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迁徙的梦想,不迁徙的内心

 江山携手 2014-05-16

  作者:李丹崖

  我15岁以前,想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能穿一件像样的新衣服,那是贯穿我整个童年乃至少年时期最顽强的梦想。

  我生在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很拮据,加之妹妹生病,父母一直是靠外祖父接济度日,10岁以前,外祖父每一次到我们家来走亲戚,都是拉着一辆板车,板车上盖着一块油布,油布下,外祖母总会偷偷摸摸地放上去半大盆面,一些青菜,也给钱,也总是背着人给,外祖父深知,父亲是个要面子的人,即便是接济,也要考虑父亲的面子。

  那时候,隔壁有一位在军队做过“师爷”的兽医,60多岁,写得一手好字,常有人请他到镇上去写一些标语,每一天,都能赚到50-100块钱,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于是,在父母的鼓励下,我潜心练字,我特意跑到集镇上,买来欧阳询、颜真卿的字帖,不知道磨秃了多少支毛笔,后来,终究字写得还算能说得过去,我就开始练钢笔字,字写得在校园书法竞赛里可以拿一等奖的时候,我才发觉,很多人都能在墙上写标语,漂亮的美术字很多老师都能手到擒来。

  我的梦想也随之悄悄改变,我开始向往教师这样一种高尚的职业,不仅可以拿稳定的工资,有很多人仰望你,还可以在课外给学生搞一些兴趣班,赚点外快。

  直到后来上了高中,我到了全校最能讲的一个老师家中做客,却发现,他过得也相当清贫,四口之家挤在一个不足60平米的房子里,妻子常年有肺病,他也患有严重的颈椎病,母亲和孩子身体还算可以,但一家人总让人觉得过得不够幸福。

  高中毕业之后,我顺利上了大学,并开始零散在报刊上发表一些文章,那个时候,最羡慕的就是别人能够出版自己的个人文集,一天,一位出版社编辑找到我,让我为他的一本图书做校对,我开始间接涉足出版行业,好几本图书后面写的都是“特约校对”字样,那个时候,我开始用稿酬养活自己,也开始用校对得来的钱邮寄一些给家乡的父母,这个时候,我最大的梦想是做一位出版社编辑,工作的时候,做很多畅销书,业余的时候,练练书法,加入一些协会,结交很多朋友,家里经常高朋满座。

  后来,这些梦想在我大学毕业前夕一一淡化。我越发认识到,自己需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我抱着自己发表的一大摞作品,走进了一家电视台。后来,我成了亲戚邻里眼中的骄傲,在一家城市电视台做了记者,业余的时候,可以写写自己的散文,出版几本集子,还成了中国作协会员,成为我所在的城市公认最有前途的青年作家。

  可是,我很快发现,自己所写所著还只是“初级阶段”,与高手和名家们相比,我的写作面还很单一,思想还不深刻,文笔还不老到。工作方面,我也需要很多的功课要做。

  今年,我年过而立,回首过去的30年,我所走的每一步,都伴着“不安”,也可以说,正是这样一个个不安,让我逐渐走向了“安全”的驿站,然后,危机总又让我再次出发,迎接新的挑战。我短时期内总不会有多么伟大的梦想,但是,我在短时期内都能够阶梯式的走向并越过自己的目标,我的人生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跨栏,我眼里望着的总是前一个栏,然后,在克服现状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弹跳力”。

  我坚信,生命中的某一些时刻,你可以没有稳固的梦想,但是,你一定要有稳固的进取心,这其中,或许饱含着幸福人生的全部奥秘。

标签: 李丹崖文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