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杂想二

 清茶清清 2014-05-14

五、本草性味

以人体为参照物,各种食物进入人体后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古圣先贤将其记录下来,称为《本草》。《本草》讲药性分禀天地二气,有寒热温凉平五性,又有臊焦腥香腐五臭,前者应地,后者应天。人之身体功能正常,在于其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多食寒凉则伤其阳,多食温热则伤其阴,故寒凉温热之物不可久服,久服则体内平衡失常,不能循环相生,又不能隔位相制,终至分崩离析。

臊焦腥香腐分入肝心肺脾肾,人食每喜其香,以人为五虫中之裸虫,其性属土,香与脾土相应,能滋养人体。其它四臭食多同样会引起人体失衡。

六、五谷养脾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奉行“五谷为养”的养生原则。五谷一直是华夏儿女的主食,五谷为养为上古圣人所制,符合黄种人的特性,五谷性平,臭香,久食不会增加人体负担,反而可以所含精气滋养人体,使人宁静而有智慧。

五谷为种子,凝聚谷物一生之精气,所以生生不息,其所含的精气,也就是这种生命力,对于人体养生,最为重要。此为其它食物,如蔬菜、水果、肉食之所不及,以后者所含精气不足,徒有其质,而无其能。

春秋之时,以曹刿为代表的上层知识分子已清楚“食谷者慧,食肉者鄙”,食肉者由于体内垃圾太多,堵塞经脉,以及含有大量的动物所残留的贪嗔痴等气,蒙蔽人之神明,增加人的负面情绪,难以深入思考,即古人所讲“未能远谋”。

七、小米为中正之气

五谷之中,小麦入于肝,高梁入于心,小米入于脾,大米入于肺,大豆入于肾。考大江南北,北方之人喜食麦,禀其升发之气,故其体型高大,粗犷而不细腻;南方之人喜食大米,禀其润肺肃降之气而细腻,体型瘦弱。梁入于心,豆入于肾,亦偏于一隅而不得其全。唯小米入脾,主于中州,输其精气以达左右上下,不偏不倚,四方皆受其蕴。

故在五谷之中,小米守于中道,最合国人就食。虚弱之人,以小米养之,则渐渐康复;妇女生产后,亦以小米汤来恢复元气;最奇妙之处,以前产妇奶水不足,婴儿又不能吃其它辅食之时,可以小米熬浓汤以养,渐长之后,体格强壮而少病。老人都知道,营养最好小米汤。

八、小米油为小米之精华

小米加水熬成小米汤,在熬制过程中,小米溶胀受热后所含精华逐步溶解到水中,与水结合,形成类似于胶体的小米汤,继续熬制,小米汤重新分化,轻清之气上浮,重浊之气下沉。

其所含的精华,也就是天之阳气,浮于上层,其质浓,其色淡黄,其气小米芬芳,这就是老人所说的小米油。其重浊之气,也就是小米渣杂,于人体无用,即使服用,也会排出体外。

而小米油是小米中的精华,最易被人体吸收,可以直接补充人体精气。由于小米性平,不偏不倚,可以久用而无任何弊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