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胡同以青砖灰瓦的色调为主,但也不乏花红柳绿、色彩缤纷。春日,胡同里迎春花盛开,满目鹅黄;冬日,四合院中腊梅绽放,姹紫嫣红……即使是胡同街巷名称中,也是五彩斑斓。其中带“黄”字的胡同真是不少,有已建成王府井大饭店的黄图岗胡同,位于美术馆后街的黄米胡同、位于鼓楼外大街的黄寺大街、位于百万庄南街的黄瓜园、位于东兴隆街南面的黄雀胡同、位于地安门内大街东侧的黄化门街等…… 下面小编就带着您一一去寻觅究竟北京的小胡同哪里最“黄”: 黄图岗胡同:曾是文人聚集地 黄图岗胡同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均称黄土坑,因胡同地处洼地而得名。由于在美术馆后街东侧、什锦花园胡同北面还有一条也叫黄土坑的胡同,1965年,两条重名的胡同相继更名,一条改称黄图岗胡同;另一条改成了南吉祥胡同。其实,在丰台区花乡还有一个称“黄土岗”的地方,以种植鲜花享誉京城。黄土岗历史悠久,据传光绪二十六年永定河决口,草桥一带的村落大多被淹没,惟有地处高坡的黄土岗免遭此劫,玉兰、茉莉争奇斗艳。 如今的黄图岗胡同东段已建起了高大巍峨的王府井大饭店,胡同里路北的单号院落踪迹皆无,胡同西段一小截儿南侧尚有十来个双号门牌的院子,以及向南弯曲的两个小岔儿。当年13号院子的旧址,算起来应该是现在王府井大饭店的地基,而郭小川、冯牧、臧克家等吟诵的诗文,则已凝固成岁月深处的一段历史…… 黄米胡同:曾是旧京著名私家园林之一 位于区域西部,中国美术馆北侧,属景山街道办事处管辖,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北起美术馆后街,南不通行,东邻美术馆东街,西靠东黄城根北街。 黄米胡同内的半亩园,曾是旧京著名私家园林之一。此处最早是贾中承(名汉复)的宅园,由清初画家李渔(别号笠翁)修建。李渔在建园时还得到当时有名的叠石专家张琏(字南垣)父子的帮助,,清道光年间,此宅为麟庆所得。麟庆,字见亭,曾任河道总督。麟庆得到此宅后,对住宅特别是花园大加修葺,改名“半亩园”。宅院坐北朝南,四进院,西边是花园,正堂题曰“云荫堂”。有专收古琴的退思斋,专陈怪石的拜石轩,专门藏书的琅环妙境,专存鼎彝的永保尊彝。整个花园“富贵而有书卷气”。在鳞庆所著的《鸿雪姻缘图记》中有关于半亩园的绘图和记载。民国时,此宅归瞿宣颖,将半亩园改为“止园”。现花园已拆,其中六方砖屏门移往西山曹雪芹纪念馆。 黄寺大街:小胡同旁的活色生香 黄寺大街,民国后称此名,因西段有东黄寺、西黄寺而得名。 寺建于清初,东黄寺毁于火,西黄寺是为达赖五世亲谒顺治帝而筑的住所。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班禅六世从后藏来京向乾隆祝寿,因病圆寂于此。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在寺旁建班禅六世衣冠塔,名清净化域塔。西黄寺后为达赖、班禅及其派遣的官员、僧侣朝拜时居住之地,并成为定例。 生活气息浓厚的大街小巷总会聚集许多特色的美食店家,而像黄寺大街这样如此密集地汇集高端餐饮企业的美食街着实屈指可数。在这条深深的巷子里有数家京城高端餐饮店安营扎寨,他们错落有致,风景独特:有蕴含独特茶文化的圣淘沙,有“打造京城美食舰”之势的湘鄂情,有以高档粤菜著称的金悦、更有京城经营鲁菜、海鲜的鳌头企业净雅,还有“最有情调的川菜馆”著称的蜀国演义等等。正是他们精致典雅的菜品,使得黄寺大街逐渐凝聚成一股时尚休闲消费风潮,黄寺大街也以黑马姿态日渐凸显于餐饮江湖的风口浪尖。 黄化门街: 皇帝划的门? 在地安门内大街旁,有一段皇城城墙,城门内延伸出一条街道,这就是今天的黄化门街。 黄化门街位于皇城的东北角,在明清时期一直是太监们聚居的地方,如旧时的司礼监、尚衣监、织染局等都围绕在黄化门街周围,所以这一代在明清时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皇宫内院的“服务所”。 据一位家族在黄化门街住了100多年的老北京介绍,关于黄化门名称的来历,还有一段民间传说。 这位老北京介绍说,他的父辈曾经讲过今天的北京教育学院这个地方原来住的是康熙的奶奶孝庄皇太后的后人,官居三品。 虽说是三品官,可好歹也是皇亲国舅,出门也得用八抬大轿。可是当时在黄化门街通往地安门大街的那扇门没有那麽大,不能通过这八抬大轿,于是这孝庄的后人就向皇帝请求把这扇门给加宽,皇帝看在孝庄太后的情份上答应了他的要求。在这之后,此地就因这段故事而得名为 “皇划门”,意为皇帝给划得门,是后来慢慢地变成了“黄化门”。 虽说这是民间说法,可还是很有几分传奇色彩。其实今日的黄化门街旧时叫黄瓦门,据《日下旧闻考》记载:黄瓦门之名见于大佛堂碑刻,俗称的黄化门、黄华门均为音之讹変。民国36年(1947年)此处始称黄化门大街,1949年后沿用了此称,直到1965年整顿地名时才改称黄化门街。 转自:搜狐旅游
责任编辑:雷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