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视野下的经典观照——符书铭书画印象
在古代,汉字书写是与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能,只要是进行书面信息交流就离不开书法。而到了当代,书法已由一种传统的生活技能转变为与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当代艺术并列的一门专业艺术,因此,当代对书法观照的角度也应该有所不同。
传统的书法学习方式主要是对历朝历代书法经典的学习,这是一条单一的纵向线索。而到了当代,由于书法部分功能以及其生存环境的改变,对书法的学习除了过去纵向的这条线索,还要加上横向的一个参照系:书法既然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门类,它就要从当代相关门类艺术以及艺术观念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积极参与到当代生活、当代文化的建设中,而不是关起门来,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自吟自唱,固步自封。
因此,一个有抱负的书法人必须在这纵向和横向的坐标点上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切入口。
经历和素质使符书铭具备了这样一种能力。
符书铭早年入盐城鲁艺学习西画和工艺美术,2000年修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硕士研究生班,2005年到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就读,现在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艺术硕士。期间,又先后在今日美术馆、皇城美术馆工作,组织策划了一系列的各种或是传统的、或是前卫的艺术活动和展览。这种经历使符书铭能够全面地了解当代艺术的状况,进而能以一种大书法的观念来观照书法。
符书铭的书法已经有了两种比较成熟的风格样式:一是带有章草味的行书,历来就有不少大家说过,不习章草的行草,其格调必不会高,符书铭显然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从杨维桢一路上溯到索靖、张芝以及汉晋简牍,在章草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从而形成了他现在古朴却又不失清新、雅健的行书风格。二是他的篆书创作,明显地表现出试图建立起自己书法形式语言的努力,其在纵向这条线索上则追溯到更远,从鸟虫、金文和铁线篆中吸取营养,把三者融合在一起,化圆曲为方直,并强化一些空间如三角形、矩形、菱形等的符号化特征,在简静古穆中透出一种现代感。
符书铭是从书法内部即在坚守书法的“核”的基础上开始书法与现代的接轨的,是站在比传统书法更广阔的背景上来观照书法的,在纵向线索上是对书法经典的深度挖掘,在横向线索上是现代艺术观念的注入,这使得符书铭的书法具有了愈古愈新的特质。
符书铭的绘画则主要是工笔花鸟和青绿山水。当代中国画界现在有一种共识,即中国画的出路还是在于对书法的认识程度。在传统社会,书画是不分家的,而到了当代,由于中国画教学画科分工过细,绘画的看不懂书法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更遑论把书法用笔的因素运用到绘画中。因此,现在的大部分中国画除了徒具其形,已经与中国画的本质核心愈来愈远。符书铭的书法基础显然让他的绘画避免了这样的弊端,在形的把握和线的运用上,都契合于中国绘画精神。造型的准确、用笔的劲健、色彩的清雅,都预示着假以时日符书铭绘画不可限量的未来。
最后,我想提及符书铭曾经有过的军人身份。目前的艺术界,军人身份的艺术家有着很大的比例,而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作为其中的一员,符书铭目前的艺术也得以受益于多年军营生活所养成的坚韧与执着,这种坚韧和执着也必将使其今后的艺术发挥出惊人的爆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