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七军洪桥子弟小学

 昵称17428115 2014-05-16

                
                                       《二十七军鸿桥子弟小学》
                           

               ---半个世纪的追忆
   
    岁月荏冉,白云苍狗。转瞬己半个世纪过去了。记得在1962年那个炎热的初秋,爸爸送我来到了鸿桥小学。同一天来的还有很多在河埒口军八一幼儿园一起读大班的同学。

    鸿桥小学全称是: 0937部队鸿桥子弟小学。小学创立於一九六一年九月。停办于一九六四年六月,鸿桥小学开办初期一共只有四个年级,除新招的一年级新生外,二,三,四年级的学生都是从外校转学而来。在鸿桥小学就读的子弟大致出生在一九五二年初至一九五六年初。再大一些的子弟大都在南京卫岗的军区子弟小学读书。鸿桥小学实行寄宿制,每周末可以回家。
       鸿桥小学座落在无锡张巷,离军部所在地荣巷仅1、2公里。原先是军工兵团的驻地。校区不大。一进校门就是一个操场,以操场为中心,西边靠围墙是一排高年级教室,北边靠围墙是一排低年级教室,东面靠围墙是礼堂,这样已占据了北半个校区。全是后建的苏式建筑。
    南边半个校区就比较有特色了,分为东西二部分。东部为江南大户民居风格的建筑群。从操场算起,左边是三排平房,第一排为老师宿舍,第二排为低年级寝室,第三排为事班,右边是一个窗子不多的黑呼呼的大餐厅。左右二部分由中间一条黑咕隆冬的阴森森的室内走廊联接。
    西部是一幢西洋式高大的二层楼,为高年级寝室。楼旁靠操场是一排小平房用作卫生所。大楼南边是一个有花围墙的不大的西式花园。 事班门前从东向西有一条长满紫滕棚架的小道贯穿东西。连通西式花园。
    炊事班南面是一个具有典型江南园林风格的中式花园。园子的东南角上有一个太湖石小假山,山上立着一座小小的亭子。在亭子上可以看见围墙外流淌而过的一条宽阔的大河。河上架着一座高高的大桥,叫
鸿桥。鸿
桥小学之名也由此地标而来。
    园北是一排三间带雕花格栅窗门的古色古香的厅堂建筑。堂前廊下木栅栏前有一个池塘。池塘不规则的四边全用太湖石砌成,缝隙中栽种着倒垂的一丛丛迎春花树。夏日里红色和白色的莲花点缀漂浮在池塘里。莲叶下游戈着大大小小红色的和青色的鲤鱼。池塘右边则是一个全由太湖石砌成的大假山。周围古木参天,树影婆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棵高大的香樟古树,几个小孩才能合抱。
    学校生活实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印象中我们到开饭时是排着队通过阴阴的走廊进入光线极暗的大餐厅,桌上已摆放好了饭菜。学校伙食是很不错的,有牛奶面包蛋糕饼干,有时每人还发一个水果。这在那个年代己经很不容易了。
    当时正值困难年,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吃不饱肚子。为了保护我们这些孩子们的健康,军里各野战部队都千方百计的省下粮食支援
鸿
桥小学。使我们全校几百名孩子基本上没有挨饿的经历。这在当时真不容易。每想到这些,我们对这个部队和它所有的前辈永远都应怀着感恩之情。
    我们每个班有二位生活老师,管理生活,洗衣服,打扫宿舍。我记得夏天的宿舍里总有一股淡淡的六六粉味道。当时的年代一般都用一种艾草加六六粉制成的大盘形蚊香驱蚊。将其放入铁皮奋箕中点燃后,烟雾腾腾,白天事先薰好,然后要开窗门通风(有纱窗门)晚上才能进人。有时也喷洒一种叫嘀嘀涕的药水。使用时手持像小汽筒一样的工具,喷打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汽汽声”。在那个年代基本家家户户都有这玩艺。
    低年级的男女同学各住一个大屋,但当中却有一个门相通。门边放着一个没有盖子的公用马桶。
    我们的被褥床单,枕头枕巾,毯子以及衣裤鞋袜从家里带来时都要用线缝上名字。以便洗好后能辩认。前些年整理家时我居然发现一条旧线毯上缝着我的姓名。女儿百思不得其解。我却如获至宝,将它好好的保存起来作一个永久的纪念。
    每到周三军部放电影,是同学们最为兴奋的时刻。老师领着我们,同学们大家手牵手的从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上步行向荣巷进发。小路二边是一往无际的桑树田。桑树枝头上长满了一串串的桑子。红的酸紫的甜,在走到荣巷东滨时有一条大河,河的尽头处停满了货船。小路从河尽头处经过。旁边有一排民居,西头第一间当中有一口大棺材,用二个长条凳支着,黑黑的棺材头正对着门口。阴森森的,每次路过时都有一种恐惧感。看完电影归来,一路上困得眼晴都睁不开,一路走一路睡,每次总是跌跌撞撞的回到学校。
    同学们经常溜出
鸿桥小学的北大门,向南顺着一条青石子小路去鸿
桥上看船。青石路边是一条通往大河的叉河,河上停着工兵团的舟桥船。河对岸有一排苏式建筑。
    小时候仰看
鸿
桥,觉得好高大呀,上得桥顶远眺,可以看见南边的太湖(五里湖的外湖)。河上有很多张满白帆的大木船经过,也有烧煤的以蒸汽为动力的大船拖着一长串的船队经过。过桥前总会拉响汽笛呜叫三声示警。呜叫声就好像火车头(老蒸汽机车)所发出的叫声。这种船在60年代中期就己被柴油内燃机船所取代。
    最难忘却的是一队队光着膀子的纤夫,喊着整齐的号子艰难的在为大木船拉纤。他们胸前和背上串串的汗珠,以及那饱经风雨的额头上苍桑的皱纹。到现在都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一艘艘张满白帆的大船在过桥前都要降帆和倒桅,以防撞桥。经常有船停靠在鸿桥边上,在小学南围墙旁的小码头卸货装货,这些船民还在船上支起小炉生火做饭,那袅袅的炊烟会随风轻轻的飘向鸿桥小学。      
            船民的孩子八九岁还光着屁股,小一点的用绳子拴在腰上。防止落水。船民非常爱干净,总是来回不停的用拖把将木甲板拖洗得干干净净油光锃亮的。当时那个年代近途物流主要还是靠水运。
       每到周末时同学们又兴高彩烈起来。在操场上以各部队代号为单位排成一行行的,近途的由老师带队步行回家,远途的由交通车接回。基本没有父辈用小车来学校接人。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之好。
    
鸿
桥小学的刘子善校长是一个大尉军官。副校长是军长尤太忠将军的夫人王雪晨老师。还有一位蔡山副校长是个上尉。印象较深的是我们有一位女音乐老师,现在还记得她潇洒的弹着钢琴教我们唱歌时的样子。
    当时我们唱的歌有:“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还有:“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专吃杜鲁门”。挺有意思的。
    记得在建国十四周年国庆时,我们
鸿桥小学的少年合唱团参加了在无锡市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晚会。合唱团穿着天蓝色小海军服装,手背在后面,用稚嫩脆亮的童声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让我们荡起双浆》,《高不过蓝天深不过海》。合唱团的同学们都经过严格训练,在名师指导下,他们用四个声部将童声发挥演绎的淋漓尽致,广播电台还专门作了录音节目播放。

    几十年过去了,直到现在回想当时的情景,都会沉浸在感动中。这台晚会昭示着无数的先烈以及我们的父辈们用牺牲和鲜血创立了人民共和国。而他们的后代将在崇高理想的旗帜下继续捍卫神圣的事业。
    半个世纪风云,我们也步入了晚年,梁启超曾作有“少年中国说”。可是看看今天的社会,还有几个人能记住这些。今天的人们是很难体会到那种感动的。
    学校除按统一教科书授课外,思想品德教育非常严格认真,主要是个人修养方面,提倡艰苦朴素,热爱劳动。谦虚谨慎。向工农兵学习,向劳动群众学习。克服干部子弟身上骄娇二气。尊师重教。做一个真正的革命军人的接班人。应该说正是这些世界观基础教育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它始终伴随着我们走过了人生的各个阶段。包括从军,工作,或担任领导干部,或出国。
    我印象中的同班同学还能记住名字的有:
男同学:梁伟义,孙伟民,邹长征,姜岩平,曹化青,周小力,温一军,杨子勋,马勇,曹浪,柳嘉会,李言川,廖凯军,周央宁,耿毛毛,赵子刚,徐小木。女同学有:梁红丽,刘伟伟,李西华,臧国香,王娜莎,熊乃娃,王爱萍,李莎,张锡宁,王丽娜,杨军香。看到我们班女同学的名字,就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苏联情结”。比如“娜佳娃丽莎” 等等。当时一些同学的名字都是由苏军顾问给起的。今天的人们给孩子取名很少再会用这几个字了。  ----同学们,你们都在哪里,你们还好吗?
    如果有人提起:我也是鸿桥小学的呀,我们是不是一个班的呢?所有被问的本班同学都会像事先约定俗成似的说:你知道“马桶大战”吗?知道,那准是一个班的,不记得,那肯定不是。呵呵。“马桶大战”是怎么回事呢?只要是我们班的都会心照不宣,会心一笑,不是本班的校友还是不知道的好。这是我们班的秘密。
    一九六四年,根据毛主席的批示。三总部下达了文件,除边远地区外,取消专门的军队干部子弟学校,
鸿
桥小学也终于在这一年停办了。
    虽然只有短暂历史的
鸿
桥小学停办了,但这所军队小学在我们心中却永远是那样的美好和难忘。
    最后以一首《临江仙》来纪念我们的小学。并永远以我们的小学而自豪。   
          

                     
     《临江仙》

    北揽惠山紫气
    南拥震泽银涛
      古樟树下闻箫韶
天福遗韵在
长津立名标
    甲子军魂江东
   鸿桥辈出英豪
     海涵地负展宏韬
日新臻化境
四海领风骚

            




(全文完)  作於2011年7月24日



杨军香同学又补充了七位同学的姓名,他们是:
            丁丽娜,罗苏娜,于阿娜,王爱华,杜国江,吴子华,李夕田。在此谢谢你了。


27军子弟家园网:http://ww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