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哀牢山寻茶记

 聂耳小书屋 2014-05-14

哀牢山寻茶记

作者: 来源:玉溪日报 字数:2338
□  何建安
    一日听朋友说,“我们者竜的古树茶一点也不亚于班樟茶。者竜的古树茶出名更早,上百年的古茶树都有400多棵。”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于是萌发去者竜寻找百年古树茶的念头。
    茶山的诱惑带着我们向哀牢深山进发。者竜,这个古驿道上的茶乡镶嵌在哀牢山绿水青山的环抱中,满山的核桃林和茶树林已千万枝条绿意萌动,在轻风中摇曳,大小寨子散坐在大山深处,寨子四周重山叠翠、绿浪如潮、茶树如林、茶叶飘香,绿色的者竜写满了缠绵的诗意。
    我们到达的是一个名叫峨毛的小村子,都是一些种茶人家,祖祖辈辈靠种茶生活,传说中的400多棵百年古茶树就分散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台地茶则围山成丘,在群山中形成起伏茶海。这里在哀牢山主峰脚下,海拔适当,阳光充足,山体透风,经年云雾缭绕成就了古茶树的品质,加之北走楚雄、大理,南下普洱、版纳,滇西、滇南茶马古道都从这里通过,优良的栽培技术和历史造就了峨毛村的百年古茶树。
    茶厂的经理刘恭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是安徽农大茶艺专业毕业生,前两年大学毕业来茶山自主创业,投资百万元兴建了茶厂。在他的介绍下,我们得知:“古树茶和台地茶有本质的区别,古树茶汤味丰富而神奇。在茶山里也许过一道山涧,所产茶叶的滋味就不一样了,也许几个相连的山头出的茶滋味却难以区分。古茶树发达的根系,决定了古树茶纯料特殊的山韵。当地最为原始、茶友所熟知的800年树龄的古茶树和300年树龄的古茶树,既使是刚刚出品才一个月的新生茶,虽然水气未退,但做成的茶汤都一样醇厚、甘爽,滑过喉咙顿感润泽。而清明前的古树茶叶,给口腔带来的绝非是人们印象中的苦涩艰凝,而是持久的回甘和润滑。”刘恭睿随手摘下一叶一芽的茶尖递给我尝鲜,我随手放进嘴里稍稍咀嚼,一股涩味立刻升起,而后是一股沁人心脾的茶润溢满胸腹,回甘就像心窝里掘的甘泉,自心底升起,在咽部萦绕、扩散。
    得力于天时地利,者竜的古茶树保护良好,一排排一棵棵长在山上的台地中、山寨旁的茶园里,历经风雨的历练,根系虬颈发达,干大枝粗、叶墨芽翠。如果说满山的台地茶株是少年郎,那么这些古茶树则像饱经风霜的老人,占山为王,风雨不动,看遍了世间的冷暖和繁华,体味了茶山的兴盛与衰败,送走一批主人,迎来一批新主,送走一批马帮,迎来一批客商。人走茶不凉,树干越长越大,枝叶越长越葱茏,茶叶也越来越值钱。慕名前来参观考察者、品尝者、猎奇者无数。
    既到茶山,我们拜茶农为师在茶地里学采茶,才知道劳作的艰辛。没有技术的我们,笨手笨脚,一个小时还采不到半斤鲜叶,手伸出去在茶尖上弄半天,还辨别不准是一叶一芽还是二叶一芽。茶农姚荣俊向我介绍:“一叶一芽为一级,二叶一芽为二级……”谁规定的这个等级,害得我们下不了手!
    近年来,由于持续春旱,者竜的古树茶春芽发的并不是很好,树干上可采的芽尖、嫩叶少之又少,加之我们没技术、经验,五个人在树干上爬上爬下,弄了10多分钟,各自手里才采得长短不齐的一小把,归了茶主。
    茶厂建在一个小山垴上,风穿过山脊从山下烈烈地吹上来,在茶厂的院子里呼呼作响。风是欺生的,偏不让我们好受,要我们受点寒气的煎熬。四周是台地茶山,树像灌木,满山尽野,空旷无垠。夕阳西下,在群山上看夕阳,余辉越来越暗,我们意犹未尽,我们想留下它,它却要和我们残酷告别。
    在山上走了一遭,感觉又累又饿,山茅野菜端上来,都不太客气了,一会儿就填饱了肚子。接下来就收拾桌椅品茶。首先送上来的是主人自制的红茶,刘恭睿说他觉得比滇红还要好喝。茶在茶具中越泡越绵长,虽然汤色来得慢,味也是慢慢的才漾开来,没有红茶的涩味和酽味,色越泡越亮,味越品越香。接下来我们又品主人制的晒青茶,准确地说是一级晒青绿茶。汤色透亮、回甘持久、明目清肺、养颜润滑是此茶的特点。泡绿茶水温不宜太高,以80多度为宜。主人烧水、洗茶、泡茶,一一上茶,大家把汤送到嘴中,慢慢品、慢慢咽、慢慢尝,都是道上的人,并不装腔作势,只想把生活积累的点点滴滴,在茶中品饮和珍藏。峨毛晒青茶还是耐泡的,5个人围于一桌,反复进了七八次汤,茶水依然色不走,汤不浊,变化不大,回甘在心底百转千回。
    古树茶的特点是回甘快、回味甜,今年卖到几百元至千元一斤,着实诱人。为什么树大了味就这么甜,回甘这么好?姚荣俊说茶树不断采摘,时间久了,茶树上生长的茶叶起了质的变化。当然,日光、水气、云雾等自然原因,古树茶在台地里历经百年甚至千年生长、驯化,起了良性变化。古树茶冲泡后端上来,大家争先品尝,果然味不一样,韵味绵绵,情意深深,心底像甘露回肠,特别是它的回甘,就像哀牢云雾从心底升起,萦绕或停留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中国是茶文化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至明、清茶文化得到普及,张大复提出:“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大家,品茶不必斤斤计较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是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当天,我们一群人在哀牢山茶山上品茶,心临其境,飘飘逸逸,围桌论茶,讲经品茗,其乐融融。似在论茶,又似在论人生,又似在养心,真乃“茶禅一味”尔。
    在我们论茶的时候,已是夜深,却有附近的村民披星戴月来厂里交售鲜茶叶,20元左右一斤的收购价让茶农们都很满意。茶叶带着白天的日光和茶农的体温在袋里发酵,随着茶农们把茶叶从编织袋里倒出,小小的厂院里顿时氤氲起香茗的气息,使人不禁浮想联翩。
    夜深时,我们品足了好茶,睡意如潮,就想尽快离开茶山,去山下暖暖地睡上一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