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德育的生命关怀

 梅影馆 2014-05-14
摘 要: 生命关怀是德育的核心价值,是德育以人为本的根基。德育的生命关怀的策略主要包括德育价值生命化、德育内容具体化和德育方式的个性化。
中国论文网 http://www./9/view-3594661.htm
  关键词:德育的生命关怀;本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117-02
  一、德育的生命关怀的本质
  1.生命关怀释义
  生命关怀是德育的核心价值,是德育以人为本的根基。教育视阈中的生命关怀是对受教育者的生命成长的关注、尊重、爱护和指引,是指生命关怀是“充分关注生命,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人的生成和完善,并由此及于与之密切相连的对一切生命的热爱”[1]。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实施生命关怀的活动,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生命关怀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真正的生命关怀教育,将通过对个体自然生命的关照、对个体精神生命的提升和对个体社会生命的引领,来指引人的成长和完善。它包括充分关注个体生命的自然状态,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意义,关注个体的生命体验和内在精神发展等。诚然,教育的生命关怀属性在当前往往会被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所遮蔽、瓦解,甚至成为教育理论的一种奢望或空谈,但教育的生命关怀特性并不就此消失,它必将凭借特定的教育形式和课程形式加以表达。
  2.德育的生命关怀的特质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幸福》中说:“教育的过程首 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2]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教育的生命关怀特质。仔细审视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它应是集中表达教育生命关怀特质的教育形式,思想政治课应是执行生命关怀教育职责的课程形态。思想政治课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对学生生命价值与人生态度的引导与提升,是对学生心灵世界、精神生命的指引和关怀。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就是贴近学生的生存环境,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和生命意义,是实施生命价值和生命情感的关怀。新的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取向。思想道德教育理应是表达教育生命关怀特性的特定形式和教育载体;拓展和强化生命关怀特性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课题。
  德育的生命关怀更确切的解释是:关怀生命的道德教育,是以教育活动给受教育者以生命关怀。生命关怀既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理念,又是其教育形式和方法。它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和宗旨,对人的生命状态、生活样态进行干预和引导;面向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重视学生个体的人生体验,在贴近学生生活的层面上作用于学生的人格成长,教育学生理解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培育健康的生命情感,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建立生命神圣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协调生命与生活的关系,正确处理现实人生问题。德育生命关怀也是生命教育在高等教育形态中的应然表达。
  二、德育的生命关怀的策略
  1.德育价值生命化
  人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双重存在,德育关怀人的完整的生命存在,既要保持对个体自然生命的持续关切,又要关注人的精神生命的发展和价值完善。这就必须把学生置于现代社会的背景中去,关怀他们人性的发展和精神的成长。现代社会技术化和体制化对生活的深度控制,使人生活的实体空间增长,而精神空间在萎缩,内在的心灵世界有失平衡。在社会转型的浪潮中,传统价值的消解与多元价值的冲击,带来了个人选择的迷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离,说教式的高而大的价值观无法深入人心。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经历着物质的诱惑、心灵的挤压和价值的虚无,他们缺失的恰恰是精神层面的深层观照。生存的压力感越来越明显,许多人心灵世界的平衡也越来越难以获得,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的深度体制化控制,让人感觉生活越来越依赖于外界,生活没有核心的基础,每个人生活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基础越来越需要自己去树立和创造。德育生命关怀的力量是关注人的完整性存在,是引导个体在技术化、商业化的时代中找到自我,找到生命的价值依恋,建构心灵世界的安顿之所……在生命意义的世界中,给人一种本源性的关照。这也正是德育以人为本的真正涵义。为此,德育应是人性化的教育,主旨是关注生活、关怀生命、指引人生,从而关照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导引生命成长和发展,帮助个体的生命质量和生活品质得以提升。
  2.德育内容具体化
  以往德育取向的抽象化决定了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并不直接关注学生,而是围绕教材等教育中介转圈。教材中是经过社会选择的、预成的、具有权威性的所谓“法定知识”,教师被动服从教材,按主流意识形态的思路解释教材,实际上已沦为讲解教材理论知识的工具;学生被动地适应教师,被动接受既成的知识内容,其主观需要、思想和情感完全不被考虑,实体的学生被当作没有行动能力的客体,这种教学是一种“就范式教育”,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4]。教学内容偏于政治化取向,忽视生命主体的个性化需求,与现实偏离较多,讲空洞的理想较多,讲合理的利益较少,对负面现象分析不足,所以难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偏离现实生活实际更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缺少情感关怀和心灵观照,所以难以获得实效。
  生活是生命的显现,离开生活何谈生命关怀?关注生活就是关爱生命,德育应是生活化的教育。德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来自关怀生命、关注生活。如果德育只注重知识的获得,不关注个体生活经历、感受和体验,那它是苍白无力的。如果德育只关心学生的外部状态,而不去理解和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很少努力去给学生一些选择的权力、表现的机会、宣泄的理由和创造的动力,这样的德育是枯燥乏味、没有任何吸引力和说服力的。德育要面对学生真实的生活,面对真实的生活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关心生活中的现实需要。“最好的德育、最有效的德育就是关怀学生当下需要的教育”[5] 。个体的生活经历、感受和体验,是其借以理解生活、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的自我经验和生命感受,也是影响其行为倾向、价值选择、心理健康和情感平衡的真实存在。生活中的尴尬、压力,来自学业、就业的恐慌等等生活事件,德育要与生命个体共同面对,教师要作为倾听者和沟通者,走入他们的生活世界和交往世界,去理解,去建议,去疏导,去帮助……通过建立对话机制,通过引导交往,给他们以爱和心灵的关怀,指引他们积极地理解社会、人生,积极投身生活实践中去思考和体验该怎样获得自身社会生命的充实和完整。“当人的精神生命中建构起了稳定的意义世界,他就会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和对生活意义的探寻和反思,有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有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他就成长为精神自立的 人”[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