过大,但内容可以丰富化、多元化。其三,小镇应体现休闲风。其四,小镇应体现主题性。

    5.塑造标志,彰显特色。鉴于本区域代表性建筑缺位,应依托现有建筑,打造和提升四大标志性建筑,给游客带来较强的视觉震撼。即形成以苏州国际会议中心为核心的太湖旅游区标志性建筑,将其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国际、国内性论坛常驻地。在苏州地区,打造仿江南园林建筑的古城堡标志性建筑,充分展示中国风和西方建筑元素融合的创新。在无锡与常州分别形成以灵山大佛、中华龙塔为标志的代表性建筑,使游客见标志,便知所在区域及区域特色。

    6.开拓创新,创设引擎。依据环太湖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特点及周边发展现状,进一步梳理出支撑旅游区发展的重大引擎项目,着力抓好载体建设,并重视旅游综合体和产业集聚区的打造。重点打造苏州太湖新城与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无锡马山国际旅游岛、无锡万达文化旅游城、常州武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

    7.恢复生态,优化交通。坚持生态友好的理念,有效保护环太湖地区生态环境,控制污染排放,实施太湖生态再造工程,通过生态恢复与改造,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为了增加视觉效果,紧紧围绕太湖水域,以看到太湖为最佳视野距离,建设环太湖大道。此外,环太湖国际旅游区内可开展多种交通方式的游览,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游览方式。尤其要注重水上游艇、空中直升机和氢气球的发展。

    8.借节造势,树立品牌。为了展示各地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江苏省环太湖区域组织和开展了一系列节庆活动,因此具备一定的节庆资源基础。苏锡常三市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和节庆现状,发展与其相匹配的节庆品牌,各市可以重点打造一到两个节庆活动,整个区域可以互享节庆资源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节庆品牌。就整个区域,可以打造如环太湖自行车赛和太湖文化论坛这样的高水平节庆。

    此外,行政区划对旅游目的地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环太湖国际旅游区的建立与完善离不开省级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的宏观规划与统一协调。政府在打造环太湖国际旅游区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课题组认为只有秉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理念,从统一规划的设计、区域协调机制的建立、营销活动一体化的开展,以及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多维度出发,才能够真正地形成合力,打破行政区划和行政部门的桎梏,建立统一、和谐的环太湖国际旅游区,实现环太湖国际旅游区的大交通、大营销、大产品、大人事,并使其成为江苏最具有代表性的拳头旅游产品。

    统一规划方面,建议从省级层面实现三地整体规划,弱化行政区划,促进苏锡常等不同区域间协调发展,从而构建统一的环太湖发展格局。

    整体营销方面,建议由省旅游局牵头,共打太湖牌,苏锡常等城市在统一营销的思路下,完整地推销太湖旅游产品。

    协调机制方面,建议在省政府的统一指导下,进行苏锡常三方联席会议,共同讨论相关问题,促进旅游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政策机制方面,建议省级政府部门从政策层面上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系列政策的落实对环太湖国际旅游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