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油画-名人佳作 吴作人之《经典集粹篇》

 愚雅轩 2014-05-15

 

   

 

油画-名人佳作

吴作人之《经典集粹篇》

 
 吴作人

    吴作人1908年11月3日生于江省苏州市,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少年时代。1926年入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系,1927年至1930年初先后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及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从师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并参加南国革新运动。早年攻素描、油画,功力深厚;间作国画富于生活情趣,不落传统窠臼。

    1930年吴作人赴欧洲学习,先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考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王家美术学院白思天院长画室学习。入学第二年即在全院暑期油画大会考中获金奖和桂冠生荣誉。他勤奋学习,掌握了熟练的专业技能,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油画作品,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白思天院长称赞他“既不是弗拉曼画派,又不是中国传统,用乃是充满个性的作者”。

    1935年,吴作人回国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抗战期间随校西迁重庆。1938年率“战地写生团”赴前方作画。1943年至1944年,赴陕甘青地区写生,临摹敦煌壁画。1944年至1945年初赴康藏高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写各色风貌,作大量写生画,举行多次展览。1946年任国立北平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并当选北平美术作家协会理事长。1947年,先后在英国、法国、瑞士举办画展。

    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教务长,1955年任副院长,1958年出任院长,1979年任名誉院长。曾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1979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1985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曾连续当选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84年法国政府文化部授予他“艺术与文学最高勋章”,1985年荣获比利时王国王冠级荣誉勋章。擅长油画、中国画。

    吴作人在晚年后专攻国画,境界开阔,寓意深远,以凝练而准确的形象融会着中西艺术的深厚造诣。他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在素描、油画、艺术教育方面都造诣甚深,他在中国画创造方面更是别创一格,自成一家。

    1997年4月9日,吴作人逝世。

 

艺术贡献

    吴作人在60余年艺术生涯中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的沃土中。他禀赋深厚,学贯中西,刻意探求,大胆创新。他以“法由我变,艺为人生”的艺术观,循着“师造化,夺天工”的创作道路,继承和发展传统,为“中国水墨画”的开拓了新的风貌,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我国当代美术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杰出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吴作人同时是一位造诣极高的书法家。他的作品无数次地参加国内外各种展览,其作品为海内外收藏家、博物馆所搜求。多次应邀赴世界各地讲学、举办个展或联展、参观访问、文化交流等活动。1984年法国政府文化部授予他“艺术与文学最高勋章”,1986年比利时国王授予他“王冠级荣誉勋章”。

吴作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务长、副院长、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当选为一至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六届人大常务委员、第七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常委、文化委员会主任等职。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主要作品

    其油画《齐白石像》《三门峡》,中国画《牧驼图》等均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发表有《印度绘画》《谈风景画》《对油画的几点刍见》等文。出版有《吴作人画集》《吴作人画辑》《吴作人速写集》《吴作人文选》等。曾于198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个人作品展览。多次出国访问,举办画展,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出版画册:《吴作人速写集》《吴作人水墨画集》《吴作人画选》《吴作人、萧淑芳画选》《吴作人艺术》《中国当代美术家系列画传-吴作人》《巨匠与中国名画-吴作人》《吴作人速写集》《吴作人画集-书法诗词卷、中国画卷、油画卷、素描速写水彩卷》《中国近现代名字画集-吴作人画集》等。

 
候一民夫人邓澍1998年 作《吴作人肖像》
吴作人 齐白石像 90×40.5 布面油画 1954 中国美术馆藏 

        油画《齐白石像》是吴作人的代表作之一,堪称现代中国油画中富有民族气派的典范性作品,同时也标志着吴作人的油画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馆长、美术鉴赏家札莫希金再看了《齐白石像》后说,这件作品完全可以和列宾的《托尔斯泰像》相媲美。

         这幅作品的构思过程很长,1954年,吴作人在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准备工作后,把93岁高龄的齐白石请到自己寓所里勾画素描稿,画着画着,老人瞌睡了,熟睡中的的白石老人嘴唇努着,右手三指一直聚拢而不松开。这个极为重要的细节,立即为吴作人敏锐地把握住。写生仅进行了两次,一次画脸部,一次话两只手。在最后创作油画时,是有画家夫人萧淑芳穿着白石老人的大袍子,衣服里放了两个大枕头摆出来的,红色沙发是参照一片织锦设想着画的。

       《齐白石像》的成就,最重要的在于作者对老画家有着透彻的了解。要使肖像画不致貌合神离,其必由之路是作者与对象之间在精神上的沟通 。人物形象的每个部分,大至身躯,细至须发,其造型设色,无不与气度神采有关。《齐白石像》敦厚庄重,泰然自若,这一安详的仪态已奠定了人物的造型基础。设色的基调,是虾青大袍与白发童颜之相映,显出老人阅历之深,而又具有赤子之心。若论细节,可以举这幅肖像所以经看的眼神、嘴神、手神为例。“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待细述。嘴神、手神在《齐白石像》上,实有独到之处。从老画家久经锻炼的双手,可以见到劳动生活的烙印,而那职业性的习惯动作——右手握笔的姿态和隐现在银髭下作吮笔状的嘴神,实不下于凝神而思的传神阿堵。这种小动作的神态,在被画者是出之无意,在作画者则出之有意无意之间,而在读者则深为惬意。从形象的整体来看,这只能是若隐若现的细节,过事渲染,不免矫揉造作,处理得当。则能恬然生色。服从大局的细节描绘,足以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使读者得到欣赏的无穷意趣。

        在油画民族化方面,表现在技术、技巧上,《齐白石像》也有许多值得探讨的东西。在构图的规律中,绘画布局的根本法则是黑白的总体设计,这是中西共通的原则,而中国的水墨画最讲究大块黑白的布局处理,因为在水墨画上,色彩一般不占重要位置。基本上以素描为手段的版画、插图则讲究黑、白、灰,现在的优化也很注意这个三大调的装饰效果。吴作人的水墨画信守“知白守黑”的原理,油画上运用得很得体。齐白石头上的那顶乌绒软帽,他覆在老人脑门上,产生恬适之感;它和多少有点夸张的宽袍大袖配合起来,是纯属中过型的。同时,大块的黑色、青色,给画面上压上一定分量,用来衬托明晰的脸色,这是“知白守黑”在油画上的妙用;和背景的灰色调恰好形成稳重而又空灵的素描总体结构。这幅画采用平光,不强调明暗对比,减弱阴影,但未尝违背写实的明暗法,这也是从“知白守黑”的基本原则出发的变化运用。

        在笔法技巧方面,最明显的是用破笔画银髯,疏落有致,是油画,又有毛笔的神韵,那眉毛又是在铺好底色的基础上用秃笔“拔”出来的。这种笔法,只有在深入体味造化之后,在精通油画性能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解放南京号外 1949年 

《解放南京号外》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南京宣告解放。《人民日报》印发号外,全国人民欢欣鼓舞,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吴作人在北京亲身经历、目睹并记录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并即景速写又一气呵成地完成了新中国里程碑的开山之作《解放南京号外》。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徐悲鸿先生约吴作人先生一起由重庆到北京,主持成立国立北平艺专(即后来的中央美术学院),吴作人先生任教务长和西画教授,主持全校教学。我从1947年考入北平艺专学习到1951年毕业留校任教,吴作人先生一直是我们的老师。学校的校址原在东单附近的东总布胡同,后迁址校尉胡同,也离东单不远。1948年吴作人先生和萧淑芳先生结婚后,住在东单附近的水磨胡同,由水磨胡同向北直穿洋溢胡同,对面就是东长安街的东单广场,离吴先生家很近。那时,东单广场还是一片待建的公共广场,油画《解放南京号外》将主要人物、故事情节集中于此,真实地再现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原貌。

  作者把北京各阶层人民争看和聆听解放南京号外作为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展开,形象地展现了新中国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人的国家性质,工人、农民、市民、学生、知识分子、妇女、老人和儿童都专注而兴奋地聆听着、议论着。据萧淑芳先生回忆,吴先生画这幅画时把她也画了进去,近景背对观众的妇女就是她,怀抱着邻居的孩子;在萧先生旁边为群众读报的教师形象的知识分子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这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寓意深刻,集中表现了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迎接和期盼新中国诞生的共同心愿。远景中穿干部服的干部正向群众宣读号外,一报童边跑边喊着,另一报童飞奔向骑自行车的青年妇女,群众争相围观。整幅画面如欢乐的海洋,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历史性时刻人民群众欢欣鼓舞的热烈场景。

  作者还以兴奋的心情歌颂了解放后的北京新气象,画面远处是东单广场建设工地上的人们和迎风招展的红旗。东单广场马路对面原是一片地摊、空地,也已(背朝马路)搭起了工棚、店铺,并架起高压线路。东单十字路口熙熙攘攘往来的人群、自行车、三轮车、吉普车与进城运输的畜力车等,构成一派繁荣景象,表现出北京城百废待兴、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吴作人先生在徐悲鸿先生逝世后,长期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和全国美协主席的领导工作,对中国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早年留学欧洲巴黎美术学院和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在尼德兰画派写实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独特风格。1935年回国后即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民族解放运动之中,在社会实践与民族文化实践中,特别是深入青藏高原和对敦煌石窟艺术的考察后,创作出如《藏女负水》《青海市场》等颇具代表性的油画作品,完成了由早期具有深沉凝重的尼德兰画派风格向阳光明媚色彩浓丽的民族与地域风格的转变。从《解放南京号外》《农民画家》到《齐白石像》的创作,实现了时代精神、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高度合一暨写意风格的中国油画民族化的成功探索与表达。《解放南京号外》可以说是吴作人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全面探索实践油画民族化,具有开创性及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中国传统习惯于造型的平面性和色彩的固有色与装饰性,习惯于笔墨与线的运用。不习惯于色彩冷暖色调与色相的光源条件色对比。毫无疑问,吴作人先生在《解放南京号外》这幅油画中,延续和发展了尼德兰画派的写实主义传统。

  但是,他创造性地按照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进行了中国油画民族化的探索实践:

 

  其一,他减弱了光的强烈明暗对比和黑白反差及其所形成强烈的三度空间,他以和谐的平面化的外光明暗反差,生动地表现人物与环境的三度空间,丝毫没有影响西方油画的绘画性;

  其二,他减弱了西方油画色彩外光下的冷暖色调与色相的对比,但仍然保持了西方油画色彩的条件色的绘画传统。在作品中,他以和谐丰富的暖灰色调,表现出极其丰富的色彩关系与明暗关系;

  其三,他将尼德兰画派风格的写实主义传统融于中国笔墨的大写意之中。他坚持写实,但反对照相式的“逼真”。他用大笔画丰富多彩的细部与人物表情,造型以简治繁,洗练概括,用笔洒脱写意,一气呵成。

 吴作人先生在《解放南京号外》中,由立意出发,从造型、色彩到艺术表现手法,全面实践了油画民族化的探索。整幅作品和谐明快的温暖色调,舒展洗练的造型语言,洒脱写意的艺术手法,正是作者迎接新中国成立及喜悦之情的真实写照。毋庸置疑,《解放南京号外》在吴作人先生油画民族化艺术发展历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开创性意义,也是吴作人先生的肖像画作品中即兴写意风格的难得佳作。

 

                                                                                  2007年9月12日

吴作人 藏水负女 61×72.5 布面油画 1946 中国美术馆藏 

 作品名称:藏女负水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61x72.5cm    

 创作年代:1946年作  

   吴作人在经过两年的中国西部之行后,在接触到高原人民生活和敦煌石窟艺术后,其艺术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大西北特有的高原明朗色彩,使他一改由西欧学来的那种深沉、忧郁的色调,呈现出清明、亮丽的风格,同时他结合中国民族的情趣、欣赏习惯和生活环境的特色,甚至吸收中国画的笔墨,而赋予油画一中国民族的气质。

   此幅《藏女负水》描绘藏族人民辛勤拉动的作品正是这一新风格的代表作。著名画家艾中信曾评价此幅作品说:“1946年创作的《藏女负水》相当清明,在他的油画上还没有看到过这样的蓝天白云和明丽的阳光,一弯溪流,滋滋淙淙的,他幻想出一幅沁心的和平景象。这是他接触到高原人民生活和敦煌石窟艺术以后的一个鲜明的风格转变。应当指出,这和他开始致力于水彩画和水墨画也是分不开的。”

   画中那位背水桶的藏族姑娘,用笔简练、概括。画家只是做了大关系的把握,却使人感觉很丰富很完整。背景更加概括、洗练。人物的处理手法与背景的描绘手法是统一的,画面单纯而丰富,色彩明丽而和谐。吴作人这一时期的作品与前一阶段的室内静物画及抗战题材作品不同,是新的审美意象的发掘。这是从某一方面对民族精神更为本质的表现,它促使画家在艺术观念和手法上向着中国传统艺术回归。画面的明丽和强烈的色彩对比,不仅仅是对当地景观特点的表现,而且也处于画家的主观强化。但是,读者却从中能感受到艺术家主观精神与现实生活的相通,感受到艺术家的真情。使之与早期的《纤夫》一画相比,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艺术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多年以后,画家创作牦牛、骆驼等国画题材与这种审美追求是一脉相承的。

吴作人 背篓女 
 《轰炸重庆》画布油画

    油画《重庆大轰炸》作于1943年。1938年,吴作人随中央大学迁校至重庆,1939年底,在敌机的轰炸中,吴作人前妻李娜因产后虚弱多病而撒手人寰。未久,刚刚出生的孩子也夭折。1940年6月,吴作人的住所再次遭到敌机轰炸,许多画作毁于战火。在朋友帮助下,孤身一人的吴作人在磁器口凤凰山的一座碉堡里勉强安身。在苦难、仇恨、悲愤中,吴作人画下了抗战三部曲《空袭下的母亲》《不可毁灭的生命》和《重庆大轰炸》,以及其它作品。

 

    这幅油画正面描绘了山城重庆遭受敌机轰炸的场景,但见长江浊流激荡,上空弥漫着昏黄的烟雾,如苍蝇般的轰炸机在空中密密麻麻,盘旋不定,令人憎恶。作品色彩凝重,笔触粗犷,充满了强烈的情绪和张力,令观者震撼。更为特别的是,油画背面贴着当日《大公报》,六十年后虽已残缺,上面的新闻仍可阅读。

 

    上海美术馆尚辉介绍说,吴作人这幅抗战油画完成创作后,便在烽火中佚失,不知所踪。直到2004年,一位海外书画收藏家在成都一家破败的小画廊中发现此画,上面已经覆盖厚厚灰尘污垢。《重庆大轰炸》从此流落海外。

 

    此次上海、北京两地联合举办国内最大规模的抗战主题美术展,将吴作人名画“借回”国内,首次展出。据悉,吴作人基金会有意将此画重新购回国内,却望价兴叹。

 吴作人 《轰炸重庆》 61X45 油画
不可毁灭的生命 1941 
吴作人 约1942年作 防空洞 布面 油画 
檫灯罩的矿工 
 《缝》 1933 麻布·油彩 69×60cm
给奶奶读书 
 开会-吴作人-1933年110×140cm布面油彩
牧牛 
 吴作人 1957年作 勤俭教学
吴作人 1961年作 战争(又名:搜索)画布油画 
 吴作人 《京郊国营农场工作站》40×53cm 1955年 油画
 吴作人 过雪山
 吴作人 农民画家 114×147 布面油画 1958 中国美术馆藏
吴作人 油画1944年《青海市场》114×150cm 私人藏 
 吴作人 油画 《毛泽东号》 中央美院藏
 纤夫-吴作人-1933年150×100cm布面油彩
仇恨 1964 
 吴作人,女人体,29.5x49.5cm,布面油画,193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