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的地理形势在民国版《贵县志》中有一段简洁的描述“贵县居邕梧之中枢,前临郁江,四山环拱,舟车云集,辖境广袤”,“贵踞浔上游,四山环拱,前临郁江,东山虎伏于左为郁水锁钥,七星诸峰石笋参天奇特秀丽峙于西,南山二十四峰环卫县治之前,后枕北榄大小坪天山为屏”。中国古代理想的栖居地——依山面水,附临平原,左右山臂环抱,面前朝山、案山拱辑相迎的风水宝地,对照旧县志对贵港形势的描述,无疑是一个完全符合中国古代风水宝地的标准模式:郁水蜿蜒穿越郁江平原,北靠龙脉延绵的高崇大小平天山脉,南山二十四峰作案山拱于前,东山群峰耸于左护为东卫,西山七峰峙于西护。而作为全境之核,贵县的城池之址,无疑是全邑风水的一个微缩版本:前据郁江为濠,东湖南涧诸水环绕于后,西北则宝江(今鲤鱼江)天堑为险。 据光绪版1893年《贵县志》纪地城池中记载,……贵城向皆垒石为之……前据郁江为濠东湖南涧诸水环绕于后西北则宝江天堑险莫……贵县城创始之时书已无考,惟初建于郁江之南继乃迁于北则凿凿可据焉旧志载故郁林城在今县治郁江南三里……吴郡守陆绩所筑遗址尚存……南汉时城犹在南岸也又旧志载县城唐元和间始筑……城自唐中叶始迁于北岸无疑……元至正时城池颓圮岗贼出掠……得古石塚数千于近郊垒砌之不费陶冶为五门面江为池至明万历癸卯知县容大德始增/高……国朝康熙二十五年重修……五十九年大水城坏自东门至西门颓塌无算知县林兆惠修筑惟北门则自明末兵燹塞未启自是城垣崩坏不复修迨咸丰间遭乱十余年四面基址尽平仅存城门旧蹟光绪初知县何昭然倡议重建……七年知县李宗庚接建……八年至十七年期间知县焦肇骏吕汝棠左秉堹孙乃诚皆接续重修……南门建楼三间旋毁于火十八年知县徐炳文草创西北方城墙六十余丈至是城始合口又置东西南北小南门栅门五派丁役司启开闭…… 民国1934年版《贵县志》建置城池中记载,……余若谯楼垛口等至二十年始行工竣民国十年以还地方人士倡议拆用城砖以供建筑十六年县长李荫唐更令拆东北隅城垣以建第二市场于是全城垛口悉毁砖亦垂尽非复旧观矣。 当代1993年版《贵港市志》记载,民国25年(1936年)县长黄绍耿任内始行拆城墙,当年成立建设委员会,负责拆城建街。至1939年,先后辟建成水源街、铁匠街、棉花街、马草街、东门街、水流沟路等,并于当年建成市场及体育场、公园、卫生院等公共设施。至解放前,古城墙已拆,仅留下大南门。 看清民及当代三本县志所记载的贵城之筑城历史过程,E言不禁对那句著名的西谚深为感叹: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贵港之城池也非一天建成,亦非一天衰没。在清民两旧县志可知,贵港的城垣历史发展过程:从郁江南三里的汉吴陆绩故城,唐元和年间迁于北岸筑土城,元代至正将土 城改为石砌并设五门,明万历年间改砌青砖并增/高,清康熙二十五重修,康熙五十九年因洪水崩塌知县林兆惠重修,咸丰间兵乱十余年当指太平天国及大成国期间更是毁损严重达到“基址尽平,仅存城门旧迹”,于是有了光绪初年知县何昭然的倡议重建,光绪七年知县李宗庚接建,旋即到八年至十七年这短短十年间分别由时任知县焦肇骏、吕汝棠、左秉堹、孙乃诚四位知县接力修缮,直到光绪十八年知县徐炳文将西北方向最后一段长六十余丈的城墙修筑完成,整个内城全部合拢,五城门各派一丁役专门负责城门的开闭,这一年是光绪十八年即1892年,亦即光绪版《贵县志》开始编修的当年仍然尚未能将整个城池的城防体系完全修筑完毕,因为在1934年版的《贵县志》中记载,“谯楼垛口等至二十年始行工竣”,即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始竣工结束,始于光绪初年至光绪二十年,近二十年时间里,分别由何昭然、李宗庚、焦肇骏、吕汝棠、左秉堹、孙乃诚、徐炳文七位知县接力修筑,这是迄唐中叶迁州城于江北后历经宋元明清四代中的最后一次官方修缮,前后历经20年。 民国初年,贵县商业日趋繁盛,内城向外城扩展,城墙倒成了伽锁,成了障碍,从民国十年开始地方人士即倡议拆城建街,使内城外城连成一片,但官方似未认可,仅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县长李荫唐拆东北城垣以建第二市场,李荫唐下令拆全城的垛口之青砖为修筑市场,对这一行为民国县志主修龚政发出了“非复旧观矣”的感叹,而实际上这只是拆了城墙上的垛口罢了,其时五门俱在,五门间的城墙亦还是一完整封闭的城防体系,只是全城1525个垛口被拆除罢了其青砖用来修建市场。直到九年后的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官方才在县长黄绍耿任内开始正式实施这民间呼声已逾十多年的拆墙建街浪潮,在这期间,五门间的城墙全部被推倒拆除,城内城外遂连成一体,再无内城外城之分。但东西北及小南门具体拆除的时间无考,1993年版的《贵港市志》仅有一句“至贵县解放前夕,古城墙已拆,仅留下大南门城楼”。 据闻,贵港市目前正在编纂新版《贵港市志》,计划于2015年出版,该志下限时间为2010年,该志如何表述前市志下限1990年至新市志下限2010年间这20年的文化遗产现状变迁以及如何以官方视角讲述,拭目以待。

大南门正面,摄于2005年。那年,大南门对面的历代县衙署地最后的官方东家-港北区政府驻地北迁今天港北新区。

大南门江边石步。据清民两县志载“怀泽驿在县城南门内十四年裁”。所附的《明吴敬夫重建怀泽驿记》中写道“……改营怀泽驿…………要路时得郭内新南门梁氏地宅欲售因为之鬻旧址于附近……” 1637年中秋节前,明代徐霞客通过陆路抵大南门,与先期通过水路到达的静闻及顾行两人汇合于此,登上了西行的船只。

摄于2005年。大南门是贵港内城仅存的唯一迄建于清代的古建筑物。大南门是贵港千百年来城垣历史唯一的仅存载体,她承载的是被那历史长河岁月所遗忘、尘封的关于这座城市的城池记忆。

2005年,大南门背面。

2005年,大南门背面。二楼时为市旅游局办公驻地。

2005年。

1985年列为首批贵县重要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列为贵港市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墙上的铭文“光绪七年重修”、“福窖造”。

2008年摄,当时在大南门对面的旧县衙地段因房地产开发而挖掘出了轰动广西考古界的贵城汉-唐-汉-清建筑堆积遗址。而最终,由市政府的复工续建永久填埋的决定完胜广西文化厅的宜原址保护的意见。

2008年11月摄。

2011年7月摄。

2011年7月,大南门附近的废弃民房。像这类民房当是迄自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拆城建街浪潮中所建立:官方除了将城砖用于公共设施建筑材料之需外,大量的城墙砖被邻近居民用于盖建私宅民房。

2011年7月,大南门正侧面。

2012年7月。大南门附近的一片泥地,为去年七月由广西考古队进行抢救性挖掘后的现状。去年那次抢救性挖掘是在2008年挖掘出贵城汉-唐-清官署建筑堆积遗址后所进行的一定计划内主动挖掘,除了出土一批文物及文物碎片外,所挖掘出的汉-清建筑遗址残余依旧是进行了永久填埋!这是贵港市郁江北岸堤路园项目工程建筑用地范围。
后注,自2008年以来,保护好大南门的官方声音不绝于耳,市长书记均亲临大南门视察,深入群众了解附近居民意愿的报道常见于党报。近年来更是高举建筑文化贵港之大旗,什么一中心两馆建设,什么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云云,等等等等。但E言认为一个城市需要发展必然需要不断的更新,比如扩宽一条街道,建设更符合现代节奏生活的更安全更便利的基础设施去促进这个城市的发展。从这样方面来说,推陈出新并没有错。只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当城市里一座座古建筑及其遗址在我们眼前慢慢消失,一座城市的过去也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这是不是西谚 “to be or not to be”的是即否的单一选择呢?!希望官方与时俱进地重新修编汲及县东街-西五街为轴心的郁江北岸堤路园项目:将贵县古城的南部城墙根一线的残存城垣遗迹进行保护性修缮保留,拆除大南门城楼上的红砖平房,最大程度的还原大南门原貌,将县东街-西五街沿江北岸辟为贵港市城墙遗址公园,在城内陆势最高的地段甚至可以考虑不连接已修至大东码头的北岸防洪堤坝以保证城墙遗址公园的完整性及欣赏性。城墙遗迹是贵港这座城市的历史根脉。在E言看来,唯有贵港老城区两大地区的东湖周边及古城轴线-县东街西五街为代表的北岸沿江地域都能够最大程度的修复保留,才能让贵港散发出自身特有的城市异质,才能在千城中保留突出自己的地域特色:东湖周边的市井民居,代表的是本本土民间文化生活风貌;而郁江北岸边上的县东街城墙遗迹,则诉说的是这座著名历史城池的铮铮往昔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