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的史庆阳记得自家的门牌号,康宁街一号。出了门,迈一脚直接上了路东的小庙街。而今小庙街更名福民街,可老人心中依旧有小庙街的旧模样,依然是长春商埠地里“最有韵味的一条街”。
祭奠所
老史家住东岭南街警官公寓。那时候,康宁街是一条窄窄的小胡同,两边住人家,哪个院子都住七八户。他家就住在康宁街一号,老父亲伪满时期就在永春市场卖肉,养活两个孩子。
小庙街上没有庙,在他印象中,“只有砖头搭的一道坎”。谁家有人过世,家里人便会来到小庙街,在那道坎附近烧纸,纸人纸马在声声呼号中化为灰烬,小庙就是供大家祭奠的地方。
老史还是小史的时候,这些事情对他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喝水要去李家水房,买东西要去杂货铺,附近还有消防队、老市场,而他的小学就气派地立在街边,大圆门,三个大字“道德会”。
1954年前后,小学教室是楼房的不多,他们小学是东三马路小学,占用道德会旧址。正门宽敞,并排两辆汽车没问题,印象中,小楼两层,实木楼梯、实木地板。上到楼顶,就能看到消防队。小孩子都很自豪。
小庙街向北是清真寺,向南是三马路。老市场附近的孩子也在这里读书。小史和同学们常沿着东三马路去老市场溜达。
老市场胡同人家特别多,窄窄的胡同,一门八九户人家。
除了老市场,附近还能寻到老东北商场,很多卖杂物的,商场不远处是老益发合。再往西边走,不过几百米,永春路市场就瞧见了,蔬菜、酱菜、熏肉……史庆阳记得,父亲带着他去洗澡,然后进新民胡同,看看杂耍、戏法儿、小孩子觉得那是最美的一件事。“我觉得这条小街是长春最有韵味的一条街,17岁离开那儿,40多年了,依旧记得当年的一切。”
商埠地
小庙街是东门外的一条小街,现在改名福民街。
长春的老城有东南西北四个门。东门在东门路与东门里胡同交会处,兴建于1865年,在1923年补修为砖瓦结构,城门高8.25米,宽6.6米。小庙街在东门外,属于商埠地,靠近繁华的东三马路。小街本身除了推平的土地庙并没有太多惊人之处,但我省两位艺术家出生在此,一位是齐白石的弟子关荣殿,一位是美术大师刘根生。
施立学老师说,人过世后,家里人都要披麻戴孝,到就近的土地庙“报庙”,围着土地庙转三圈,喊着逝者名字,说些送行的话。长春以土地庙这种建筑命名的街路,就这一条。至于何时建立,何时被推平,长春的各种史料中均未发现记载。
“文革”前,人们都会去“报庙”。“文革”十年,丧葬仪式简化。上世纪80年代,“小庙街”改名为福民街,此后,随着城市发展,老房扒迁,很多附近的人只听过“小庙街”,不知道是哪条。
老史回忆中的老市场,在上世纪20年代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后都很热闹。长春商埠地繁华之处大马路就在附近,位置是现在的老市场胡同附近,绝大多数是估衣店,满街都是衣服,有些是当铺里的死当,有些是来路不明的衣服,也聚集不少卖水果的。旁边燕春胡同上,有个北市场,前店后厂的铁匠铺,做农具铁具的较多。
有老就有新,新民胡同原来叫新市场胡同,新市场就是这,杂耍、戏法儿等应有尽有。
道德会
文史专员王新英通过对照长春1946年长春地图确认,老史读过的小学就是伪满道德会总会所在地。
陈学奎老先生说,小庙街上有特别多的道德会房产,平房用于出租,楼房办公使用。很多老长春人对道德会评价最多的是,“那是一个劝诫人们不要抽大烟的地方。”其实,它还提倡少饮酒,邻里和谐相处。当年群众活动很多,就盖了很多房子,租给别人,靠房租和捐资维持运营。
但道德会并不像它宣传的那么美好。它的全称是“满洲帝国道德会”,前身是1918年由江钟秀父子在济南创办的万国道德会。1929年时,总部设在了北京,在全国都有分会。提倡尊孔读经、维护封建道德。康有为曾为副会长。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万国道德会成为日本侵略者奴役东北人民、进行精神统治、奴化教育的工具。那时,吸食鸦片的人很多,出于殖民统治需要,更名为“满洲帝国道德会”的道德会,劝诫不要吸大烟,以掩人耳目。位置在当时的“新京”东三马路125号,就是后来的东三马路49号。该楼在2000年前后随着旧城改造被拆除。
征集:您身边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抢救?欢迎拨打本报热线0431-96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