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聊”《红楼梦》从小说到电视连续剧

 丘山书屋75 2014-05-13

《红楼梦》的改编作品很多,小说问世后不久,改编本就出来了,如阿英同志整理搜集过一部《红楼梦戏曲集》,胡文彬整理了《红楼梦子弟书》、《红楼梦说唱集》,李光有《红楼梦》大鼓书等。作者大多数是下层的民间艺人,如著名的东调子弟书的作者韩小窗;也有一些上层名士,如《红楼梦传奇》作者石润玉(乾隆55年的状元)

近几十年以来作品就更多了,电影、歌舞、戏曲都有。天津小彩武创作的京韵大鼓很受群众欢迎。王昆仑、王金岭合作的昆曲《晴雯》;王文娟、徐玉兰主演的越剧《红楼梦》;京剧有《尤三姐》(童芷苓主演)。电影方面解放前有两部,比较大的一部叫《红楼梦》(阮美云反串贾宝玉,王丹凤演薛宝钗,周璇演林黛玉);《红楼二尤》(言慧珠演尤三姐,林默予演尤二姐)。还有川剧《王熙凤》,话剧《绛洞花主》,梅花大鼓有《秋窗风雨稀》等。这些作品在普及《红楼梦》方面是不可低估的。而且几乎达到淹没原著的地步。

1987版电视改编本和以往改编的有哪些不同?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

第一、是全。可以说是最系统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次改变。改变由于篇幅、形式的限制,不可能把《红楼梦》丰富的内涵和意义都表现出来。如越剧、说唱作品,只能吸取其中的一部分。而电视连续剧容量比较大,可以多集,新加坡拍了一百多集。这次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红楼梦》是三十六集,这就有可能把整个《红楼梦》搬到电视屏幕上来。过去改编作品,给人印象好像这部作品写的就是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故事。实际这部书所反映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宝黛爱情32回以前写的多,以后就少了,45回以后干脆没了,话题转到其他问题上去了。仅仅从爱情婚姻悲剧这一层次上理解这一作品,那是贬低了《红楼梦》的价值,至少还有:

一通过这个大家族的衰亡,阐发了“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望高必跌重,荣辱自古周而复始,人命岂能常生不老的常识,世上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着,这是当时社会所能认识的最高层次。

二在男性为中心的废墟上发掘出一组纯真可爱的女性形象,为这组女性美大唱赞歌,写美的毁灭痛悼不已。

三通过贾室玉形象的塑造,把读者的同情心引到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一方。大家同情贾宝玉与社会格格不入,究竟是贾宝玉错了还是社会错了?用这一方法来抨击不合理的“天理”对“情”的摧残。

这次改编可以说把以上的内涵、立意表达出来了。电视剧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腐朽衰败过程的描绘,让观众从屏幕上形象地看到了封建社会没落的必然趋势。同时也表现了以宝玉为代表的叛逆者、反抗者。因此,反封建的主线始终贯穿全剧。

第二,在忠于原著方面下了功夫。以往改编想忠于原著也不容易做到,这次有了可能。“忠于原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国外改编都有这样的体会,虽比较难做,但比《红楼梦》改编还容易。《红楼梦》有极特殊情况,前八十回后四十回出自两人之手。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续的。这部书是拼成的。这样在主题、人物性格发展、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诸方面都不统一。据考证曹雪芹原来可能写了一百一十回或一百零八回。八十回后面部分在曹雪芹活着时就已传丢了。但肯定是一个悲剧。现在起很大作用的是传本一百二十回的。电视改编者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对待120回本?范围究竟怎么划?一百二十回算一个整体,还是八十回算一个整体?研究前80回与后40回能否接起榫来。研究者们指出后40回有很多地方是违背曹雪芹的本意的。在这方面红学界多年来写了很多的文章,是可以定夺的。

续书写大团圆结局,是高鹗不忍心看着贾家就这样败落下去,出于好心,但耽误了一部好作品。他将曹雪芹的本意完全扭曲了,曹雪芹实际是要写“食尽鸟投林”“树倒猢狲散”这样的结局。后四十回不是这样写的,而写成了“沐皇恩贾家延世泽”、“贾家家道复初”、“平反昭雪恢复名誉”、“退还家产”等等。

所有人物性格,尤其是主要人物性格,多多少少也有些扭曲。扭曲不是正常发展,转变也应有转变的契机,实际把形象的完整性破坏了。宝玉在前八十回给我们的印象很深,他鄙薄仕途经济,视贾雨村流露度为禄蠹,不愿意多来往。到后四十回完全变了,成了热心仕途经济的人了。八十一回写“奉严词两番入家塾”,后来又给巧姐讲《列女传》,甚至还去参加了科举考试,完全不是我们所熟悉的贾宝玉了。

黛玉也有这种情况,她和宝玉的爱情基础是共同的志趣、共同的追求,“林妹妹可曾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林妹妹是从来不说混账话的。后四十回林妹妹也开始说混账话了。

王熙凤是最不该设“调包计”之人,王熙凤很聪明。可后四十回把她写得很傻、很笨,尽跟自己过不去。她把宝钗拉过来做宝二奶奶,远不如叫黛玉做宝二奶奶对她有好处。她是从大老爷(贾赦)那边借调过来的,到二老爷(贾政)这边当管家,并不是法定的管家者。内当家(宝玉媳妇)若是个非常过硬的媳妇的话,对王熙凤不利;但黛玉做了宝二奶奶,会对王熙凤毫无影响、没有威胁;若是宝钗做了二奶奶那就不一样了。宝钗的才气、性格,在贾府上上下下的关系都超过了王熙凤,而且还受过管家的基本训练、实习过。凤姐有一次“小月”顾不了家了。王夫人就将权交给三个人:大奶奶李纨、三姑娘探春和宝钗。试想,如果让这样一个能人做了宝二奶奶,王熙凤岂不要考虑考虑将来自己怎么办?她轻易把宝钗拉来,这就更不符合她的性格,“调包计”虽写得非常精彩,但基础不对。只好把它舍去。因为电视剧最讲究的是生活基础。

舍弃后40回,有哪些依据呢?

一、根据正文、伏线。从前八十回里找。《红楼梦》中有很多暗示关合到八十回以后的事情。如香菱判词:“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两地木”是“桂”,指夏金桂,自从来了夏金桂,香菱就一命呜呼了。但高鹗续书改了,没让香菱死。金钏同宝玉说的那段话:“金簪子掉在井里早晚都有你的,急什么?”果然没多久就跳了井了。像这些暗示都是改编的依据。

二、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对原作改动最大,也是最大胆的地方,是更改了宝玉、宝钗同结“金玉良缘”的原因。原作写凤姐调包,贾母默许。这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逻辑,凤姐一直喜欢宝二爷,且不一定愿意工于心计的宝钗来当宝二奶奶,与自己争权。再看贾母她疼爱宝玉、怜爱黛玉,也未必赞同“调包”之计。因此,在电视剧中,改成了宝玉、宝钗的结合,为元妃省亲时赐婚。另外,黛玉之死,也并不在宝玉、宝钗结婚拜堂之时。改为宝玉送探春远嫁国外,黛玉在大观园中多闻风言风语,郁闷成疾,待宝玉归来时,黛玉已死。

三、情节推进的必然逻辑。《红楼梦》原著中的时序安排,大致写了贾宝玉出生后20年的事情。而林黛玉、薛宝钗与宝玉在一起生活了十年之久。岁月的变化使他们从“孩提之间”变成了能做诗论文、谈情说爱的青年。由于改编者不太喜欢曹雪芹的时间安排,因此,电视剧与原著存在一段“时间差”。

电视剧的开头、结尾也与《红楼梦》原作不同。为尽量使主线明朗,且让观众尽快感兴趣。电视剧从林黛玉乘船北上开始,一江碧水托画舫,林妹妹观两岸景色,颦眉不语。在略含淡淡忧愁的音乐声中,《红楼梦》映出了第一集。从电视剧开场的人物形象与原著的“时间差”来看,要表现年龄的变化(黛玉进贾府只有六七岁、宝玉10岁、宝钗10岁、王熙凤16)是勉为其难的。

结尾改变了大团圆结局。为体现作者曹雪芹“飞鸟各投林”、“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的旨意,电视剧的画面是:贾家被抄后,凤姐死于庙中,宝玉沦为乞丐。在银装素裹的一派寒冬气氛中,宝玉四处行乞,凤姐的尸体则被人裹在席筒中,拖往荒郊。白茫茫一片大地上,仅留下一道拖过的压痕……

四、脂砚斋批语的提示。脂砚斋的批语,不同于张竹坡评《金瓶梅》,李卓吾批《水浒》,毛宗岗批《三国》。他们多是读后有感而发,就批上去了,与作者毫无关系。脂砚斋与作者关系十分密切,脂砚斋等(作批语的)与曹雪芹关系十分密切。究竟有什么关系?有人说是叔叔,有人说是原妻,有人说是兄弟。不管是什么,可以肯定关系很熟。而且脂砚斋深深知道该书之底的。有的看过曹雪芹全部书稿。从脂评本得知,在前八十回就透露出后四十回的一些内容,提供了很多线索。电视剧根据脂评本的批示就加入了“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以阐述《红楼梦》原作中留下的一个谜,解释了秦可卿之死的秘密。

五、零星文献资料。曹雪芹命很苦,没有地位,不像今天小说家这样风光。那时小说属于巷语末道,不登大雅之堂的。因此没人替他作传,资料很少,从原作者那里拿不出多少资料来,只是零星有点。笔记传闻中提到过有旧式珍本,那里有些原稿文字在里面。

六、《红楼梦》多年的研究成果。红学问题比较复杂,几乎每个问题都有不同的观点,釆各家之说,择善而从。然后再参考高鹗续书,把后四十回还原成素材来对待,对改变还有意义。

从电视剧剧本结构看,大的方面是遵循了小说的结构的。《红楼梦》同其它小说不一样,鲁迅说:“自《红楼梦》一出传统的写法都打破了”,包括结构。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伤一块就接不上,调整一下也接不上。电视剧是另外一种艺术形式,必要调整是应该的,但大的结构应忠于原著。电视剧分集时没有强求每一集结构都一样。《红楼梦》不同于《水浒》《三国》以情节取胜,大的波澜起伏不是没有,但很少。如“尤三姐自刎”、“宝玉挨打”、“抄捡大观园”等,可以按原书抽出结构。更多的内容是行云流水式的诗情画意,是生活化的,有时记载一些家庭琐事,穿衣吃饭,以小见大,从平凡中看出许多不平凡的东西。所以每部分不能完全一样。“以事造景”,根据某一部分的内容决定这一集的结构形式。这样从表面上看每集的形式不统一,这正形成了电视剧每集的不同章法。

    新《红楼》也有看点。我支持读名著,如现在正在北京、安徽等卫视热播的新版《红楼梦》,其实这部戏很好,能让大家再次回忆起经典,我身边很多朋友都是看了这部戏之后,又拿起《红楼梦》读了一遍。不管李少红拍的如何,能让《红楼梦》这样的名著火起来,就是好的。其实《红楼梦》这样的作品要想完全拍的和名著一样,是不大可能的,些许改动很正常,但是只要不离谱就行。我觉得李少红还是很出色的一位导演,大家对她的关注太多了,现在她压力也很大,毕竟这部作品花了她几年的心血,我希望大家能宽容一些,每个人在看这部戏之前,最好细读一遍《红楼梦》原著,这样会好很多。如果有时间,建议大家一定要把四大名著通读一遍,读完之后你会觉得真的受益匪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