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公池:已淡出视野的城北名井 贵港城东有东井(又称谷公井,相传为汉太守谷永所凿),城南有橘井(又称陆公井,相传为三国吴太守陆绩所凿),城西则有南涧井大湖(通嘉鱼井与郁江相通,宋时即已是贵县之名胜),城北则是井塘(又称谢公池,唐刺史谢鹏所凿,今天的东西汕塘及四方塘包括三合正谷仍残留小塘即是井塘这片大型湿地的残留物)。这些与贵邑原住民密切相关的生命源泉随着时代的变迁,其结局令人唏嘘,本系列之前已有提及:东井早已于明代被贵州总兵沈希仪运石填平而汇集成东湖;西门外的南涧及嘉鱼井则早已填塞成陆地而房屋密布;城北井塘的前世今生则是本文所要讲述的(南边的橘井以后另写)。 以前有提及贵港曾是不折不扣的“水城”,除了郁江干流,城内外尤其是附郭四周有四大湖泊水系:东有东湖、南临南湖、西濒南涧、北接井塘。城北之井塘一名,最迟是始于清代(井塘一词见于清光绪县志)。井塘的前身,跟其他另外三个巨型湖泊一样,都有悠久的历史,也都同样有着相似的前身:都跟历史上到贵港任职的著名官宦直接相关!东湖前身为东井,传为汉初太守谷永所开凿;南湖的前身为橘井,为三国时代吴国郡守陆绩所开凿;井塘的前身即谢公池,则为唐刺史谢鹏所凿;南涧及嘉鱼井的开凿之始既无传说亦无确切的记载,但宋代苏东坡途经贵港时曾专门从城东之东湖,往西穿越游览了南涧并留下石刻,此表明南涧最迟宋时已是贵邑之名胜。 据清光绪县志记载,“谢公池,县北城下。唐守谢雕所凿,今名井塘,沈将军修葺甚佳,上有磋石横桥,旁有小洲石,坦如龟形,风水甚秀,宜创学宫书院,后当凿焉”。“敕书楼,在谢公池石洲上,沈将军建”。 民国龚政修县志时,则记载“谢公池……洲上敕书楼等久废,景物秀美宜莲”。还附录了清代李拨业?的一首《寿山怀古诗》,同时指出该敕书楼“其地近寿山”: 小小岡陵势亦巍 将军当日几徘徊 三江督府归黄壤 百尺书楼没绿苔 芳草即今埋战鼓 牙旗自昔动边垓 英雄底事皆成梦 故址无人花自开 据此可见,谢公池跟贵港历史上二位知名官宦密切相关: 一位是谢雕,清民两县志在贵县历代官绩职官表中对周雕的介绍是“贵州剌历,谢雕,一作鹏,元和间任,井塘为雕所开凿,故名谢公池”。谢雕即1993年版《贵港市志》中的谢鹏,清民二县均以“谢雕”为首选名称,但在后来的市志中,官方则以“谢鹏”为首选名称。无论谢雕还还是谢鹏,都是同指一人,谢鹏这位唐代元和年间(806-820年)任贵港州官在地方志史中记载的大事件有二,一是“因感南江地势低洼,苦于水患,乃迁州城于江北”,二便是于城北今三合汕塘一带凿井。应该说,谢鹏为官一任被地方志所铭记的二个事迹并不是孤立的,将州城由南江迁于北于筑城,是因旧城内涝,民不堪之,此举为治水,而于江北新州城之外的汕塘地区凿井,此举为取水,同样是流芳千年,惠泽乡梓而被后人将井命名为“谢公池”。历史上民众对为官者所最大的褒扬,不是著书立作的歌颂,而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口碑,如谷公井之汉太守谷永,橘井之吴郡守陆绩,以及本文所讲的谢公池之唐剌史谢鹏。值得一提的是,谢鹏这一连串的举措,给今人留下了贵港城垣变迁历史的记录,让人们可以想像1200多年前江北新州城及州城以北一带的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像。如今谢鹏这位贵港唐代父母官任期内的贵州“城市总体规划”余波仍然清晰的折射在贵港今天的城市扩张发展方向-向北再向北:1200年前跨过大江筑城于郁江北岸,而16年前的1996年,市府又从郁江北岸再往北迁最后辟新区于北山脚下。 另一位是沈希仪。贵港人,明代将领,官至都督同知,加镇国将军,荣绿大夫御史,为从一品大官,明清两代贵港各出了一位从一品大官(清代为陈璚)。明代将军沈希仪,是位战功赫赫的武将,对内剿边,对外抗倭,是明廷的得力战将。沈希仪在谢公池畔的小石洲上建了“敕书楼”,所谓“敕”字,即皇帝的诏书、命令。也只有这位明代得力的将军才有资格有能力获得朝廷的准许奉旨建“敕书楼”。谢公池畔石洲上的敕书楼在民国时已是“今废”,沈希仪除了奉旨在谢公池区域建了敕书楼,还建了真武庙,清光绪县志记载“真武庙,即元帝庙。在城北谢公池边。明总兵沈希仪奉敕建,久圯”。光绪县志收录有“沈将军元帝祠碑”,摘抄部分:“钦差镇守贵州兼提督平清等卫地方总兵……沈希仪谨奏为感圣陈情请旨自建元帝祠……崇其香火昭其灵应……臣余生未泯尚可率子孙为陛下遥祝万年之寿……奉圣旨是礼部知道……。在明代,谢公池周边这一区域,池中的小石洲形如龟,而被人奉为风水宝地,“宜创学宫书院,后当凿焉”,在龟背上建学宫书院,沈希仪做到了:建了敕书楼。 到清光绪年间,元帝祠“久圯”,但同是始建于明代的敕书楼遗存应多少还保存着断墙残垣,因清人作那首《寿山怀古诗》有云“百尺书楼没绿苔”,敕书楼未见光绪县志“已废”等字样。但到1934年龚政修县志时,则讲“敕书楼等久废”,尽管如此,民国时代谢公池一带仍是“景物秀美”,毕竟还有谢公池,还有祖庙、还有寿山等历史古迹名胜。井塘谢公池这块区域,寺庙除了有真武庙外 ,还有三界庙、旧寺、新寺,新寺有光绪县志是这样讲述“新寺,向称祖庙,在县城北门外,真武庙右旁,同治五年重建”,新寺到了民国时则“今为城厢区立第二初级小学校”,另外,本系列前面有提到市区有三座三界庙,一是三界祖庙位于城内仁寿街(现建设东路步行街原粮食局旧址,今为某大型购物中心),二是位于登龙桥孝子里,三则是位于城北外谢公池边。 到了当代,谢公池、祖庙、三界庙、真武庙都已无迹可寻,谢公池这一井名已被井塘一名所取代,而井塘的后身遗存主体汕塘,目前还多少保留了一部分,即今西汕塘、东汕塘以及四方塘,还有三合正谷街附近的那零星的迷你型小池塘。东西汕塘的割裂是缘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修筑火车部到郁江渡口而从井塘主体汕塘穿越修建和平路,汕塘即被和平路一分为二,称东西汕塘。这与南涧井相比,谢公池的结局命运还相对幸运些,毕竟没有像南涧井区域连半个池塘都没有保留下来。  西侧红框内为南涧井,中间为井塘水系,今仅存东西汕塘及三合正谷街附近零星小池塘,东侧水体为东湖。  谢公池即井塘残留的汕塘-西汕塘一角(图片来源于网络,2005年)。由于地处和平路以西,西汕塘暂时避免了像处在和平路以东的东汕塘被划入“东湖综合整治项目”工程的命运,如今的东汕塘已被改成为一处精致的假山水池式的“水体”,而西汕塘还基本上还保存着具有湿地功能的自然水体。或从此角度而言,上世纪五十年代将曲颈塘一分为二为东西汕塘的和平路多少有些功劳,这真是毁也和平路,存也和平路!  三合正谷街附近残留的小池塘。井塘(谢公池)其他区域一如同城西南涧井一样随着时代的社会变迁已被民房所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