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独是老人最难解的心结

 tuzididie 2014-05-17

  “从办公室的窗户看出去,对面楼里有一位老太太,常常在窗边呆呆地坐着,往外看,一看就是一下午,那眼神,让我觉得好心酸。”普陀区老龄委一位工作人员说。2013年普陀区老龄委对2000多位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情况的调查显示,近半数老人会感到孤独寂寞,其中7.99%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在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开展的“夕阳圆梦”活动中,已经回收的1160份心愿里,20%的需求涉及“陪伴关爱”。面对老人的精神需求,家庭、政府、社会该如何应对?

  1 许多老人很孤独

  普陀区兰溪园党总支书记蒋群记得,去年年初,小区党员志愿者向她反映了一个情况:90多岁的独居老人纪伯伯最近有点“怪”,每天早晨就坐在小区小花园里,也不多说话,就看老人们打拳,中午回家吃个饭,下午继续来坐着,一直到天黑,不管刮风下雨都是如此。志愿者和他聊天,老人说,一个人在家太孤独了。让一个90多岁的老人家天天这么坐着可不行!蒋群发动居民志愿者,每天轮班去纪老伯家里陪他说话。

  家住中山北路兰溪园的张国明老人在“夕阳圆梦”心愿卡上写了两个愿望:一是希望自己的医药费能多报销一些。二是希望有人能陪他说说话,老伴江红军为了赚医药费,每天早晨5时半就去附近菜场里的点心铺卖早饭,晚上要到七八点才能回家。老人唯一的儿子是个聋哑人,不与他们同住,即便交流也全靠纸笔。张国明早年因脑梗腿脚不便,只能长时间一个人在空屋子,对着白墙壁发呆。

  杨浦区老年志愿者协会会长戎月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70出头的老太,儿子定居澳大利亚,3年前老伴去世。她因为经常参加跳舞活动,结识了一个舞伴。半年前,她不慎骨折,卧床不起,舞伴也不来了。居委干部偶尔去探望她,她将心里的苦闷一股脑儿倒了出来:“我这才知道什么叫孤独!一个人在家里好像要发疯了!”平时,她的电视机是从早开到晚的,只为家里有点人声。

  2 三种老人易患心理疾病

  老人的怪,很多就是寂寞、孤独引起的,或者已经有了抑郁症,自己和周围的人却不知道。事实上,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高龄老人的增多,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精神疾患和心理问题,正在向这个人群侵袭。

  戎月华说,有三种老人是抑郁症的“易感人群”:刚刚丧偶的老人、“失独”的老人、敬老院里的老人。相伴了一辈子的老伴去世,对老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心理打击。刚刚丧偶的老人很可怜,在两三年内最难走出孤独,有的一下子闷掉了,甚至导致抑郁症;“失独”老人,则承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痛苦,他们还不愿意向其他人讲述,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越来越衰弱,“老无所依”的孤独感将向他们袭来。还有一些老人则有焦虑症,有的过度关注健康,就生怕自己生病。比如有的人生怕自己骨质疏松,拼命吃补钙的药。有些老人过度关注第三代,亲家带几天也不放心,孙辈一生病,自己就崩溃了。

  老人的这种情况,与居住状况的改变也有关。戎月华曾长期在平凉社区从事老龄工作,她说,在棚户区、老房子集中的平凉西块,老人很多,都很开心。因为一开门,就看到邻居,平时总有人聊天。现在门一关,就老死不相往来。

  3 谁来陪孤独的老人聊天

  现在老人生活条件都不错,衣食住行不用愁,助餐点也有。但老龄工作者认为,相对物质层面的养老服务,精神慰藉成为新的问题,特别是心理疾患的加重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应引起各方重视。

  “老年人的心理关爱,子女是第一责任人。”普陀区老龄委副主任凌峰说。2012年年底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正式写入法律。老人的要求其实不高,就是有人来陪自己聊聊天。“精神赡养”,在今天要比物质赡养更重要。做子女的,理应承担起这份责任。

  承接“夕阳圆梦”项目的上海新苑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孙英说,对于有子女的老人,街道会将他们的心愿首先转达给子女;一些符合“老伙伴计划”要求的“独居”老人,由居委会安排高龄老人与低龄老人结对;剩下的就要依靠社会志愿力量。

  戎月华也认为,现在“老伙伴计划”正在全市推开,低龄老人关心高龄老人,这项工作一定要做得实实在在。建议不要全覆盖,而要选择最需要的,最可能发生意外的老人,给予重点陪伴,特别是对上述三种“易感人群”。如对于刚刚丧偶的老人和失独老人,在最初一段时间必须有人每天上门去,哪怕是陪他看看电视,陪他去超市走走也好。

  光靠志愿者结对无法解决全部问题。一方面,志愿者没有那么多,另一方面,志愿者“流动性”大。比如和张国明老人结对的是4位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每周五,其中的两人会来和老人唠家常。老人与学生通过半年的接触,已经建立起感情。但结对能维持多久?4位学生都是研究生一年级,两年后毕业了、工作了、成家了,还能坚持每周来探望么?“对于志愿者我们不能苛求。”孙英说,不过,一旦老人对志愿者产生了依赖,而后者又无法坚持,就会对老人造成二次伤害。

  相对于陌生的志愿者,凌峰相信,远亲不如近邻:“老人们通过社区睦邻点聚集聊天,形成一个互助团体,更易交心。”南梅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胡特坚记得,梅花园小区里有一位居民,2012年连遭厄运,丈夫和儿子相继去世,晚年失独、丧偶,令她一蹶不振,多亏左邻右舍坚持不懈的劝解,带她走出家门,参加社区活动,如今这位老人已经彻底走出阴影。


记者 邵宁 徐轶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