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我的家风故事】家和万事兴

 我的书海601 2017-11-25

品质之城  幸福之区

家和万事兴

贾秀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自古有家国思想,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家和万事兴”,所有的社会问题归根结底都有家庭问题的影子,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在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好的家风家教使身处其间的人如沐春风,家庭和睦,心态阳光,积极自信,懂得感恩,宽待他人。家是灯塔也是港湾,给灵魂指路,也是心灵休憩的地方,每当身心疲惫的时候,家总会张开宽阔的臂膀,接纳你、抚慰你,让你重新振奋, 卯足干劲,重新扬帆起航。

家风家教是一种传承,是一个家庭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可以没有什么规定形式,也没什么文字规定,往往是上一辈人一种不经意的行为、一句随口而出的话语,约定了晚辈的是非观、道德观、人生观。我的祖辈、父辈也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文化程度不高,没做出什么辉煌的业绩,也讲不出什么高深的理论,小时候不理解,觉得也不过是常见的唠叨,等长大懂事了,才恍然大悟,这细碎的叮咛、嘱咐,不正是我们的家风嘛——和睦友善、与人为善、以和为贵,这些也不自觉的成了我判断是非、行为处事的准则。父辈教会了我怎么样与人相处,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会用最朴实的语言,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自幼就觉得父母互敬互爱,从没红过脸、吵过架,与乡亲邻里、远近亲朋关系都处的很好,大家伙有事都乐于找他们帮忙,他们总能想方设法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是大伙眼中的热心人,小伙伴们都很羡慕我生在这样和睦的家庭,有这样和善的父母。

父母都是大家族,从小就学会了分享,学会了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对待双方父母能一视同仁,追求“一碗水端平”,孝敬父母不比较,尽自己所能,不去计较父母的爱给谁多一些给谁少一些,教导我们说,父母爱自己的每一个孩子,总是对最弱小的孩子呵护备至,兄弟姐妹也应多帮助,父辈们相处的非常融洽,总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亲戚们家庭条件都很一般,但凡遇到修房盖屋、子女结婚等大事,兄弟姐妹们总是这个几千,那个几百,共渡难关,每逢大事总是自发出钱出力,从不用主家开口。记得小姨家盖房子那会儿,舅舅们会泥瓦工的就负责砌墙,会木工的就负责做门窗,其他的人就和泥搬砖,总能搭把手,亲戚们踏实肯干,跟自己家盖房子一样干劲十足,还分文不取,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同时,还节省了大笔开支,花小钱干大事,亲人们总是舍小家为大家,帮了忙再回去忙活家里地里的活儿,从来没有半句怨言,只因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大姨夫身体不好,四十多岁就得了癌症,他们家上有老下有小,孩子们也多,生活困难,生病期间大家自发陪同到医院照顾,孩子们还得到亲戚家继续学业,正是在最困难时期亲人们的悉心照料、雪中送炭的关怀,使这个家庭闯关了前所未有的难关,大姨夫渐渐康复了,大姨家的孩子也一个个长大成人,奔向他们各自的幸福生活。

现在我正在把这种优良的家风继续传递下去,让孩子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健康长大,传承这种友善、仁爱,孩子的表现很让我欣慰,她能与小朋友很好地相处,大朋友、小朋友都喜欢和她做朋友。其中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还是一年前女儿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她在构筑区堆积木,小朋友经过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她的积木,散落一地的积木砸到了她的小指,指甲盖瞬间黑了大半,女儿也没哭也没闹,宽容的处理了这件事,事后也没跟家长说,我们表扬了孩子的勇敢、宽容、友善。

女儿一天天长大,在父母及我们的影响下也养成了和睦友善的性格,总能分享自己的东西,玩具、吃的东西总能与他人共享,从小爷爷奶奶带的多,什么东西都能想到爷爷奶奶,吃饭的时候爷爷奶奶不在场,总能想到给他们带回去,即使是自己喜欢的吃的也留足大家的,只吃自己那一份,我们很欣慰孩子有这样的表现,可能因为我和老公都不是独生子女,女儿是独生女,可是有很多哥哥姐姐,平时常来常往,节假日经常走动,不是去大姨家就是去姑姑家,有什么事情也可以和哥哥姐姐商量,孩子从来没有独生子女的孤寂空虚,祖辈的注意力也不至于集中到一个孩子,孩子也不会被过度溺爱,孩子不以自我为中心,会时时想着亲朋好友,适应社会能力也更强。

孩子的表现出乎我们的预料,也给我们很多启迪和思考,我们遇到类似的事情是否也能少想想个人得失,可以试着用孩子的处事方式解决问题,“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如沐春风,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摩擦,让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和睦,社会更和谐。

城区新闻中心出品

编辑:张婷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