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一次来到了丽江,来到了玉水寨。正好春意正浓,阳光方好,大地的生机不断在呈现。
早年,我便知道丽江有个东巴圣地。那是99年,昆明世博会,我在昆明逛了后,听说丽江还有一个分会场,是关于东巴文化方面,会场设于东巴圣地玉水寨。我喜欢文化,那年正好了解了一些纳西文化,特别是东巴文化,便前往丽江,前往玉水寨。
时光流逝,一晃便是15年,但文化依旧。这次到东巴圣地玉水寨,一些景物似乎变了,变得更加自然,更能体现文化的张力与深厚。当年来,玉水寨神泉口的自然神像,是一个用木头雕琢的,还置于泉口处,三五个东巴在做东巴法事活动。我也曾记得,东巴在介绍水源时说,纳西族对水源是十分尊重和保护的,不容任何人污染,同时,也十分珍视自然环境,提倡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因为,万物皆有灵性。在纳西文化中,特别是东巴文化,自然神的作用便显得尤为突出。大自然神的庄严与温和,向世人昭示纳西族东巴教具有时代意义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感恩自然、偿还欠债”等朴素教义。这也正是东巴文化的另一个魅力。当下,我们提倡的生态文明,便与此吻合。民族文化中,我们要吸取这些淳朴而利于社会发展的理念,我们也不得不佩服,纳西民族在千百年前便一直在主张,且一直坚持在做。眼下,大自然神像升级了,是一樽高大的金像。金像在水中,与背后的千年古树,在阳光中与泉口组合成一道深沉而富有张力的风景。阳光的灿烂,大自然神的温和,与一块写有“丽江源”的烫金石碑,将大自然神广场点缀得丰富而低沉。小天香炉的烟火,一直在缭绕,神秘而清秀,在蓝天之下低吟与诉说。偶尔的飞鸟,与这片一直保持着生机的自然风景,还有清澈水中的三文鱼,有一种洒脱,将自由装满玉水寨。
沿着幽静的小道,步入和合院。那年,东巴们向我讲述“和合”的理念,我想,这个名字,也来源于东巴文化中的“和合”理念。我们努力在提倡和践行的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和合”精神。看完那些纳西族古老的文物之后,一张东巴法会的简介,吸引了我。原来,已经在玉水寨举办了第十四届东巴法会的,一年一届,从无间断。东巴文化的传承人,每年都在玉水寨举行文化交流,东巴法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我了解过的民族文化传承、交流工作中,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最为固定且有民营企业资本无私投入进行的,东巴法会还真是惟一的一个。那一张张图片,记录了每一届东巴法会的精彩。那些东巴们的虔诚、朴实,对文化的执著,对民族的责任,都会从憨厚的脸宠,以及充满自信和希望的双眸里流露出来。各自的绝活,以及文化的共性,都会在这一年一度的东巴法会中展示、交流,没有丝毫保留地相互指导,促进相互学习。这是一个民族对文化的自信。在这种强大的自信之下,我想,只有精神上的信仰是不可成就一个民族的传承与发展,还需要具体的组织与引导,还需要经济作为支撑。看着那些图文介绍,才得知,东巴文化繁荣的背后,还有一个纳西东巴文化传承协会、一个东巴文化学校,还有一个玉水寨在作资金及场所的支持。这是丽江纳西族本土企业人士自行承担民族责任的结果。东巴学位!我眼前一亮,政府及协会领导在颁发学位证书。通过简单的介绍,才感觉到在丽江,对东巴文化传承与展示,还有严格的考核要求,政府、民间组织、企业,都在寻找文化传承的新模式。都在思考,这是一个社会共性的问题。中华文化能让世人所钦佩,正是整个华夏的思考与探索。一个介绍为天香炉的石垒高高耸立,青烟偶尔会飘向蓝天。一年一度的热闹,余音,总会萦绕。飘渺的故事,一直还在深沉地诉说。
大殿,庄严。数以千计的石槛,仿佛在延续民族的历史。一阶一阶,向着蓝天走去,转身,雪山,在大自然神的身后露出微笑,丽江坝也会尽收眼底。一抬眼,“东巴庙”的字样,在纳西族特色的古建筑中,将青山浮于脑后,流云在拉动,仙境的梦幻。似乎,神话的传说就在眼前。走进东巴届,必然穿越了纳西文化中经常提到的虎与牦牛,时光的隧道,也会演绎纳西文化当中的民间故事,古老东巴经书中的象形文字,也用优美的舞姿,跳述着那些经典与朴实。一个民族的故事或者说传奇,会定格在东巴们颂读的经书中,舞蹈中,还有其他艺术表达的载体中。了解一个民族,这是最好的形式。脑海里,沉淀着发芽的文化元素,一个地域的特色,一个民族的迁徙长卷,也会拉开,慢慢地拉开。不得不为纳西文化的丰富与深厚,而陶醉,而感叹。也在这里,藏、纳、白族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厚度,让过客们所了解,那鲜为人知的一面。
清脆,是钟声,来自东巴庙的下边。让人的思绪也回归了现实。听说,那钟,也来自纳西文化中的某个元素,在新年里,也随时间的开始而敲响。尽管醒了来,但那些纳西文化的元素,东巴文化的描白,玉水寨的文化情愫,还在脑里,让我们永无止境地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