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融机构之间同业业务的风险主要来自哪里?

 pgl147258 2015-04-05

【鲍宏斌的回答(101票)】:

谢邀!知乎第一次被邀,有点小兴奋。这个问题很大,很难回答全面,我只能以一个同业市场一线交易员的角度来谈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同业业务就是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往来,业务类型以及交易模式有非常多种,但任何一种交易模式都可以归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以及通道业务三类中的其中一种。银行机构是同业业务交易中的绝对主力,掌握了绝大部分的同业资产。同业业务在这几年的快速增长有其必然性,是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也是金融机构盈利压力下的现实表现。特别是银行,近几年经济下行压力巨大,连续几年的天量货币投放戛然而止,信用风险激增,不良贷款飙升,尤其是长三角一带表现尤为明显,银行依靠传统的业务模式要维持利润的高增长显然难以为继,而同业业务有机构信用背书,风险明显小于传统业务,因此大量的银行机构大规模涉足同业业务,以兴业、民生等激进股份制银行为代表。

同业业务被监管层高度重视是在2011年非标业务兴起之后,在这之前经常被监管层点名的应该是票据业务,几乎每一年都会有针对票据业务的文件出台,都有针对票据业务的大检查,但是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甚至变得越来越不规范(关于票据业务有空再细说吧)。

非标业务的兴起可以说标志着传统业务同业化,简单的说就是银行可以将传统的信贷资产通过一定的渠道以及交易模式转化为同业资产,这样就完全不受信贷规模的限制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银行A要给一个企业放一笔贷款,但是没有贷款额度,那银行就找了一个信托公司,成立一个单一资金信托,让银行B来买这个信托计划,信托公司再通过这个信托计划给企业放款,那么银行B对这个企业一点都不熟悉它肯定不敢轻易来买这个信托计划,于是银行A就会对银行B出具一个承诺函或者一个远期回购协议,意思就是说如果企业有问题了,到期不能正常还款,那银行A就会无条件把这个信托计划买回来,帮企业垫款。在这个模式中,银行A成功的给自己的客户放了款,维护了客户,得到了存款以及一系列的后续合作机会,同时还节省了宝贵的信贷额度;银行B获得了一笔有银行信用背书的较高收益的同业资产,获得了利润,并且只计25%的风险资产,节约资本;信托公司获得了一笔可观的通道费。可见这个交易链条上的所有单位都获得了好处,咋一看皆大欢喜啊。但是对于监管层来说就变得很头疼,因为这并不计入信贷额度中,它就无法精确统计全社会的融资额以及融资需求,对整体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适时调整不利。

我发现讲了这么多始终没有谈到同业业务的风险,那我们现在回归正题。

作为一个经历了2013年6月份这种前无古人后也不一定有来者的市场巨变的同业业务交易员,我认为同业业务最大的风险是流动性风险,即期限错配问题!期限错配指的是用短期的负债来匹配长期的资产,因为众所周知负债期限越短利率越低,那么将短期的负债不停的滚动着借下去就能降低整体的负债成本,就能取得利润的最大化,但是那是在非常理想的利率平稳的市场环境之下!利用期限错配套利是一个非常具有诱惑力的东西,例如一笔6个月的票据买入返售的利率是6%,而同期6个月的同业负债的利率是5.6%,如果匹配的话只能赚40BP的利差,而同期7天的同业负债利率可能在3.0%,14天的在3.5%,一个月的在4%,如果是理想条件下,7天资金一直维持3%的水平,那么用7天资金一直错配下去就能获得300BP的利差,这就是错配的诱惑。从这个机制里就可以看出错配的风险在哪里了,因为你必须保证这笔资金到期后需要借到下一笔续上,如果续不上可能就要违约前一笔,而上一笔借给你钱的机构恰恰也是从别的结构借来的,这意味着一连串的违约,这对市场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会造成整体的信用缺失,有钱的机构也不向外融出了。此外如果资金利率高企,并且长时间维持高利率,可能出现亏损。2013年6月份的钱荒让所有有错配的机构都心有余悸,并且在当时确实造成了多起实质性的违约事件,并对市场造成了恐慌。

【YuanMark的回答(7票)】:

同业就是错配和监管套利,相应最大的的风险点就是流动性和合规风险;既然是和金融机构做,那信用风险也是一大块。

鲍同志一看就是做票比非标多,所以主要谈了谈流动性风险。倪同志忽视流动性风险,Eason的什么交叉传染说来也就是交易结构复杂带来的操作风险和机构信用风险。

流动性风险去年6月被坑了以后很多人变乖了,不过最近资金充裕价格低廉要做票的除非有低成本资金不然不错配没利润。整体上感觉错配没那么厉害了。

合规风险上周五监管刚发文收拾了我们一顿,所谓的127和140两个文大家有兴趣自己去看看。另外,我们的合规风险从大环境来说是不大的,因为监管风格一般都是“既往不咎,以后注意”,所以你别太跳一般不会作死。除非像某些农村同业改成一般存款的亲=。=另外做业务手续要符合本行规范,那么内部一般也就没风险。

信用风险一般机构都会对同业做授信,这里风险资产占用不一样,一般来说银行信用25%,其他机构100%。不过真要碰上人家不还钱你也得慢慢去处理坏账,欠钱的人都自带

【大爷】属性,有坏账的被动

【孙子】技能触发。另外注意,冒用金融机构来骗钱的人也有哦,很难成功就是了。

非标做的多的话也会考虑基础资产风险(和信贷类似),不过大家更多是看机构信用,所以一般投资时候不会开包开的太厉害,只要担保方的手续完整就行。理论上企业不给钱了金融机构给我垫,目前没有大范围风险,不过对于银行来说,拖欠几天还本付息那都是大事儿。

此外所有银行会有的操作风险啊道德风险都等等都是有的,不过我回答的时候同业正面临巨大变革,后面会发生什么还不好说。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一是由于同业业务具有不缴存存款准备金、节约资本和拨备、不受存贷比约束以及交易对手之间互利等特点,部分银行机构通过同业业务规避宏观调控和监管要求。

二是不少金融机构通过较低成本借入短期同业资金,再投资于期限长、收益高的资产来获取超额收益,期限错配不断增加,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

三是部分同业业务透明度低,会计核算不规范,加大了风险监测和监管难度。

四是金融机构间资金联动性增强,部分同业业务通过多层“通道”包装,结构复杂,资金划转频繁,造成金融机构整体资产规模虚增,一旦某个环节发生风险,极易引发交叉性风险传染。

嗯,先答这么多。

【张绽的回答(0票)】:

首先膜拜经济分析法,我想说的是,还有一层拉到现实面前的风险,就是同业业务往往还会拉正常授信业务下水,降低正常的授信准入标准,变相架空担保条件,信贷资产质量严重下降,形成大量棘手的不良之诉。很多这样的案件往往在案件处理过程中甚至很难还原正常的法律关系。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国内同业业务最大的风险就是监管风险。

【JiajieHuang的回答(0票)】:

我也不太理解啊,正想问。同业市场现在主要是银行同业之间,比如像同业拆借,同业存放,同业借款,买入还售等,但这些都在监管范围内啊,除了同业存放可能没计入存款计提准备金外,没感觉有啥监管风险啊!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