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泛科幻的定义及分类

 联合参谋学院 2014-05-15

前言

本文新提出“泛科幻”这个概念,就我所知的范围内,不论国内学界,还是国外学界,并没有真正地被人提出来过。而本文主要论述的就是关于“泛科幻”这个概念的定义及其分类并简明介绍了“泛科幻”这个名字的来历。在本文中“泛科幻”的定义一共有两条,并被分为了三大类。
“泛科幻”这个概念是我接触科幻并涉之甚深时接触到一些非科幻的幻想文学而形成的。业内人士常常在讨论什么是科幻,并为其定制各种定义,为其制造各种条框。而这种做法往往将一部分科幻小说踢出了科幻圈,而将一部分伪科幻小说甚至非科幻小说接纳了进来。而这样做往往就会造成科幻与非科幻之间积累重重矛盾,从而阻碍了中国幻想文学的发展。
而“泛科幻”被提出的初衷就是为了消除幻想文学之间的隔阂,将属于“泛科幻”定义内的一切幻想文学整合起来,实现幻想文学的团结和发展。
希望此篇论文能够抛砖引玉,能请出真正的大师来整合幻想文学并使幻想文学得到长足的发展。
“泛科幻”还只是一个不成熟的概念,但相信这个概念的提出能给中国低迷的幻想文学带来不一样的色彩。

  
一、总纲

要准确地概括科幻或科幻小说无疑是个困难的工作,现在的学界对于科幻的定义还在争论不休。而在我看来,学界定义的几条所谓科幻的概念,皆是在以偏概全,并没有真正地将科幻装入它所属的那只瓶子里。所幸,本文所探讨的并不是科幻的定义。但科幻的某些定义为本文中“泛科幻”的定义提供了帮助和支点。“泛科幻”这个概念,与如今所谓的科幻或科幻小说的定义中的某些要点息息相关,这些息息相关的因素在下面的文章中会点出来。
“泛科幻”这个概念,就我所知的范围内,不论国内学界,还是国外学界,并没有真正地被人提出来过。而偶尔被人们所称呼的那个称为“泛科幻”的东西,并不是我所要解答的这个概念,而是“写得不好的科幻”或者说“没有硬科幻内核的科幻”,所以这个概念可以说是由我提出来的,也许“泛科幻”这个名称会与其他人提出的某些观点重名,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泛科幻”里面有什么。而“泛科幻”之所以加上“科幻”二字并不是因为这是属于科幻领域的概念,而是“泛科幻”的概念出自科幻。
“泛科幻”这个概念是我接触科幻并涉之甚深时接触到一些非科幻的幻想文学而形成的。业内人士常常在讨论什么是科幻,给科幻加一些条条框框后说这就是科幻,但他们所定的条框恰好将一批优秀的科幻作品剔除出科幻范围,从而站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上;而某些非科幻类的幻想文学又能用这些条框来肯定其科幻价值,但这些文学作品又明显不是科幻。这种制定规则的方法不仅生硬,更是造成了幻想文学的内战,阻碍了中国幻想类文学的发展。
而“泛科幻”被提出的初衷就是为了消除幻想文学之间的隔阂,它是一个单独的概念,并不依赖于任何幻想文学体裁,也不偏颇于科幻或其他幻想文学体裁。“泛科幻”力图制造一个公平的环境,将符合它定义的一切幻想文学作品归纳于旗下。

 

二、定义

一个概念的提出,往往说的就是这个概念被如何定义。定义就像是塑骨,这个概念是什么样子,是什么“物种”,皆由塑骨决定。“泛科幻”的定义脱胎于科幻,但却并非科幻那么简单。
先来看看对科幻和科幻小说的一些定义:

 

  维基百科 百度百科
 科幻 以科学知识为题材并发挥幻想,内容一般为虚构或完全违背现有知识。用幻想艺术的形式,表现科学技术远景或者社会发展对人类影响。 
 科幻小说 主要描写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 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这些定义要么偏颇,要么片面,都不能完整地概括现在丰富多彩的科幻类型。但从这些定义中,便概括出了泛科幻的两个定义:
幻想文学作品中要存在作品所描写世界的规则或者公理。而这种规则或公理必须是被读者群及作者群公认的。
近几年在中国网络文学中,充斥着大量的幻想文学,而大多数幻想文学中世界的架构,都是约定俗成的,作者往往不用费多少力气去构架世界,世界是现成的,作者只需要往其中添加人物和剧情就可以了。下面便列举出几个比较典型的属于“泛科幻”的题材。
(一)、丧尸类
这里说的丧尸并非中国所谓的僵尸,丧尸是一种不死生物。这个词来自巫毒教信仰。根据巫毒教信仰,“Houngan”或“Mambo”可以复活死者。复活之后,死者并不会拥有自主意识,并仍被举行复活仪式的人操纵。如此复活的死者就叫丧尸。
起先,丧尸只是在游戏或电影中为恶魔服务。而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丧尸是由病毒侵入人体变成的,游戏《生化危机》系列便是最为经典的病毒丧尸类体裁。
而在文学上,《丧尸求生手册》这本书的出现将丧尸从奇幻推向了科幻,该书第一次以类纪实的方式将丧尸写成了一种生物,使人们开始相信世界上有丧尸的存在,而“浴盐”案件的发生则使人们更加坚定了这种想法。
自此之后,作者们不必冥思苦想丧尸们的来历,因为作者本身和读者都知道,丧尸的出现是在某些情况(化工原料泄漏、疯狂科学家的实验、陨石撞击等)下,由病毒感染、人类变异、寄生虫寄生所造成的。
这种约定俗成的情况,成了几乎所有丧尸类体裁的作品中的世界的规律,丧尸在那个世界里是合法的,合乎那个世界的科学的。所以,依照这种规律写出来的作品,便在“泛科幻”的概念中了。
丧尸类题材的描写一般分为三种情况:
1、丧尸出现时普通人的求生。如山间小和尚(饱了)的《生化末日之求生》描写了一位叫秦天的小市民在出现丧尸危机时的求生故事。
2、末日题材中丧尸的出现及拥有超自然能力的主角的求生。如霓虹灯泡的《末世血魔》描写了一个普通的大学生莫雪,在末日之年,获得了超能力求生的故事。
3、主角变身为丧尸或类似的生物。如雨水的《混在丧尸的世界》描写了一位叫杨亦的人获得一具丧尸分身的故事。
(二)、洪荒类
洪荒类小说以《封神演义》、《西游记》、《山海经》及中国中原神话为基本世界架构,多描写主角修真的经历。洪荒类小说的大致描写流程如下:
盘古开天辟地→上古神话时期(造人、补天、炎黄大战蚩尤等)→周武王伐纣→唐僧西游
其中关于《西游记》的内容又发展出单独的西游类小说,主要描写的是主角跟随唐僧师徒西游,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此类小说中,佛教为反面形象,唐僧取经是佛教入主东土的阴谋。
有趣的是,大多数洪荒类小说中,西方教(即佛教)亦是反面形象;而道教三清中,老子的人教奉行无为而治,无所谓正邪,元始天尊的阐教为反面形象,通天教主的截教,往往是正面形象,正好与《封神演义》的设定相背,大多洪荒类小说中的价值观是以东方教为正统,西方教为旁门的。
此类小说中人物的力量境界体系划分,已经成为了经典的中国本土式的划分方法。


 

  炼气士大罗金仙 准圣人 圣人 天道
 境界 初始修炼 修炼有成 一方霸主 与天地同寿,圣人之下皆为蝼蚁 规则的制定者
 代表人物  阐教十二金仙 冥河老祖、孔宣 三清、三皇、女娲、接引 鸿钧、盘古

这套划分方法适用于大多数洪荒类小说,有些作品中也将炼气士划为太乙散仙、太乙金仙等等。著名的神话人物孙悟空的境界便是太乙金仙。这种对力量体系的划分已经成为了约定俗成的规则,就算是作者也不能随意更改。
对于一个成熟的世界来说,生活在其中的种族是必不可少的,如同DND中的矮人、精灵、人类、龙族一样,洪荒类小说也划分出了严谨的种族分类。
      

   先天神魔 妖族 巫族 人族 其他种族 
 代表人物 鸿钧、盘古 帝俊、东皇太一、女娲 祝融、后羿 三皇 三清(盘古清气所化)、接引(先天金庚之气化形) 


其实洪荒类小说的情节,往往与种族问题密切相关。如洪荒类小说必然会出现的几个情节:盘古开天、三族争霸、鸿钧讲道、红云让座、巫妖大战、封神之战等。
这些情节如同历史一样,只要涉及到这个时期,就必定会有这些事情的发生。洪荒类小说中主要的一个派别就是“穿越派”,即主角穿越到洪荒时代,对于这时的作者、读者及主角来说,这些就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和事。
最为经典的洪荒类小说是梦入神机的《佛本是道》,这部作品也是洪荒类小说的开山鼻祖,制定了许多洪荒类小说的情节和规则。
(三)、科幻类
科幻类小说是最为接近“泛科幻”概念的小说类别。科幻小说是本章列举出的四类小说中唯一一个大类(其他分别归类为科幻、玄幻与奇幻)。科幻类小说可分为三类,分别为过去的时空、未来的时空以及架空的时空,下面就来一一分析下这三类。
1、过去的时空。意为在作者写出作品的当时,作品的基本背景在成书之前。这类作品多在中国产生,作者多以中国古代历史或神话故事为题材创作作品。作者在写书时,往往提取史书或神话中的寥寥数语,发挥想象,用人类现今科技能够解释的观点(或归功于外星人等),来阐述史书或神话中的字句。
这类作品往往因为没有过硬的科技内核而被称为“软科幻”,作者也不会花时间去构思如何把高科技套进小说中,而只是单纯地讲故事。正因如此,业界对于科幻的定义才没有将这类小说算进去。
这类小说的特点是,不必描写读者陌生的世界,因为这类小说的世界是架构在历史或神话上的。作品中的背景,作品中角色们的生活习惯,完全是被我们所熟知和理解的。
当然也有作者描写近现代中国的,也可归于此类。
如长铗的《昆仑》,便是描写周穆王西游会见昆仑西王母的故事。
2、未来的时空。即作品的基本背景在作者成书之后。这是科幻类小说中最多的一类,业界对科幻的定义也是参照这类小说来定的。这类作品大多描写未来的科技发展、人类社会,因此作品中有很多基于人类现今应用科技和前沿科技的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科普作用。所以这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被主流文学所认可的。
因为这类作品中对于科技的描写是有科学根据的,所以作品中描绘的情节不仅在作品中的世界里是合理的,而且在现实世界中也是能被找到基础的。尽管这类作品之间没有什么共同性,但在人类社会这个大前提下,这些描写都是合法的、被认可的。
这类作品中出名的作品非常多,如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等等。
3、架空的时空。即作品的基本背景不可能,也没有发生在人类社会中。这类作品在科幻类小说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作者们往往将故事背景设置在历史的另一种可能上,或者直接设置在其他的平行宇宙中。
如著名的蒸汽朋克,便是建立在人类的蒸汽科技发展到极致的历史可能上。这类作品的描写集中在人类没有弃用蒸汽技术,而是依旧将其发展下去时的社会、生活、科技上。这其中最为经典的即为威廉吉布森和布鲁斯斯特林的《差分机》。
(四)、魔法与斗气类
这类小说起源于国外,是最为经典的奇幻题材。当然,魔法与斗气是中国网络文学上的说法,严格来说,奇幻的分类是主流奇幻和剑与魔法。而中国网络文学则继承了奇幻的这两种分类,独创出了魔法与斗气。但魔法与斗气没有抛弃西方主流奇幻的精华部分。
西方主流奇幻中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就是DND(Dungeons & Dragons)规则,即龙与地下城规则。DND规则脱胎于一款桌上角色扮演类游戏,即DND游戏。可以说,DND是一个准则,或者说是一个系统,它的精神之一,就是追求完善和复杂。这种规则力求创造出一个完整和完善的世界,包括历史和文化。现实世界中有的DND都可以有,至于没有的,只要合理,也可以出现在DND这个框架下。同时,这个完善和复杂的世界的另一个追求就是平衡,没有绝对的力量,如同现实世界一样。
DND规则深远地影响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奇幻文学,在这个规则下,存在即是合理,就像现实世界一样,不必想它为什么在那,因为它就在那。
在这种规则下,最出名的最经典的小说当属《魔戒》了。
以上就是“泛科幻”定义下比较典型的几种小说类别了,但就列举的这四种类别来说,其中还有一些作品不属于“泛科幻”的概念,并不是说是这种类别就属于“泛科幻”了,只是以上四种类别中大多数作品是属于“泛科幻”的,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的。

 
三、分类

分类也许是一个概念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了,特别是在“泛科幻”概念中,更不能随便地就将作品分为简单的奇幻、科幻,因为“泛科幻”本身就是一个聚合概念,将里面聚合的内容拆开来就没有意义了。
在这里,我提出了 “泛科幻”的三大类别。
这三大类别是按作品内容进行区分的。“泛科幻”可分为基于真实的作品、接近真实的作品和脱离真实的作品。这里的真实,意思是现实世界的规则、定律。
(一)、基于真实的作品。即作品立基础于现实世界,无论作品中出现何种科技,何种定理,或魔法内力等等,只要作品中的基本世界观、物理定律等基本与现实世界一致,就可以归入此分类中。如著名科幻作家何夕的科幻小说《人生不相见》、《达尔文陷阱》,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的科幻小说《拉克是条狗》等。
(二)、接近真实的作品。作品中主要描写的物理定律、能量形式等等基本与现实世界一致,但世界观或作品中的人物与现实世界有较大差异的,归入此类。如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经典科幻小说《三体》系列,王晋康的科幻小说《与吾同在》,网络作者饱了的《挣扎在生化末日》等。
(三)、脱离真实的作品。作品中有对于物理定律、能量形式等基本规律的自成一套的体系,即违反了现实世界的物理规律,却又有着作品中世界自己的物理规律的,归入此类。如网络作者张恒的《无限恐怖》,网络作者邀天望明月的《洪荒之长耳定光仙》,著名科幻奇幻小说家乔治·R·R·马丁的《冰与火之歌》等。

 

四、结语

“泛科幻”的定义及分类就是这样了,这个概念还不是怎么成熟,也不知道能不能达到我预想的,消除幻想文学之间隔阂的目的。中国的幻想文学起步不比世界晚,《山海经》这部地理志就充满了幻想文学的色彩,只是中国的幻想文学没有成体系地出现过。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是晚清荒江钓叟的《月球小说》,中国第一部仙侠小说是民国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中国最早的玄幻小说是1988年香港黄易的《月魔》。生活在这么一个幻想的国度里,我们从来都不缺想象力,为什么中国的幻想文学发展这么缓慢?原因还是在于中国幻想文学阵地里的各位都是在孤军奋战,没有发展出一整套的文学体系和商业体系。希望我这篇论文能够抛砖引玉,将来会出现一个将中国幻想文学整合起来的发展起来的人。

 
参考文献

1、Max Brooks:《丧尸求生手册(The Zombie Survival Guide: Complete Protection from the Living Dead)》,Three Rivers Press · New York,2003年。
2、梦入神机:《佛本是道》,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
3、詹姆斯·冈恩:《太阳舞 从海因莱恩到七十年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4、约翰·罗纳德·鲁埃尔·托尔金:《魔戒》,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
5、吴岩:《论科幻小说的概念》,《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4年,第1期。
6、胡捷:《论苏联科学幻想读物》,《作家论科学文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
7、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8、吴岩:《儿童科幻小说的功能》,《科幻小说教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1991年。
9、童恩正:《谈谈我对科学文艺的认识》,人民文学,1979年。
10、吴定伯:《美国科幻定义的演变及其他》,《科幻小说教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1991年。
11、吴岩:《寻找新世界》,《科幻世界》,2002年,第11期。
12、弗雷德里克·勒纳:《什么是现代科学小说》,科普创作,1990年。
13、吴岩:《科幻小说的读者期待模式》,《公众理解科学:2000年中国国际科普论坛》,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

 

致谢

这篇论文源于我在一个论坛上的讨论。与科幻迷讨论什么是科幻,结果众人讨论了半天也没有讨论出满意的结果来,理由是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义在剔除其他幻想文学的情况下完美的定义科幻小说,而本文中关于科幻的分类,也是在那时候被我第一次提了出来,在那之前,科幻的分类不过是软科幻和硬科幻罢了。而与此同时,同论坛的奇幻迷们也开始定义奇幻,他们不出意外地也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奇幻定义。
其实在我的眼里,任何小说包括非幻想类的小说都可以解读成科幻,这个念头是在看《无限恐怖》这本小说时成型的,这本小说中将修真解释成了符文科技,一个个符文就相当于人类社会中的电路板,通过特殊的排列后只要一点点小小的能量激发,便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而DND规则下的奇幻小说则可以解释为平行宇宙,甚至是在我们宇宙中某颗星球上发展出的另一种人类不了解的科技文明。
人类中古时期的地心说、日心说在当时是权威科学,而现在不也被推翻了么。所以所有的超乎常识的超自然情形都可以被认为是科学的,剩下的只是怎么去解读它,而现代物理学的发展,量子论的出现,超光速中微子的发现正颠覆着人类的常识,相信不久之后,一个手中正释放着火焰魔法的人出现在我面前我也完全不会惊讶。
最后,感谢那些可爱的科幻迷奇幻迷们,与他们的每次谈话都能让我产生灵感。感谢所有在这篇论文成形过程中给予过我帮助的人们。
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