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诗歌常见表达技巧浅析

 烟锁池塘柳314 2014-05-15

表达技巧简述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抒情又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事抒情、托物言志(情)。

描写可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写作技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有:虚实结合对比、照应、衬托、渲染、双关、铺垫、抑扬、联想、想象、象征、渲染(烘托)、铺垫、过渡、伏笔、照应、抑扬

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象征、用典烘托(渲染)等

篇章结构有: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照应、悬念、铺垫、卒章显志等

古代诗歌常考的表达技巧有借景抒情、设喻用典、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即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借景抒情是最常用的表达技巧之一。生活中的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都可以成为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历年高考中,对此考查也颇多。1995年全国高考李清照《如梦令》“D”选项认为作者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错就错在对借景抒情这一特点没把握好。2004年高考上海卷则明确要求考生“就诗歌中画线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与情的关系)写一段8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考生在掌握此类技巧时,关键是要首先理解景物的特点,然后批文入情。如下面这首诗: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的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考生只有抓住景物幽狭的特点,才能从景物的描写中体会词人感人肺腑的真情实感。

二、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又名情景交融,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它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2004年高考浙江、重庆等省对此都有考查,尤其是广东卷杜甫的《江汉》一诗,题目中明确要求考生“就诗中二、三联‘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诗词里面的景与情,一般来说,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寓情于景的关键还是情,如果没有真挚、深刻、饱满、激烈的情,那么它所寓的景,不过是幅没有艺术加工的风景画。因此,考生在掌握这一技巧时,应该认真揣摩诗中所寓的情与景物的关系,如下面这首诗: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中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写景,第一句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第二句写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个荒凉、严寒、凄冷的环境,将边地生活的孤苦展现了出来,为三、四句表现征人思乡巧妙的设定了情境。整首诗情景交融,深刻的表现了主题。

三、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感情,寄托作者心态,它可分为两种。一是借物以抒发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如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对虞世南《蝉》的考查,就是借蝉“垂绥”状和“流响”声,“清露”之高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二是在物中寄寓作者的政治理想或君国之忧、家国之愁和盛衰之感,兴亡之叹。如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借“锋棱瘦骨”、“竹批双耳”、“风入四蹄”的胡马意象来表现“万里可横行”的锐意进取精神,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

托物言志在古典诗歌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考生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就应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以作者情思的寄托物为切入点,体察作品中此时此地的情致,通过再想象,对其作出正确的解读。如下面这道题: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2、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评价。

要完成好这道题,考生就必须首先了解孤桐的特点,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然后才能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情怀。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新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一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传统的柳树题材诗歌,多从柳枝披垂的特征入手,使之成为依依不舍的离情的象征。贺诗屏弃传统写法去咏柳,以奇特的想象,巧妙地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便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诗则以随风摇摆、披拂不定的柳枝比喻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眼前,他们只知道瞒上欺下,猖獗一时。一旦时移世易,他们也有冰山既倒、失势倾颓的一天。就像春去秋来,柳枝会被凌厉的秋风剥个精光一样,他们也会落得个输个精光,受到正义的惩罚。语调冷峻,既含辛辣讽刺,又寓严肃警告,表达了自己对这些宵小之徒的鄙视和憎恶。

四、烘托渲染

烘托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传统的绘画技法,意在用周围的景物来烘托渲染画面上的中心事物以表现画的主题。诗歌中的烘托渲染便是借鉴于中国山水画的这一传统技法以用于深化意境、渲染氛围、突出主题。就其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以周围的景物烘托渲染中心事物,即以次景托主体。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全诗以“春江戏鸭”为中心景物,其它的景物为陪衬,从各个角度众星捧月似的烘托渲染了画面的主体,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春江鸭戏图》。二是以周围的环境气氛烘托渲染诗中主人公的情思。如2000年全国高考赵师秀《约客》一诗,全诗正是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了诗人在雨夜等候客人不至的焦虑心情。

考生在鉴赏诗歌时,如果发现采用了此类表现手法,就要通过对景物或周围环境的理解,从而去把握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或主题。如下面这首诗:

[双调]折桂令

中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发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考生通过对“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的理解,便会明白诗人是要以“玉露”“银汉无波”“桂影婆娑”等清晰之景烘托渲染出月光的清朗之态。

五、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对事物、景物作动态的描写,两相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境。1999年全国高考杜甫的《漫成一首》,诗中“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一动一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突出了夜晚江上和平静谧的情景,便是动静结合的名篇。此类技巧在我国古代的山水诗中尤其被广泛运用,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考生在鉴赏此类表达技巧时,要进入“动中有静,寂处有音”的审美境界,抓住诗人捕捉的某种细微的动态物象或意象分析,理解诗人的心境。如下面这首诗: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诗中前两句是静景,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后两句是动景,写了鱼抢鲜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考生只有理解诗人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才能体会作者要表现兰溪山水美好和生机蓬勃的本意。

六、虚实相生

在诗歌中,“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2002年高考上海卷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正是以虚寓实,向我们展示了三幅图画,成为运用时空变化精练地概括人生道路的名作之一。

虚实相生能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这就要求考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依据诗歌中实景和虚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下面这首诗:

陇西行四首(其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诗中前三句实写战场的惨烈场面,第四句虚写亲人的思念。考生就要抓住这一虚一实形成的鲜明对比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幕幕悲惨的场景,从而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

七、扬抑

扬抑是指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之分。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论。可怜夜半虚床前,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中前两句写文帝求贤意愿之殷切,但三四句一转,“可怜”一词,由褒而贬,露出作者嘲讽孝文帝不寻求治国安民之道的本意。这是欲抑先扬的典型之作。而赵希璐《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中三四句突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又会冲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晶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考生在遇到此类表达技巧的时候,就要仔细分析诗人扬抑的对象,不要歪曲了本意。

八、以小见大

诗是富于联想的,诗歌往往能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经验,达到言近旨远,以小见大。2004年高考湖北卷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其颈联“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但会让人想到“海日”驱尽黑暗,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都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里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以上手法正是所谓抓住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唤起读者心中的大景与大境界。考生在赏析此类表达技巧时,应发挥自己的想象,从生活的积淀和感受出发通观全诗。如下面这道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宋代许顗的《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云……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统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此话意在批评杜牧放弃重大问题,写诗不懂立意的高低优劣,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考生依据小说《三国演义》或史书中的一些记载,可以分析出这首诗虽写“二乔”不曾捉去是小事,但这件小事却同东吴霸业很有关系,霸业的存亡同“二乔”的命运一样,也是系此一战,如果连“二乔”都被曹操掳去,那么整个东吴生灵涂炭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歌以“二乔”立意,并不是杜牧不懂立意的高低优劣,而是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九、以乐景写哀景

王夫之《姜斋诗话》中曾有这样的评述:“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的确,利用良辰美景与忧思愁苦心情之间的矛盾,可使作者想表达的哀情愁思更加强烈,足以收到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如2004年高考辽宁卷苏轼的《蝶恋花》,词的上阕二、三句“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极富情趣,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

以乐景写哀情,言有度而意更深。这就要求考生从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入手,去把握景物所蕴涵的情感。如下面这首诗: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既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诗中呈现在读者前面的是似锦的繁花,欢啼的黄莺,一幅旖旎而令人陶醉的春光图。如果考生不对杜甫的生平有所了解,就难以理解这秀丽景致背后诗人因客居他乡而产生的烦恼、忧愁、惆怅、落寞。

   再如《谢亭送别》唐代谢诨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十、诗情画意

我国古代一些描绘自然景物和抒情的诗歌,往往注重画面的布设,色彩的调配,视听的描绘,来营造“诗情画意”的境界。如2003年高考上海卷米芾的《望海楼》,全诗以写景为主,颈联“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红日、白烟形成色彩对比,日落、烟起形成趋向的对比,红日落处、白烟起处又形成远近的对比,而它们又融合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诗,总是以情为主的。诗情画意,情为前提,没有情,纵然有“画意”,也不会感人。考生做题时,必须通过画面去捕捉诗人的情感,这样才能准确理解诗歌。如下面这首诗;

春游湖

徐府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全诗通过描写诗人春天游湖所见的“双飞燕子”、“夹岸桃花蘸水”、“春雨断桥”、“小舟撑出柳阴”四种具体可视的美景,勾画出了一幅生动优美的春景图。考生只要抓住其中的景物,就会理解作者将人与景完美融合在一起的高超写作技巧和喜悦的心情。

总之,以上所述只是一些常见的和高考中考查率较高的表达技巧。事实上,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它还包括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比喻、用典等修辞方式;照应、铺垫等结构模式;议论、记叙等表达方式。只要我们在复习迎考中认真总结,归纳模式,探讨方法,诗歌表达技巧鉴赏这一难点还是可以解决的。

十一、用典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谒山李商隐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注:麻姑,古代神话中的女仙,传说她在短时间内三见沧海变桑田。

作者为什么“欲就麻姑买沧海”,这句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明确:此句用典,作者联想到麻姑三见沧海变桑田的传说,认定沧海当归麻姑,水流百川最终汇集大海,时间之流亦如此,买下沧海就拥有了所有的时间。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龙城飞将在”一句应如何理解?它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明确:龙城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此句用典.从反面写出唐代将帅的骄情无能。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明确:隐含对唐王朝日益衰微的警戒,讽喻了唐统治者应励精图治。借古讽今。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实战练习:

1、阅读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回答问题问:“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

答: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说明慈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

诗的前四句写母爱,是叙事;后两句写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是抒情,两部分结合得紧密完美。

2、阅读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回答问题

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答:第一句叙事,第二句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赞美春光无处不在和作者的热爱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尾联将沾襟的别泪与丝般的密雨交织起来,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色巧妙地结合起来。分析是否恰当?

答: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点出送别之地,其中首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又暗切“送”字,为下面的画面染上了一层灰暗的底色。

颔联、颈联继续描写江上的景色: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海门深邃,浦树幽远;树上水雾缭绕,显得滋润。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无不笼罩在烟雨薄雾之中,无不染上离情别绪。

诗人在尾联爆发了自己的感情,一改含蓄,直抒胸臆,又用一个“比”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使情与景妙合无缝。

4、下面这首诗采用什么方式抒发感情?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答: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直接抒发“独怆然而涕下”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