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公布年报的12家上市银行显示,“应收款项类投资”增量2.5倍于“买入返售资产”增量,表明银行“非标”资产配臵思路已发生改变。招商证券研究了近期银行同业业务的新玩法,包括信用挂钩收益互换产品(TRS)、定期存贷质押+额外直接授信、委托定向投资以及海外租赁通道四种模式,从而探索银行“非标”业务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监管思路。
一、资产结构变化折射出的经营思路转型
13年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规模较年初下降4112亿元,主要受存放同业大幅减少10687亿元以及买入返售资产增长放缓影响。同期,应收款项类投资大幅增长11405亿元,2.5倍于买入返售资产增量。但与2012年买入返售大增25585亿元、应收款项投资增2401亿元相比,13年跷跷板般的资产结构变化已然折射出银行在监管趋严背景下,同业业务经营思路上的重大转向。
二、同业业务新玩法:运作模式和会计腾挪
资产负债表作为银行业务经营的财务映射,资产结构的变动必然隐含着银行业务经营的变化。通过研究2013年下半年以来银行“非标”业务出现的众多创新玩法,包括信用挂钩收益互换产品(TRS)、定期存贷质押+额外直接授信、委托定向投资以及海外租赁通道等多种模式,将更清晰地把握各种业务的运作模式及其对银行财务的影响,同时也更深刻感受到银行在考核激励机制下的金融创新活力。
(3)理财产品所投资的定期存款为银行所投资的非标资产提供质押担保,而理财客户亦需和银行签署担保合同。同时,资管计划与理财产品通过签订TRS协议,将利息较低的定期存款收益互换为利息较高的资管产品浮动收益。
TRS将潜在的投资关系包装成收益互换关系,如何实现三方(银行、投资者、融资客户)共赢? (1)对于银行而言,TRS理财产品主要实现了一般性存款增加、资本零占用、不增加非标规模的三重利好!
①增加存款,降低贷存比:TRS理财产品投资于银行定期存款,形成保证金存款,增加了一般性存款,降低了银行的贷存比考核压力;
2、定期存单质押+额外直接授信
“定期存单质押+额外直接授信”的运作模式主要流程:
(1)融资企业在授信银行存入一笔定期存款n,然后以存单质押增信或第三方出质人提供质押物的方式发行单一信托计划,为企业融得资金规模n;
(2)找一家过桥企业购买信托计划,然后过桥银行用理财产品资金投资过桥企业持有的信托受益权,绕开银行理财产品不能直接投资信托贷款的限制;接着授信银行用同业资金或理财资金对接过桥银行持有的信托受益权;
(3)银行为融资企业提供额外授信,规模为n。
“定期存单质押+额外直接授信”业务创新同样为银行带来了存款、贷款以及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
(2)中间业务收入: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和授信业务推动中间业务收入增长。
整个业务中,银行获得收益为“存贷利差(约3%)+信托产品收益(约9%)-同业资金/理财资金成本(约6%)”,合计约为6%。若银行用同业资金对接,则计入买入返售项下;如果用理财产品对接信托计划,则计入应收款项投资(保本)或表外(非保本)。
对于融资企业而言,表面上是获得了信托融资和银行授信共2n的资金规模,但由于需要事先存入规模为n的定期存款,因此企业也只获得了规模为n的净现金流,同时付出的融资成本约为“信托产品成本(约9%)+存贷利差(约3%)”,即12%左右。虽然高于普通贷款利率,但是对于融资限制或不满足银行授信评级的企业而言,这也是企业获得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
3、委托定向投资
委托定向投资的运作模式主要流程:
(1)委托行在受托行开设同业存款账户,存入同业资金,签订同业存款协议和委托投资协议(抽屉协议),另外再签订一份委托行的投资指令;
(2)受托行按照委托行的指令,以受托行的名义投资于委托行指定的金融资产,包括直接投资信托计划和定向资管计划等,也可以投资于间接金融资产,如信托受益权、存单受益权、票据资产等;委托行记为“应收款项类投资”。
对于有些较为激进的受托行,可能将委托行的资金投向受托行自身的融资客户,在并非委托行指定投向的情况下,受托行需要承担投资项目的风险。
4、借助境外融资租赁公司作为通道
(3)境外融资租赁公司通过正常途径结汇将资金转入境内,通过融资租赁业务将资金发放给融资企业。
(3)融资成本低:境外美元贷款利率成本较低,美元贷款可以通过正常途径结汇入境,从而投放到待融资企业,使得融资链条的各方都获得收益。 三、“应收款项类投资”的崛起,“非标”配置思路转变的印迹
1、同业资产规模回落,结构大幅调整 2013年末 12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余额9.37万亿元,较年初减少4112亿元,结构调整明显。四大行整体降幅为1%,股份制银行降幅为7%,不同银行配臵思路发生较大变化。
我们认为,买入返售资产总量增长放缓与预期的政策监管有关,包括传闻的9号文对同业资产集中度管理以及对买入返售资产出表的限制。从买入返售资产的结构来看,2013年银行对买入返售票据进行了压缩,但是仍加大了对信托受益权的配臵,与银行业务创新带来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增加较为一致。其中,13年末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余额1.0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300亿元;买入返售票据余额1.96万亿元,较年初下降1400亿元。 2、“非标”业务创新推动“应收款项类投资”崛起
由资产结构明细可以发现,应收款项类投资的信托受益权和资产管理计划正在接纳从同业业务创新带来的新增“非标”资产。13年末上市银行应收款项投资信托受益权余额1.3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9370亿元;资产管理计划余额2923亿元,较年初增加2890亿元。
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来看,“商业银行对一般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因此应收款项类投资对资本的节约并不能与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相比肩。但是,我们认为应收款项投资井喷的最主要因素为应收款项类投资对信贷规模和存贷比的规避,以及银行对买入返售业务未来监管从严预期下的提前金融创新。从前面我们对同业业务创新模式来看,大部分可以业务带来存款增长、不占信贷规模、提升中间业务收入以及稳定客户资源。
四、同业业务的政策监管方向:疏堵结合、专营化
我们认为,在信贷规模管制、负债端金融脱媒推升贷存比考核压力、资本水平徘徊于监管红线而缺乏补充渠道、传统直线组织结构对分支行利润考核机制等背景下,银行有充足的动力从事同业业务创新,增加高收益资产配臵。尽管从2013年以来同业监管政策密集出台,但也难掩政策的乏力和无奈,“9号文”迟迟难产也成为监管的尴尬,而银行同业业务的创新却花样百出。
2、同业业务创新存在何种瑕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