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山苗族族源探讨

 吴发荣 2014-05-16
关于文山苗族的族源问题,旧方志记录不多。按乾隆《开化府志》和民国《邱北县志》记载,文山原属“红夷”之国、“沙普”之地,非苗族世居。尽管民国《马关县志》认为:“苗族,本三苗后裔,其先自湘窜黔,由黔入滇,其来久矣。”但这都是流而不是源。总之,苗族不是文山的土著居民,而是从外地迁来的。那么,文山苗族的祖先究竟是谁?他属于古代哪个部落?文山苗族源于这个部落中的哪一支呢?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一、蚩尤是文山苗族的远古祖先
任何民族的历史,都是从祖先传说开始的。苗族把蚩尤视为祖先,就像汉族把炎黄看作祖先一样。这种祖先崇拜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可谓源远流长。苗族是一个祖先崇拜虔诚至极的民族,从蚩尤人手研究文山苗族,就方法论来说,必定是有益处的。
(一)用文山苗语解读蚩尤,最能反映蚩尤的个性特征。
文山苗族的语言属于川黔滇方言。用这支苗族的语言解读蚩尤,才能真正反映蚩尤英勇善战、睿智多谋、德高望重的个性特征。
蚩尤,苗语读作“孜尤”。“孜”指父亲;“尤”指爷爷,或男子汉之意。“孜尤”的汉语直译即为“父爷”,是一个父子连名制苗语中意为有胆有识、敢说敢为、德高望重的男子汉。苗族蚩尤读作“孜尤”,不是苗族一家之言。1973年湖南长沙市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在地下整整沉没了两千多年的《黄帝四经》就将蚩尤记作“之尤”了①。可见,“孜尤”、“之尤”都是苗语音译人名的不同汉字记录,语意是一致的。蚩尤之所以被苗族尊为始祖,他的史迹之所以至今仍在苗族人民中颂扬,正是由于他的胆识和威武英才的伟大形象在苗族人民心中不可磨灭的缘故。这充分说明他在苗族人民生活中的历史地位是任何人都不可比的。但必须指出的是,除《黄帝四经》将蚩尤记作“之尤”外,大量的汉文史籍均把苗语的“孜”记作“蚩”。何谓“蚩”?《广雅释诂》说:“蚩,乱也。”《方言》云:“蚩,悖也。”《六书正i为》日:“凡无知者,皆以蚩名之。”《说文解字》则将“蚩”释为“虫
也”。现代汉语释为“无知;傻”。可见,“蚩”是贬意,按今之说,就是无知无识的“小爬虫”之类。一个能与炎黄抗衡,且以“战神”载入中国史册的历史人物,竟被说成“无知”真是够格的“胜者王,败则寇”的奴隶主、封建统治阶级正统史观的一贯表现。窥管今古,苗族受排挤、受侮辱的历史,实际上从对“蚩尤”的记史时代就开始了。这种“历史是胜利者写的”记史方法是不可取的,它与苗族对“蚩尤”的解读不符,与炎蚩之战、黄蚩之战的
战况本身也不符。不过,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用“蚩尤”一词了,我们就不必追究这种侮辱性的文字之案了。
(二)从汉苗史料的比较看,蚩尤是文山苗族的远古祖先是毋庸置疑的。
先说汉文史籍的记载。《逸周书?尝麦解》云:“蚩尤乃逐帝(赤帝),争与涿鹿之河(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路史?疏仡纪?黄帝》云:“炎帝氏衰,蚩尤惟始作乱,赫其火弹以逐帝。”《史记?五帝本纪》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于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龙鱼河图》日:“黄帝时,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诛杀无道,不仁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蚩尤。黄仰天而叹,天遣玄女授兵信神符,制服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
上述所引之“赤帝”指的就是炎帝,说明炎蚩之战先于黄蚩之战,且战况没有黄蚩之战那么激烈,见于史籍记录的也不多,苗族中也没有这方面的传说,但没有传说不等于没有这段历史,只能说时代太久远,在苗族的古史传说中已经失传了。而黄蚩之战发生在
炎蚩之战之后,可说是炎黄集团与蚩尤集团的最后决战,战争较为激烈,史籍记载较多,在民间不仅苗族有传说,而且汉族也有,可谓流传甚广,记忆深刻。对这,曲辰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很能说明问题,他说:“在轩辕黄帝之前的神农氏历史时期,绝不会没有战争发生。只不过,在记录语言的工具——文字还尚未完全形成之前的历史上,越是历史久远,相对地战争的规模就越小些,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容易被人们忘记;相反,越是距文字形成时期近,规模越大的战争,人们就会比较地不易忘记。”②炎蚩之战与黄蚩之战的先后关系以及战争在人们记忆中的反映,正好验证了曲辰的观点。
次说苗族的传说。在苗族的历史传说中,要数黄帝与蚩尤在他们的记忆中尤为深刻。就目前我们能看到的资料主要有《踩花山》、《大年节的来历》③、《孜尤的传说》和《花山起源之歌》(4)。为便于比较研究,现将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踩花山》云:“古时候,苗家居住在平原地方。那地方呀,土地宽得连着天,平得像操场,肥得流出油。”“那时,苗家有个王,叫蒙子酉。他呀,人好心好,人人拥护,个个称赞。”在他的领导下,“年年风调雨顺,家家有吃有穿”。只因“皇帝知道苗家有一块好田好地,家家有钱有粮,户户有金有锻”,皇帝‘‘眼睛红了,心肝黑了,就派皇兵来攻打蒙子酉”。这样,蒙子酉才“带着苗家,拿起刀、枪、箭、弩,天天同皇兵打仗”。结果,“因蒙子酉没有防备,兵器又不好,仗仗被皇兵打败,一直被赶到深山老林”。缠彩花红缨圆箍,白裙子和青花裙略长。苗族男子一般穿着对襟或左斜襟普通衣,佩银纽扣,下穿宽边普通裤,系腰带。头戴黑圆帽,外缠青色布帕或沙巾套头,十分朴实、精干。现代,男子的服饰与其他民族一样。
五、婚姻习俗
邱北苗族婚姻有父母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两种。包办婚姻一般是男女双方均是亲戚关系,姑娘幼小时候,就由父母请媒妁定下终身,待姑娘长大后正式结婚,女方父母要索取男方家的一头牛,作为女方出嫁时的身价证物。自由婚姻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双方自
己看中,男方告知父母,择日请媒求亲;一是在一些盛会或赶集时,男女自由对歌择偶,于双方热恋时举行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即由男方择定时间到女方居住村旁等待姑娘出来,便将她领走。当女方兄长一旦发觉,就约弟兄几人追赶至男家,男家需用酒饭款待追者,并赠给部分银元礼物(俗称找牛脚印,付找牛脚印费),打发其回家。姑娘领到家,由男方伯母或长者用一对雌雄鸡于姑娘头上绕三圈,并立于正门槛“叫魂”,给男女双方重新取老名,姑娘方为男方家成员。期满三天,男方父母要聘请人去告知女家,并向女方家求婚,女方家父母要作一些形式上的吵闹(实际已答应男方求婚),然后议定礼金,择日正式结亲。结亲之前,须将姑娘送回娘家,待结亲之日又举行结亲仪式。
苗族结亲最怕雨天打雷(认为不吉利),一般择在十、冬、腊、正月举行结亲日,无论路途远近,娶亲人必须在途中吃一顿午餐,在女方家宿一夜。娶亲人到女家门前,须由女方媒人陪同在事先摆于门外的桌子左右转三圈,桌上摆着猪肝、猪耳、猪肉、生萝卜各八块,酒八杯,女方管事吩咐坐下,由迎亲媒人先唱迎亲调后,娶亲媒又陪唱两调娶亲歌,大家才用手夹桌上的猪肝、猪耳,谓之猪耳朵礼。礼毕,由女方管事迎至家中,按各人不同的位子坐。管事往的历史有关。苗族大凡谈及历史都要把自己的先民与“纳蛮(南蛮)咪刷”联系起来,而这个“纳蛮咪刷”是谁呢?它就是彝(蛮)汉(刷)民族。苗族对彝汉民族的这种称谓顺序和蚩尤在上古时与炎黄接触的先后有关。
研究中国上古民族关系史的专家认为,苗族先民活动于黄河中下游,炎帝部落活动于黄河中上游偏南,黄帝部落活动于黄河中上游偏北,当炎帝向东发展时,与向西发展的蚩尤相遇,双方发生冲突,炎帝败而北上与黄帝结为联盟,共同与蚩尤对抗,战于涿鹿,蚩尤败而被杀,其余部方徙居长江中下游,与当地土著联合形成三苗集团。这个历史过程与苗族“纳蛮咪刷”的称谓相吻合,它说明苗族先民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中,最先接触的是炎帝部落之蛮人(彝族先民),之后是黄帝部落之华人。文山苗族称彝族为“蛮”,古今未变;称汉族为“刷”。“刷”为“华”、“夏”音转之变,且三者音近,古通。需要指出的是,至今文山苗族仍将黄帝称为“华傣”,这个“华”的称谓进一步证实了黄帝是华人之祖的历史事实,同时也说明了苗族称汉族为“刷”的沿袭历史。
(三)文山苗族至今仍在祭祀他们的远古祖先一蚩尤。
文山苗族祭祀蚩尤,主要是通过踩花山这一节日活动来进行。节日是全民性的,每年的正月初三都要举行一次。关于踩花山的起源。苗族世代这样相传:上古时代,苗族先民活动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在蚩尤的领导下,人们的生活美满幸福,不知道什么叫作踩花
山。后来,因黄帝侵占苗族的土地,蚩尤在率兵抵抗中壮烈牺牲。为召集被打散的苗民,祭奠在战争中牺牲的死难者,苗民们议定重树蚩尤旗(现在的花杆),人们看到蚩尤旗后,便从四面八方云集蚩尤旗下,听候前行的指令,久而久之,形成了今天的踩花山(6)。这与前面引证的《踩花山》和《花山起源之歌》是一致的,此不赘言。
就整个节日活动形式看,主要有立花杆、举行祭奠仪式、收杆三个程序,每个程序都有祭文,且都是围绕祭祀蚩尤这一主题展开的。这里仅举“祭奠仪式”一段予以说明。祭司念道:啊,今天是个好日子,我们在这里祭天神地神,祭天祭地,祭苗族的祖先蚩尤,祭苗族的列祖歹U宗,祭一切为苗族献身的人们,让他们护佑手们岁岁平安,年年丰收,人丁兴旺,事业发达⑥。现在,苗族中能念这段祭文的人几乎没有了,许多地方早已失传。其原因主要是:踩花山直接起源于黄蚩之战,涉及苗汉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忌讳心理影响了它的传播。不是知心人,祭司根本不向你讲其原因。所以,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并非易事。
需要指出的是,在节日期间,任何对歌者必须先唱《花山起源之歌》后,方能唱其他内容的民歌,否则,将会被视为不懂规矩论之。它说明,要通过唱《花山起源之歌》的溯源方式教育子孙后代,使之牢记这一血的历史教训。
这种全民性的祭祖活动,按“民不祀非族”的古俗论,不仅反映了苗族的祖先崇拜文化源远流长,而且进一步证明了蚩尤是苗族的远古祖先的正确性。正史如是记载,苗族如是相传,何以否之?
二、蚩尤是东夷部落集团之首领
关于蚩尤的归属和发祥地问题,自范文澜先生提出蚩尤是南方九黎族的首领这一观点⑦之后,似乎就没有人敢突破这种权威的结论,以致后来研究苗族历史的学者,提出了“以蚩尤为其首领”的苗族先民,早在五千年前就生活于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这样一个宽泛的范围⑧,使人们很难确定蚩尤究竟活动于黄河下游还是活动.于长江中下游?他的发祥地究竟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这就给人一种感觉,蚩尤的归属和发祥地始终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尚需进一步考证辨明。
我们认为,蚩尤应属于东夷部落集团,他的发祥地在今山捌省。其理由有三。首先,历史文献有据可考。《逸周书?尝麦解》云:“昔天之初,……蚩尤宇于少吴,以临四方。”这里的“宇应作“住”解。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的《古汉语大词典》也将“宇”释为“居处”,并举《国语?周语》“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使各有宁宇”句来说明。可见,“宇”释为“住所”、“居处”、“居住”均可。《春秋左传注》引杜预注日:“少嗥虚,曲阜也,在鲁城内。”少嗥即少吴,属同音异写,古通。少嗥之墟“曲阜”位于山东省中南部,即今曲阜市。《越绝书?越绝计傀内经》云:“少吴治西方,蚩尤佐之,使主金。”马融注日:“蚩尤,少吴末,九黎之君。”这反映了少吴与蚩尤之承袭关系。对《逸周书》的记载,《山东通史》肯定地认为:“《逸周书》所记的这个传说很重要,它指明了蚩尤的居住地就是原来少昊的居住地,也就是鲁中南地区及其周围平原。而这一带的确都有蚩尤活动的遗址和踪迹,比如,齐国自古就有八神主的祀典,八神主中的第三神主是‘兵主,祀蚩尤’。当时的蚩尤祠即在今郓城县境内。据说,郓城县境内还有蚩尤冢,‘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巨野县境内则有蚩尤肩髀冢,大小与蚩尤冢相等,……黄帝杀蚩尤于青丘,青丘在今广饶县北。这些说明《逸周书》的记载不无根据。但是,蚩尤并不以少吴的居住地为限,他的活动范围更大更广阔。……今河北省北部、河
南省南部及山西省中部,是传说黄帝杀蚩尤于此的‘中冀’或‘冀州之野’;今河南省修武县境内据说有‘浊鹿城’,即蚩尤与黄帝激战之处。可见,这一广大地带也应是蚩尤的活动范围。”⑨由此可知,“蚩尤宇于少吴”之地即今山东中南部地区及周围平原,并以此为中心,逐步扩展为包括今山东全境,江苏和安徽北部、河南东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中部和南部这一广袤之地,即现在的华北平原,苗语谓之“那达那朵”(naf dax naf d01)⑩。这一地
区恰是上古东夷人的发祥地,正是中国东方之境。故,《辞海》云:“夷,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也称‘东夷’。”“蚩尤,…一东方九黎族首领。”这不仅回答了蚩尤为东夷集团首领的问题,而且充分肯定了九黎应属于东夷集团,不是属于“蛮族”集团。
其次,今人的研究成果表明,蚩尤应为东夷集团。项观奇认为:“太嗥,少嗥的传说,是东夷人的传说,亦即可说是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创造者的传说。”“蚩尤是东夷人的首领。”⑩
石方云:“东夷集团中包括太嗥、少嗥和蚩尤等部族。他们的活动范围北自山东的东北部(盛时占有山东北部全境),西至河南东部,西南至河南……南部,南至安徽中部,东至海。”⑥
徐杰舜日:“东夷集团主要分为蚩尤、帝俊、莱夷、徐夷和淮夷五大部分。……蚩尤部居今山东西南一带,帝俊部居今山东和河南交界的地区,莱夷居今山东东部地区,徐夷居今苏北淮河以北徐州一带,淮夷居今淮河以南的苏南、皖南地区。”⑩
郭墨兰主编的《齐鲁文化》不仅肯定蚩尤是东夷人的首领,同时对他作了高度的评价,云:“作为历史人物,蚩尤是东夷人的著名首领,战斗英雄,大发明家,有名有姓,事迹很多。”(11)主张蚩尤为东夷人首领的专家学者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最后,苗族口传史料验证了蚩尤的归属及活动地望与汉文史籍记载是一致的。一是苗族《黄河潮天》这一故事所反映的地望,正好与蚩尤的发祥地相吻合。苗族人民世代相传,苗族先民生活在黄河下游时,因黄河泛滥把前朝人全部淹死了,只剩下兄妹二人,为繁衍人类,兄妹二人只好遵天命结为夫妻,生儿育女,繁衍了现在的人类,即后朝人。所以,苗族古歌中唱道:“黄河潮天,黄水治死人烟;黄河潮地,黄水治死人类。黄河漫潮天,前朝人死绝根;黄水漫满地,前朝人全死绝。黄河治人烟死绝根,只剩兄妹婚配传:后人;前朝人烟死完了,后朝人烟漫如潮。”(15)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讲的黄河,是指中国之黄河,它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并非一般洪水泛滥之泛称。“黄河”一词在苗语中,有时直呼“黄河”,有时则叫“泪郎”(dlex dlangs),意为黄河之水。二者均属一意,特指黄河。它说明,苗族先民在五六千年前正是生活于黄河下游,才孕育了《黄河潮天》这一流芳千古的人类文化史。源关系。另,苗巫在超度时,经常提到“东阶斯夷”(dong)(nqait shid vis)和“斯夷”(shid yis),但除巫师外,一般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词指的是什么,经考,“东阶斯夷”,就是“东夷”;“斯夷”则为“徐夷”,是“东夷”中的强支。这些部落名称在巫师那里已经被神化了。四是今山东之泰山,别称“岱宗”。何谓“岱宗”?词典中未作解释。实际上,这是一个苗语音译山名。“岱”,苗语意为外公外婆;“宗”,苗语,山也。“岱宗”,即外公外婆山,可引申为神山、祖山。相传,蚩尤的父母就是埋在泰山脚下,故苗族把泰山称为“蒙岱宗”⑩,这与泰山之别称“岱宗”是一致的。这恐怕就不是一种偶然的简单的巧合了。
三、文山苗族源于东夷部落之蒙人
关于东夷,林惠祥先生认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专指秦以前居今山东、江苏、安徽等省自淮以北沿海一带之异民族。广义则为秦汉以后……指满州、朝鲜、日本、琉球等为东夷。”⑩我们研究的当然是狭义的东夷。但无论狭义或广义,东夷都不是一个单一的氏族部落,而是包括众多氏族部落的联盟群体,故人们把它称之为东夷集团。那么,文山苗族究竟源于东夷部落集团中的哪一支呢?我们认为,东夷部落中的蒙人应是这支苗族的远古先民。
《论语。季氏》孔子云:“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风俗通》也云:“东蒙主以蒙山为氏。”《诗经。鲁颂》日:“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蒙山何在?东蒙主是谁?据《汉书?地理志》载:“泰山蒙阴,《禹贡》蒙山在西南。”邢禺疏:“山东鲁东,故日东蒙。其山延袤可百里,俗亦分在东者为东蒙,中央者为云蒙,在西者为龟蒙。”毛诗疏:“龟蒙今在鲁地,故言奄有。”由此可见,蒙山、龟蒙都在鲁东,即今山东曲阜之东。今山东蒙阴县南仍有龟蒙顶、蒙山、蒙水,西周时颛臾之国的国君——颛臾继承其先祖颛顼祭祀蒙山而被称东蒙主,而颛臾更为显赫的远古祖先便是伏羲,因此后来人们便在名称上以颛臾取东蒙而代之,颛臾也就.成了东蒙的国名⑩。既然颛臾之国祀蒙山,为蒙氏,当为蒙国了。故,有学者研究认为:“蒙国之地,在今山东蒙山,今蒙山还有蒙阴县。”,”臾毕竟是西周时人,蒙山得名应在此之前,否则就不会有颛臾主持祭祀蒙山而成东蒙主之说。蒙山之名当与蒙人的活动有关。今山东蒙山乃东夷人地,东夷人中肯定有一支蒙人在这一带活动才会有蒙山之山名。据王献唐先生的研究,这支蒙人的祖先就是伏羲,他认为:“蒙在东方,故言东蒙,合地名氏名以证伏羲,知伏羲为蒙族”,“芈、蛮、牟、蒙、芒,皆为伏羲族系。”(21)《世本?帝系篇》日:“太吴伏羲氏。”《吕氏春秋.十二纪》也云:“太嗥伏羲氏。”孔颖达《左传疏》:“太吴身号,伏羲代号。”侯哲安先生也认为:“太嗥是以伏羲为首的部落名号。”太吴即太嗥,他是东夷人共尊的始祖。而太嗥既是伏羲氏的部落名号,伏羲又“为蒙族”系之祖,太嗥当为蒙族系了。
(二)苗族自称“蒙”,当源自古蒙人。
今文山苗族均自称“蒙(Hmongb)”,且有七个冠有“蒙’’的不同称谓,即“蒙豆(Hmongb Dleub)”、“蒙斯(Hmonghb)Shib)”、“蒙颛(Hmongb Nzhuab)”、“蒙邶(Hmoongt)
Bes)”、“蒙叟(Hmongb Soud)”、“蒙巴(HmongbBuak)”、“蒙刷(Hmongb Shuat)”。
苗语“蒙”的含义当何解,至今仍是个谜。正因如此,专家学者在研究中,有的认为“蒙”是人的意思,有的则认为“蒙”应作“族”解。若按“蒙”为“族”的观点,七个冠有“蒙”的不同称谓也就成了“豆族”、“斯族”、“颛族”、“邶族”、“叟族”、“巴族”、“刷族”七个不同的民族,而不是一个民族了。所以,把苗族的自称“蒙”释为“族”是不科学的。“蒙”应作人或蒙人解才更切合实际。这样,七个冠有“蒙”的不同称谓才不脱离“蒙”这个人们共同体的总的族称。同时,也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个源与流的关系问题,即“蒙”这个总的族称为源,七个冠有“蒙”的分支称谓为流。它说明这种族称上的流变史迹是有源可溯的。
苗族自称“蒙”当源自伏羲这位“蒙族”始祖,他是东夷部落联盟的“蒙主”,故,他的后人自称“蒙”是很自然的事。而其他七个冠有“蒙”的不同分支的自称则是流变的结果。如《尚书?舜典》有“分北三苗”之说,也就是将部分苗族分流到“北”地居住。“北”即“邶”,也即《诗经?国风》中邶、庸、卫之“邶”,今河南汤阴县东南邶城是也。故,迁住邶地的苗族也就自称为“蒙邶”了。又如,《山海经?海内经》在谈到巴人来源时
说:“西南有巴国。太吴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太吴是东夷人共尊之始祖,说明巴人源于太吴氏,是后来西迁巴地方为巴人,自称“蒙巴”这支苗族应是蒙人迁巴地所致。可见,苗族中各个冠有“蒙”的不同称谓都有其缘由,因篇辐所限,此不赘言。
考察苗族先民的来历,结合苗族自称的含意,苗族自称“蒙”当源自古蒙人无疑。理由有三:一是苗族的远古祖先蚩尤(苗族称“蒙子酉”)就是一个地道的蒙人。他的发祥地就在今山东泰山、蒙山一带,与古蒙人所祀的“蒙山”相吻合;二是苗族世代相传其祖先繁衍生息在黄河下游,是黄帝争夺他们的地盘,蚩尤与之战败后,苗族才离开故土徙居南方的。山东之境正处黄河下游,这里正是古蒙人的生息之地;三是文山苗族文化源自古蒙人之文化。古蒙人是东夷集团的一个重要群体,在齐鲁文化史上是功不可没的。根据考古资料证实,在今山东发现八千多年前的后李文化和七千三百多年前的北辛文化的墓葬人体头向皆朝东(22),而今文山苗族的墓葬仍一直沿袭头朝东脚朝西的葬式。这种“尚东”的文化不仅表现在墓葬形式上,它还表现在婚俗上,如文山苗族结婚时,迎亲队伍总
是要从东方进家。这些文化现象无疑自有其缘由,否则就不会产生这种相吻合的文化渊源关系。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只知道后李文化、北辛文化的主人是东夷人,而不知道东夷人之远古祖先是“蒙族”之太吴伏羲,因此,也就不了解古蒙人是东夷集团中的主体力量这个群体了。实际上,东夷人是华夏集团对东方夷人的称呼,它是一个方位族称,真正的东夷人主体是蒙人,所以,苗族为何自称“蒙”也就不言自明了。
(三)蒙人留下许多以“蒙”命名的地名作物证。
蒙人自蚩尤战败后,就大批离开了山东故地,迁往他乡,留在故地的自春秋战国时,也逐渐融合到汉族中去了。但蒙人留下的许多地名却是永不消逝的物证。
今山东中南部有岱宗、苗山、蒙山、蒙水;安徽北境有蒙城、芒山;河南永城市有芒山;江苏徐州铜山县有苗山。这些地名均连成一片,即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四省的结合部。这一带正是古黄河下游,是蚩尤的发祥地,是东夷集团中古蒙人的活动中心,所以才形成了许多与“蒙”相关的地名。据王献唐先生的考证认为:“砀山县东南有芒山,当是芒族旧居。后更南迁至浙,而江苏之芒,又由山东迁往,即牟、蒙之支系也。”“河南永城县东北,汉
置芒县,即以江苏之芒山得名。知芒出为牟、为蒙。”故“族之所在,地名随之,山水之称,与以俱起,故凡蒙地所在,即蒙族所在”也。(23)可见,蒙山、蒙水之得名,当与蒙人居之而缘起,人虽迁移,地名安在,它为我们研究蒙人的发祥地提供了可靠的物证。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山苗族源于上古时代东夷部落之蒙人,其发祥地是以今山东蒙山一带为中心,逐步扩展到今山东全境、江苏和安徽北部、河南东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中部和南部这一广袤之地。这支蒙人的远古祖先有太嗥、少嗥和蚩尤。至今文山蚩尤为“蒙子酉”或“孜尤”,并以隆重的一年一度的花山节来祭祀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