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观察》约我写一篇关于“家风”的稿子,思索半天,觉得很难下笔。咬文嚼字一下:家风即一个家庭可以世代相传的风气、风格和风尚。说的更学术一点,家风就是一个家庭中所有成员具有共识性并且可以世代相传的价值理念,以及所有家庭成员共同遵守并且可以世代相传的行为准则。至于后者,或许也可以叫做“家规”。 家风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常常是家庭或家族中社会影响大并在家中有绝对权威且有一定文化素养的长辈,总结自己一生的经验教训,给后辈留下的忠告——包括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特别强调自省和操行的文化,因此,前辈的忠告常常会被进一步抽象,提炼成一些极富哲学意义的名词或形容词,经过符合音律学规则的排列,有助于后辈记忆和承继。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风与常说的祖训还是有些微妙的差别,家风通常是用凝练的文字表达的祖训;而祖训的范围可能更大,包括代际间口口相传的前辈对后人的谆谆教导。 家风一词最近的盛行,与央视在马年春节期间的街头采访相关。记者的提问,“你们家的家风是什么”,或者“家风就是家规”的解释,常使被采访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些回答令人捧腹,譬如小朋友的回答:家风就是“坚决不可以泄露家庭成员的信息”,家风就是“每星期都要挨老爸一顿打”;譬如老人家的回答:家风就是“耙耳朵”(重庆方言,意为“怕老婆”)。类似的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当然首先与以上分析的家风应该是一种更为正式的家庭文化遗产相关。据此推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家庭都会有世代传继的家风;进一步说,普通的家庭甚至很少接触家风这个词,当然就不知道或不能准确地知道家风这个词的真正涵义了。 更重要的是,因为家风是一种世代相传的家庭文化遗产,并且通常产生和传继于知识分子的家庭,有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若是在这个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历史传统,即某个特殊的时间和空间突然遭受外力的阻断甚至被完全击碎,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在建国后前30多年中,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都一直被列为“改造对象”,“老运动员”的政治生涯甚至使这一辈知识分子对自身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十年动乱中,“知识越多越反动”甚嚣尘上、流毒深广,知识分子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受到了根本性的打击,所以,即便是家学源远、家风流长,至此断流的绝非少数。 记得儿时,好像就是周恩来向知识分子“脱帽鞠躬”的那一年(1962年),政治压力稍稍缓解。父亲、母亲到嘉兴看望外婆,外婆家在当地也算是读书人家,于是得到名人书写的“朱子家训”条幅若干,便拿来挂在家中。父亲要求我们兄妹三人日日背诵,如今还记得开头的那几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现在看来,当时父亲的用意显然是要重建家训家风。然而不久,政治风又紧,批判声日高,这些条幅便又被卷起,藏于小阁楼之上。三年后,文化革命扫“四旧”,“反动士大夫”朱柏庐的作品当然也难逃此劫,被迫扔到弄堂里付之一炬,烟消灰灭,随风而去了。在知识的力量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而荡然无存时,家风承继的基础也就被破坏殆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利益的变化和社会阶层的分化,国人的文化品味和生活格调也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向。现在社会上最常见的一个词就是“代沟”,而且这道沟并非只存在于分属两辈的父子或中间隔代的祖孙之间,时髦的说法是相隔10年甚至更少的时间就属于不同的两代人,诸如70后、80后、90后乃至00后。不同代的人之间,很容易就被宣布“你OUT”了。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家风的概念也许本身也是很OUT的了 另一方面,常说家庭是一个社会的细胞或分子,但是我们这个社会已然越过分子这个层面而“原子化”了。不可否认,家庭层面的道德约束正在日益弱化,父辈和祖辈对子辈或孙辈的影响越来越小,社会层面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譬如信息化、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年青人获得资讯的方式与父辈、祖辈已经迥然不同,传统的父子相传、祖孙教习相传的信息传递方式已经基本不适用,甚至父辈、祖辈习惯的信息传递和接收的方式已经成为青年人嘲弄的对象。在家中,父辈、祖辈在文化上的权威地位的丧失,赖此形成和传继的家风自然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了。 不过,在当代中国的时代背景下,有一些条件特殊的家庭,家风还是可以得以传续的。建国60多年来,尚有家风流传的也许以高层领导的家庭为多。因为这些家庭符合家风形成以及得到传继的基本条件:首先,高层领导毫无疑问具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力;其次,在家中他们自然也会有绝对的权威;再者,能置身高层他们必定也具备不同寻常的文化素养。如今媒体讨论家风,也许正是受到这些领导家庭的家风的启发。 对于中国社会的大多数家庭,要重建家庭中良好的风气、风格和风尚并使之代代相传应该很重要。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在当代中国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如何来重建家风? 首先,需要重建社会层面共识性的具有正能量的价值理念。社会层面和家庭层面的共识性价值理念是一个有机的道德观念体系,仅仅从一个方面突进,是不会有理想效果的。两个层面一定要互动,互相支持,互相促进。譬如,郭德纲提出“吃亏无妨,但当防欺诈”。这就是说:我可以抱着不怕吃亏甚至吃亏是福的心态,但社会上会不会有人见我老实就来欺负我、瞒骗我。所以,社会层面和家庭层面、个人层面的道德标准一定要“功能耦合”,整个道德观念体系才能整合为一体,发挥出整体效应。 其次,家风需要时间的考验并能一而贯之、善始善终才能最终形成。采访中,有也许是“富二代”的正在创业的温州小伙子说,家风是“不啃老、不坑爹”。当然,在温州这样的私营企业和家族企业发达的地区,民间有着年青人“不啃老、不坑爹”的共识性价值理念,是可喜可贺的,满足了以上提出的第一个条件。“不啃老、不坑爹”应该是家中父辈对下一代的要求,但就“可以世代相传”而言,也许还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才能称为真正的家风。在采访中很多人给出的答案都是这样,目前还是个人的价值理念或做人的准则,还不能诠释为“家风”。 再次,在家庭中要重建父辈的威信并使之可持续,而要建立这种威信可能需要父辈更多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因为在“阶级斗争”年代政治压力下,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形成了普遍的“双重人格”,说的和做的不一样。彻底改变这一点,最起码要做到实话实说,这对家风的形成很重要。譬如,在采访中,很多人都提到“诚信”,这是好事,因为中国社会目前可能最缺乏的就是“诚信”。但在诚信的基础上,更要提倡“慎独”,就是在个人独处、无他人知晓的环境条件下的诚信。否则的话,家风就只是做给人看的(譬如在央视采访时临时编造的种种“家风”),而起不到真正的自我道德约束的作用。 最后,家风的形成方式可能不能寄希望于传统的路径依赖。以往的家风的形成与传继,是靠家长制的威权性压力,而现在可能更多地要考虑民主的方式。以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交流、互动来达致共识。如果像以上所说的那位小朋友的老爸,每星期都要对孩子施加一次暴力。那么最后这种“模式”可能真的会由孩子传承下去,最后形成负面的“暴力派”家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