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教学误区辨析

 红一点 2014-05-12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美术系:张艺鹏  邮编:462000

  :

书法教育有着育德、启智、审美、健身等诸多功能,在全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内和社会上的书法教育及培训也显得空前繁荣。然而,从科学和专业的角度来看,从事书法教学的师资队伍,在专业知识、水平及教学能力、效果等方面良莠不齐,甚至是误人子弟;在书法学习的认识、方法上及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误区。本人长年从事高校和少儿的书法教学与活动的开展,对此有着较深的感受与担忧。

主题词:书法教学    误区    辨析

文:

中国书协副主席刘炳森先生曾说:“书法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她不但是我国民族的基本载体,而且具有鲜明的美育作用……”。也正是因为普及书法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全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同层次的书法教育和培训显得空前繁荣。然而,从科学和专业的角度来看,从事书法教学的师资队伍,在专业知识、水平及教学能力、效果等方面良莠不齐,甚至是误人子弟;在书法学习的方法上和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误区。笔者长年从事、开展高校和少儿的书法教学与活动,对此有着较深的感受与担忧,现针对上述问题作如下阐述:

一、     “功利化”思想的错误引导

     有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和“动力”,则有意的强调书法艺术的“价值”,将书法艺术与金钱划上了等号,课堂上经常将字和钱联系起来,称历史上某大师“一字千金”,当今某某大家每年靠写字能赚几十万上百万;甚至有些老师竟然在学生面前炫耀自己的字值多少钱,使学生认为学书法就是为了以后能赚钱。诚然,当今某些书法家的作品确实能卖不少钱,具有一定的诱惑力,我们绝不是在否认书法艺术自身的价值,而是不赞成这种不当的教育理念,因为它有悖于国家教委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尤其对师范生和刚学书法的孩子来说,不能让这种功利观念渗透到他们的心灵中,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淡泊名利、不图虚荣,这不仅关系到他能否学好书法,最为重要的是关系到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

我周围也有一些老师为了迎合学生家长,展示自己所谓的“教学成果”,从而去鼓励学生花钱入“作品集”,在艺术简历中加上作品润格,甚至是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使学生取得各种“大奖”、“荣誉”,这种做法不仅违背师德,而且绝对教不好学生,可以说是误人子弟,这些人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我倡议当前最重要的是教育部门对上岗教师进行核查和专业培训,坚决取缔非法办校,另外一些办学单位在聘请教师时也要严格把关,挑选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都较高的、有资质的专业教师,要对学生、家长和社会负责。

二、     必须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目前我国从事书法教学的教师中,真正科班出身的只占很少比例,大多数是美术教育专业转入和聘请一些书法家执教;即使高校里的书法教师有的也不太专业。书法课只是师范类学院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缺少系统而专业的学习,职业书法家又往往侧重于创作实践,在理论研究、教法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方面可能缺少相关的了解与把握,并不一定能胜任教学工作,即“书法家”并非“书法教育家”。

    中小学里的书法教师,一般是师范毕业的美术专业或中文专业的老师上课,水平参差不齐,有些甚至是最基本的概念和技法都没真正弄懂,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不力,致使社会上个别“会写两笔”的“能人”,给自己封个“家”贴贴金,打着“弘扬书法艺术”的招牌,到处招摇撞骗,确实令人可恶和担忧。可见整个书法教育界,特别是社会力量办学方面有待整顿和规范,培养更多的书法专业人才是改变目前状况的关键。

三、     书法教育不是为了专门培养书法家

家长和老师引导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将来长大了当个“科学家、艺术家……”这种期望有正面的积极意义,但过度的“自信教育”并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经历一些挫折会使学生正视现实,增强心理承受力。许多家长在让子女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他们一旦取得了一点成绩,便好高骛远,认为自己离成为大书法已为期不远了,当今许多大赛与艺术组织也迎合了这种思想。刚出道的小娃娃动辄被评为“杰出的艺术家、书坛×杰”称号。我不反对学生参加比赛,获奖面也可稍宽一些,这样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也有好处,但如果陷入了商业比赛的怪圈,于学生、家长都是极其不利的,学生容易滋生自满情绪,家长对子女自信心膨胀,则导致不能接受任何来自于子女方面的挫折和打击。 学习书法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分析、理解判断等综合能力和素质,切不可急功近利,不是人人都可以为家的,社会上也不需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书法学习重在过程。教师在与家长沟通中应灌输这种思想,从而消除学生和家长认识上的误区。 
 

四、书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与理论脱节。

因为教师本身的书法理论、美学、哲学等方面知识的欠缺,不能从整体的、专业的、哲理的高度去解释书法艺术的概念和规律,在书法课堂上只是让学生一味的练习,这样的练习不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带有盲目性,缺乏指导性和科学性。 教师应该系统的讲解书法史、技法史、书体的演变、风格流派、技法体系、美学常识等,使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拓宽思维,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是科学规范的教学,才不会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

2、选帖不当

首先不是以历史上经过检验的代表性书家为师,教师以自己的字为帖作为教学范字或教材,并美其名曰某体,使学生误入歧途。如果该教师的字确实可以为帖便罢,其实,大部分教师的字还不足以拿来为范字。一者,其字没有得到社会公认;再者,即使得到承认,也要看具体情况,因为有些人的字个性太强,不宜初学。我想拿自己的字给学生练,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想把自己的字传下去,显得“后继有人”;二是自己不了解书法史,不知道去选什么帖。字帖就是老师,选帖应当取法乎上,取法于古人,应从源头上学,所以学今人不如学古人。市场上虽有不少字帖质量很差、滥竽充数,可质量较好、水平较高的却也不少,比如辽宁美术出版社、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杭州出版社、北京硬笔书法协会等编写的字帖可以信赖。硬坛上令人放心的书家如司马彦、赵彦良、王正良、樊中岳等。建议将统编教材权交给信得过的中国书法杂志社,由他们招集高手按篆、隶、楷、行一套四册进行编写,发行到全国各地,这样,让学生、家长、教师都较放心。

其次,选帖应以学书者的兴趣、个性、审美、目的等为出发点,不能为了方便教学、省事而一个班级全部统一教材,这样教出的学生只能是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可谓教学的最大失败和悲哀。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证明,丰富的“复合式”教学并不矛盾,篆、隶、楷都可以作为入门书体,教师只要讲究方法、认真负责完全可以教好,并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了解所学书体、字帖的不同艺术风格、特点,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

3、临帖不专和临帖单一

一本字帖没临几天,就忙着换帖,临无定格。特别是临习数日总是临不像的时候,便失去信心,总想换帖试试。选帖时要慎重,一旦选定就应专心致志,不可轻易更换;如果今天临欧明天临颜,结果是谁也没学到,到头来只能一事无成。

入门学习肯定要先从一家开始,而入门以后我认为临帖还是泛一点好。有人主张临帖应十年磨一剑,这种愿望和精神固然可嘉,但人穷其一生练《兰亭序》也不过是复制王羲之,很难超越古人。当今社会,在艺术上人们推崇个性的张扬与展示,我想只有化古为我、博取众长,才能形成自我风格。否则,作品到头来还是逃不脱复制大家、名家的怪圈。在广大青少年书法学习过程中,一本经典作品临写一般不要超过一年,到一定程度后,不同作品可反复进行练习,把临帖当作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

 

5、“讲座”式授课

从教育学角度来讲,学生一般为20人左右为宜。书法课的特殊性决定了人数不能太多,特别是小孩要手把手地教。我了解的一家办学单位,一间大教室里学生人数竟达120余人,教师用麦克风讲课。这种上课规模和形式,偶然做几次书法欣赏课讲座尚可,若经常这样上课无外乎是想节省资源,少开工资,多赚钱,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6软硬未能兼施

有的老师认为,硬笔字实用,只要练好硬笔字就解决问题了,其实不然,硬笔字是以毛笔字为基础,有了毛笔字的基本功,硬笔字学起来就不难,因此我们在学习硬笔字的同时切不可把毛笔抛至脑后;也有一些老师认为,只要练好毛笔字,硬笔字便水到渠成,其实也并不是如此,硬笔同毛笔毕竟工具不同,书写的技法要求也不尽相同,硬笔书法是有自己固有的特性,不能等同于毛笔书法,最好是毛笔与硬笔书法同时练习,要相辅相成才能更好的相互促进、提高。特别是师范生更要同时练好“三笔字”,应全面发展。

7家长陪读

在少儿书法课堂上,一些家长担心子女听不懂或不放心小孩,上课时也形影不离。可以说,家长的这种主观愿望和热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陪读方式还是少一点好。试想,上课时家长在一旁指指点点,小孩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打乱,是听教师讲还是听家长“指导”,学生可能因矛盾而无所适从。从教师的角度讲,担心上课的内容讲得太简单了,不自觉得会把内容讲深、抽象化,以为这样对家长好交代,授课对象变成了家长。但是学生就会感到吃力甚至听不懂。回家以后,家长再把所理解的讲给孩子听,这种传递很容易“离谱”,反而“帮了倒忙”,因为大部分家长对书法并不太懂的,容易出现误差。前两年,我本人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家长普遍反映我讲的不错,层次高,功底深。可我再问一问学生,有些同学听不太懂,尤其对只有78岁的少儿,讲课应看受众群体,不能“对牛弹琴”。

9盲目苦练、方法错误

书法学习切忌盲目苦练,一定要讲究科学的方法与步骤。书法的练习一定要弄清书法用笔、结构、章法的基本规则,开始最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

首先是“读帖”。所谓“读”就是当面对一本新字帖,不要急于临摹练习,要先了解其作者的相关情况和社会历史背景,要认真地观察、分析、理解、比较作品的笔法、字法和章法;弄清其来龙去脉,做到心中有数之后才可以进行临摹。临和摹其实概念不同,“摹”即描红,得其形态;“临又有对临、放临和背临(意临)之分, 临得其神韵。临摹一定要抓住细节、讲究质量,尽量要接近例字,忠诚于字帖,切不可死描僵临、犹犹豫豫,更不可修修描描、来回补续。第一次临写后一定要和例字比较,找出错误后改正,然后再比较再改正,一般一个字三四遍就可以基本掌握,这就是“字不过三的说法。如果让学生一个字每次写几十遍是错误的,因为学生很难对一个字长时间保持兴趣,写的遍数太多会产生视觉疲劳和应付心理,甚至只是一种无思维的惯性重复,实际上意义不大。另外在练硬笔字时建议不用铅笔,因为用铅笔写字容易出现“橡皮依赖症”,学生写错就擦掉,而不是去找原因,往往是既浪费了时间又弄得脏乎乎,效率也不高;用钢笔写不仅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果断的性格。

 临摹时一定要忠实于原帖,取其精华、形神兼备,最后达到化古为我、入古出新,决不能目无古人、帖我分离。一本优秀的碑帖是古人集几十年艰辛凝成的艺术精华。临帖初期要与原帖形似,惟妙惟肖,在似与不似这个问题上我历来认为,百分之百似就是百分之百成功;百分之五十似就是一半成功,一点也不似等于没有临。只有形似才能以形传神,若没有达到形似就一味追求神似,搞所谓“意临”是不可取的。有的年轻人临帖时,傲视古人,追求所谓自家风格,这是在与自己开玩笑。还有人担心临得太像古人会成为书奴,这是天大的误区;王羲之距今已一千多年过去了,还没人敢说,我是王羲之第二!况且,临像的过程就是学习研究、积累提高的过程,是创新的基础。

 

11、不能把握成功的要素

书法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艰苦临池,任何人概莫能外。但学习书法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步骤,要知道成功的要件,即兴趣+信心+恒心+科学的方法和步骤+教师的素质=成功。兴趣、恒心与信心是学习的前提和动力,方法是学习的关键和重点,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教学的根本。

总之,书法教育是整个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书法教育、教学中的错误认识和观念,也确实会对教学效果及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我相信随着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艺术类教育的认识和理念也一定会进一步提高,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也一定会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仁树著  书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0

2、吴身元著  《书法自学教程》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6

3欧阳中石、徐无闻著 《书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6

4、中国书法出版社《中国书法》2005.9第九期第85

 

(张艺鹏:男,197010月出生,河南省辉县市人,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美术、书法教学。 联系电话:1530395535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