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象棋棋具收藏杂谈

 率我真 2014-05-13

“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四艺,有悠久的传统。谁想在当时稍有层次的文人都应该谙熟,比如今人的会玩电脑、开汽车、打麻将那样普及。四艺中琴、书、画流传下大量精美 无比的传世作品,但“棋”古人留给我们的却不多。

“棋”包括棋谱和棋具,而后者更 是鲜得一见。为什么呢?窃以为是淹没于藏家,没有深入挖掘之故。笔者三年前开始收集中国象棋棋具,但收获有限,本文仅是抛砖引玉,以求教于象棋收藏的大方之家。

古文献中关于棋具的记载几乎是空白,有的只是个别诗句中提及或非,常简短的记载,迄今为止关于棋具(包括棋子、棋盘、棋盒)制造方法的记载尚未发现,但是通过现有的简短、零星 的文献,我们可以知道当时棋具的材质和样式的大致情形,如洪辽《夷坚志·夷坚支景卷第·琴棋桌条记载》。韩道初(1165年),内待陈源坐罪,谪郴,诏籍其粗资出鬻。将作丞吕义卿得二物:其一琴台,虢州月石所斫,色紫而理细,茂林修竹,江村小景,工巧不可名状,四脚各以缓丝绦系降真香镕子一枚,其一象棋桌,高一尺五 时,阔二尺五寸,空中以贮棋合,四围有阑,沉香为局面,牙栅界之,其外有乌木花梨白檀,数匝缘饰,以降真香刻水浪加金填。而浪头项以银,芬芗袭人。 该条详细描写的棋桌的材质和样式令人神往。北宋末宋徽宗赵佶 (1101-11 26)深通百艺,尤嗜琴棋,有御制《宣和宫词》为证:

白檀象戏小盘平,

牙子金书字更明。

夜静绮窗绛月葛,

玉容相对暖移声。

可见宋徽宗用 的棋盘是白檀香木制成,棋子则是象 牙制成。上面二条记载了宋代棋具主要是棋盘的情形,可惜这种棋盘的 出土传世尚未发现(或秘藏于私家尚未公开)。

实际上常见于出土实物或传世作品主要是棋子,它是象棋棋具的核心。对于棋子而言,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材质和书法刻工。以材质分类说:

1、铜制棋具

据报道1984年,江西安义县长埠乡村农民龚声汉,在建新房挖屋基地时,在一米深处发现钢质古象棋一副,置于木盒之内。象棋子中放有“崇宁通宝”铜钱一枚,并附有一张字纸,惜出土时纸已毁。象棋共32只,铸有阳文,系楷字,计有将二只、士四只车四只、马四只,炮之别,士、仕之分, 也无兵,据“崇宁通宝”的铜钱判断,其窖藏时间可能系宋徽宗崇宁 (11 02-1106)年间。

据考古学家鉴定,开封出土的一批黄铜质象棋子,亦系崇宁年间遗物,棋子圆形,最大者直 径为 31cm不等。棋子正反两面均为汉字,一边为图案,有的正反两面均为汉字,显然属于不同 套的象棋残存。棋子兵种有将、士、象、车、马、炮、卒等七种。(据《中国象棋史》)专家论证,宋徽宗时期象 棋已经定型。造型特征为扁圆形双面 棋子,两边均为汉字,或一面为汉字,一面为图形,这些出土文物均是国家藏有,但是铜材不易破损,推测流落在私人藏家手中的还有相当一部分,笔 者偶逢机遇收藏一枚。(见照片①)直径56mm、厚2mm,双面楷书,为“将”字,中间打有一孔。系作为挂件使用,意却挂将封侯之意,看来它的主人也许并不善棋,仅是用作吉祥物罢了。类似的情形还有“马”字,取马到成功之意(详见后文)。

在宋代象棋初定型时,棋子上书并无将、帅、仕、士、象、相之别、而是用颜色加以区分的,这也是判断铜质子是否为宋代初期之物的依据之一。宋代的铜质棋子过于薄,不易于捉棋行子,而且制造麻烦,逐渐退出了棋具的历史舞台。

2、 象牙棋具

象牙做棋子大约始于宋代,诗句“牙子金书字更明”可以为证,参考日本正仓院北所藏太平胜宝五年(753)金字牙牌实物,当是用密陀僧僧合粉涂写成字也可佐证。有的专家认为“金书”是指宋徽宗的瘦金书(《象棋史话》),但从“字更明”三字看来仍指金色而非它。

象牙价昂,非一般市民所用之物,但是历史上豪门富户又兼好棋者并不少,所以宋以后传世之物较多,一是易于保存,二是本身有保存的价值,拥有者也刻意保存所致,现在各古玩市场仍可看见,不过新品或新品作旧之物多,真正老东西较少。本人所藏一枚(见照片②),直径46mm、厚15mm,中间有一圆孔,作为挂件取马 到成功之意,整套32枚的宁明之物已不易得,但“将”与“马”仍可看到, 正是挂件这一功能使它们得以传世的。

纯象牙之物装饰性不强,故有人将其嵌入紫檀、黄花梨、红木之中,本人藏有一幅紫檀嵌入象牙(见照片 ③),乃是民国之物,全幅完整,古朴 典雅,甚为喜爱。

在市场上选购时,通过象牙材料新旧可以初步确定象棋的具体年代,因为若以旧材改制象棋来谋求暴利,造假者不屑一顾。

3、玉质棋具

周紫尧《阮郎归》有“闲临小玉盘”之句。根田艺衡《留青日托杨坟》记载,明正德年间沈某掘南宋名将杨存中在德清之墓,发现玉象棋一副并诸玩器,说明至少在宋代已有玉制的象棋盘和象棋子,后作为棋具的制作材料历代不绝,因玉质的价格相差较大,优质玉棋子与劣质玉棋子价格可以相差几十倍、上百倍,如现市面上常见的玉质棋子刻工造型粗俗,玉质低下实有损玉质棋子的形象,本人收藏有明晚期玉子一副(见照片④)。全幅仅一子有破损,黑白双方 分别用黑玉与碧玉区分,比 较少见,另外尚有玛瑙、石 料等均非正宗,还有陶瓷棋 子,据说在清代也颇为兴盛 (见照片⑤)。但棋子在棋手 情绪激动之时无法承受重力拍击,故未能广泛流传。

4、木质棋具

1973年8月间,我国考古人员从福建泉州的后渚港,发现了一批沉在航道边缘的宋代文物,其中有木制圆 形象棋子20枚,阴刻加圆框书填红马棋 1枚,墨书或双钩朱书有将、仕、士、车、象、炮、兵等10枚,字迹模糊不清者9枚,属红方的有将、士、仕各1枚,属黑方的有士、象、炮各1枚,车、兵各2枚,书写的象棋子,车已残损。据《中国象棋史》,这是已发现最早的木质象棋子,象棋史研究家正是 通过这些棋子及旁证才做出现行象棋定型于宋代的结论。木质用于棋具是象棋走向民间的重要举措,为象棋的发展与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木 材易得、刻字方便,成了象棋棋具的主流,中国一向有家具制作和雕刻的传统,优质硬木如紫檀、黄花梨、红木等;易于雕刻的优质木材则有黄杨等,所以这些材料立刻被用于高档棋具。明代是我国家具艺术的顶峰,木器工匠们对木质软硬和纹理的表现等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作为家具的小品余韵,明代硬木象棋是我国象棋棋具的高峰,藏家们青睐有加,我个人尤为偏爱,以为它们艺术性、收藏价值要超过象牙、玉质等,本人藏有一副紫檀、黄擅阴阳子象棋系明初之物观照片⑤)。正面楷书,背面大篆,刀法工稳,造型古朴流畅,一般市民多不识大篆,推测乃文人雅士之物。

笔者有时想,历代不少文人雅士包括大名人均雅好象戏,他们用的是什么样的棋具呢?思之令人神往,哪位大方家的藏品若能公之于众,当是一段棋坛藏界佳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