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茶道师沈武铭传心法 敬天、爱人、惜物 泡好茶三诀作者﹕吴涔溪、古芳子 ![]() 沈武铭近年来收藏的宜兴紫砂壶,以仿古、中壶为尚,砂中往往带玄色泥,壶形有明末的古拙,亦具清初盛世的恢宏。(摄影╱古芳子) 茶是自然的东西,周边相应的东西都要自然,包括我们的内在,心里带着烦恼,泡的茶汤会好吗?树也是天地精华,在生命结束时,被利用成炭,供养它最后的能量。炭有一种力量叫远红外线,穿越壶、水到茶汤。 采访资深的茶道老师沈武铭时,《新纪元》记者带了一泡明前龙井和沈师分享。沈武铭打开门来,邀我们入内,室内传来优雅舒缓的古琴声韵,沈师共泡了三泡茶,一泡是老乌龙,一泡是记者带去的龙井新茶,最后一泡是陈年普洱。 沈师原为退休情治人员,台湾在近30年的茶艺发展上,其观念影响茶界颇为深远,像早期陆羽茶艺中心的蔡荣章、紫藤庐茶馆的周渝等人,蒙其启迪趣入茶事,他亦是最早提倡普洱茶饮的先驱。 沈师说:“你今天喝了我这泡普洱茶,你麻烦大了。”果然,直到写作此文,心里仍一直叨念着沈师用电锅蒸煮过陈年普洱的深韵和奇香,在此香韵中,将日前沈师泡好茶的心法整理如下。 在台湾茶道界资历深厚的沈武铭认为,泡好茶的关键在于让环境、身、心三者皆安定,不然大家就会喝到忐忑不安的茶。(沈武铭提供)
◎茶席上,这杯茶我递给你,跟你自己拿,完全是两种味道。 ◎坐在茶席上,把自己心中忐忑不安放下,彼此才能相应。 ◎茶道精髓三要: ◎所有艺术都是表演者的performerce(表演),但是茶汤的艺术不是谁的performerce,就像你看风炉是由三块炭成就,这个茶席是由在座的我们共同成就的。 ◎中心思想“成就茶汤”: ◎拿大小壶都用兰花指: ◎茶席朴素: ◎烧水用风炉且添炭火: ◎不管炭火、烧水的陶壶,各方面都很专注去做的时候,这时候的茶汤就像是一只指月的手,仿佛有人在茫茫黑夜中,在你背后轻拍地说:“嗨,你看。”那时云散开一个洞,看到一轮明月。茶汤只是一个指月的手指,那时候它的功能性就到此为止。所以,我们要成就这个茶,不然这个手指伸不出来。 ◎你听马友友的无伴奏巴哈大提琴会很感动,心好像被温暖的小熨斗熨过一样。马友友大提琴是物质,让你听到的是音符,音符背后是旋律,旋律后面是马友友的人格特质穿过这东西。茶汤也是一样,六根六觉最后回到心。但是,味觉是很少被开发的。 ◎我的茶席,有个词叫做不辜负,这么好的茶,经过这么多的因缘来到我们这,我要保证泡好它。 ◎尽管有很多人不具足我的条件(炭火、风炉),但是只要把心摆对位置,用不锈钢、瓦斯炉,泡出来的茶汤还是一样的。 ◎我把茶跟音乐做了四个类比: ◎泡好茶的条件“心手相随”,屋子是我们身体的居住所,身体是心的居住所,在一个环境中,要让环境、身、心三者安定,不然大家就会喝到忐忑的茶。 ◎你再重新用两只手扶着杯子,眼睛闭上,再闻一次,两个杯底香不一样,这就做“恭敬心,生一切法”。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在跟茶对话。 ◎每个人泡出来的茶都是抛物线,从没有味道、有点味道、最高味道,后面一路下滑,每泡茶都是云霄飞车,从期待到失望,心情在这当中回荡,我的做法是,把这拉平,每泡茶的茶汤都一样,曲径通幽,这叫平淡中见温暖。 ◎让茶汤自己说话: ◎我还有一招叫回马枪: ◎出汤的时间点?很多人问同样的问题,我给他们三个字,听消息。(手亲摸着茶壶)而不是用读秒器。听不是用耳朵,是用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