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台灣網銀川3月22日消息(記者廉軍)記者昨日從寧夏相關會議上獲悉,寧夏十一五期間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設施農業面積已達100萬畝以上,主産區農民人均來自設施農業純收入超千元,已成為農民穩定增收的新亮點。 現代化的大棚 大棚紅提葡萄新品種當年就能挂果 冬天反季節大棚水果走俏 大棚油桃再有20多天就能上市 寧夏土地資源豐富、光熱充足,日照時數超過3000小時,具有發展現代農業的優越條件。據了解,近五年來是寧夏設施農業突飛猛進的時期,為實現農業提質增效目標,自治區在不斷擴大各類設施農業、旱作農業規模的同時,還將加強以水源為核心的配套設施建設,繼續調整、豐富設施農業的發展模式。在引黃灌區,堅持以日光溫室為主的設施生産,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産出率;在中部乾旱帶和南部山區,堅持以拱棚為主的設施生産。把發展越夏特色蔬菜作這設施蔬菜生産的重要內容,形成冬菜北上、夏菜南下的格局,70%銷往周邊地區和南方各省。 截止去年,全區設施農業總面積累計達到105萬畝,提前一年完成了百萬畝設施農業建設目標。設施園藝、設施花卉、大棚蔬菜等各類設施農業的畝均産值均達萬元以上,土地收益大幅提高,是傳統大田生産的數倍至十幾倍。記者在寧夏設施農業的大縣永寧看到,設施園藝已成為這個縣的特色産業,在政策、資金扶持下,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推廣發展,涌現出一批現代農業生産的明星企業。全縣設施大棚9萬畝,年産蔬菜1億公斤, 短短五年時間,寧夏設施農業已實現了歷史性轉變,由以規模擴張為主走向提質擴量增效,目前85%的設施農産品生産基地通過了無公害、綠色食品認證。以蔬菜為主向瓜果、花卉等擴展,由分散經營向集約化轉變,目前面積在5萬畝以上的基地縣已超過6個。在經營模式上,由注重生産環節走向産加銷一體化,全區建成專業批發市場38個,培育流通企業和合作組織300多個,初步形成了産地批發市場、鄉鎮農貿市場和終端消費市場相銜接的設施農産品市場網路。 今年是寧夏「農業提質增效年」,通過設施農業、旱作農業等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使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