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峪铭 若要将一个人的行走轨迹,完整记录下来的话,可以看出若干条直线或曲线都与一个点发生着联系。 这个“点”,就是我们的家。 谁的人生能离开家?即便是被丢弃的孤儿,也天生对他的出生地有着莫名的亲切感。可家又不是一个长期让人逗留的地方,就像一棵幼苗,小的时候垂落着叶条,依恋着土地,可长大了,就与滋养它的土地和根,慢慢地疏远了,直到叶落而归。 近日读文章,了解到许世友将军早年剃度出家,后来从事革命事业,一生在外漂泊。但在他将死之时,一再写信给中央,请求死后回老家安葬,生不能尽孝,死也要回家,陪在母亲身边。许将军最终得以魂归故里。 人的成长是要离开家的。细想一下,人不过是有着另样血肉的草木,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人也是一样。人不能总待在可以遮风挡雨的家中,只有走出家门,才有成长的可能。 当年刘邦走出了沛县,离开了小家,让天下成了他刘姓汉家。西汉时的大文学家张翰,无意听了贺循弹曲,就与他同船赴洛阳,悄然离家。陶渊明早年就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离家之念……,家是人迈出去的起点,似乎成了有志向的人,挣脱与逃离的地方。 可人与家之间,就像系着一根无形的橡皮筋,你挣得越远越久,它的拉力就越大。它将思念牢牢系在家的这根桩上,让你的梦境从未脱离家的这个“点”。于是就有了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豪迈;有了张翰对家中“莼鲈之思”而辞官的洒脱;有了陶渊明归家时,“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的心情……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家,不管你得意与疲惫,总是你心灵的栖息地,总是你魂牵梦绕的地方。 生活的本真无非是追梦与寻梦。追梦,是离开家;寻梦,是回归家。“追”是向外奔走,是欲望与生存的逼迫,它与家渐行渐远,似乎越远越能代表什么。“寻”是向内回归,是心理与生活的自觉,它与家越来越近,好像是梦境中的心灵呼唤。 人生是要不断寻梦的。为了自己的前程,你不得不离开家,去外地求学;为了家庭生活,你不得不离开家,去外地打工;为了国家安全,你不得不离开家,去边防站岗……离开家是成长所需,是生活所迫,是使命所驱。但不论你离开家有多远,但你总会有回家的那一天,即使命运让你无家可归、有家难归,但你的那颗心,已染上了家乡的泥土色,已注入了祖辈的DNA,你身虽难安,心常归巢。 是啊,你可能失意、孤独,你也可能得意、荣耀,但你的梦,总是老屋旁的稻草垛,总是胡同里的青石板,总是家乡的山水,总是家乡的亲人……家是梦的基点,家是心的磁石。你身在他乡,但心的指针,总指向家。一旦外面的系绳桩放松了羁绊,你身如野马,心如脱兔,片刻也不想在外逗留。在归家的路上,心早就在家里家外徜徉了。 家,是你年青时代走出去的起点,又是你不断回归的终点。 其实人生就是画圆,起于一点而归于一点。 标签: 张峪铭文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