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森森村村上的能人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5-16

森森村

村上的能人

    村上有个“智多星”,大名孙银华,此人精于算计,为人做事非常彪悍。

    解放前,森森村一带小偷不少,小混混也不少,搞得民不安生。尤其是那些平时为富不仁的富人,更是提心吊胆,很怕家里被洗劫一空。

    往往村里发生盗窃之案,丢失了什么财物,孙银华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很快能推测是何人所为。

    盗主及事主难免都要求助于他。孙银华凭着这个本事,在村里很有威信,他强行规定:森森村一带的小偷、强盗,偷抢哪家不许胡来,穷人是绝不让偷抢的。这实际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杀富济贫,旧社会对这种人的称呼有个名称为“相约保人”。

    盗主行窃时,往往要先到孙银华这儿来透个口风,俗说“落方”,准其行事时方可行动,否则事发后必然问罪于你,打得你死去活来,直到招供,交出所窃财物为止。

    所以为富不仁的人家,很是吃惧孙银华,因为得不到他的保护,你只能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正因为有了孙银华这样的能人出现,村上很是太平。

    村上还有个能人名叫严良俊,他16岁在父亲严炳华创办的“陆陈行”(城隍庙东隔壁)粮行学徒, 17岁便开始接管粮行,一直到解放后才歇业。据村上老人反映,粮行生意虽做得不大,但东家乐善好施,灾荒年,此家粮行曾救济过不少穷人,主动“放粮放粥”。

    我的奶奶曾讲过,我爷爷好赌钱,身上有点钱,宁可用在牌桌上,也舍不得用在家庭的开支上。有一年腊月,不要说办年货,连油瓶都空了。严良俊听到我奶奶的怨言怨语后,连忙叫奶奶拿油瓶到村上“蒋德成油坊”去打油,并把账记在他的名下。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新四军游击队战争物资、粮食奇缺,当时“陆陈行”粮行主要做的是东冯庄、西冯庄、江都樊川、纯垛、兴化林潭等地的生意,当时这些地方大部分都是敌占区,敌人封锁很严,基本上收不到粮食,粮行无法正常营业,严良俊冒着杀头的风险,以粮行老板身份作掩护,为新四军和游击队提供粮食,用收购到的粮为新四军和游击队换回战争物资,特别是药品,而他从来分文不收,多次受到新四军、游击队和地下党组织的褒奖。(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