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惲子愉:?中國醫學基本觀念導論(二)

 johnney908 2014-05-18

 中國醫學基本觀念導論(二)

 

人類由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由於生活緊張而產生許多慢性病,神經衰弱即為其中之一。典型的神經衰弱,為夜晚當睡時不能入睡,而白天當工作時卻沉沉欲睡,長期以後

產生許多不必要之幻想,工作時卻想著下班以後之事,而下班後卻又掛念白天未完成工作

,社會上類此之人為數不少。而神經健全之人,工作時注意力集中,努力工作,睡覺時拋開一切思慮酣然入睡,例如古時之大英雄拿破倫,醒時指揮大軍,一有空閒,可立即入睡

。通常用腦之人,神經衰弱者較多,西醫通常之治療法乃給以鎮定劑,此物對偶然失眠之人,確實有用,因可使其迅速安眠。但對於神經衰弱之人,雖然可使其強迫入睡,但次日醒來反覺精神更加恍惚,此因神經不能以藥強行壓制,壓制之結果適得其反,且鎮定劑有習慣性,長期服用後,一旦除去,足以使人發狂。要知神經衰弱之人,乃因受環境影響,長期受壓制,乃致精神降低,由於前述之反饋作用,沒有充分之興奮,則沒有充分之睡意

,此時如用鎮定劑強行壓制,則使興奮及睡意越來越低。

 

吾人知神經之興奮要靠血管的滋養,治療神經方面之病症,必須兼顧血管,中醫治療神經衰弱可分二種:

(1)  此種人之失眠,乃無論如何不能入睡,翻來覆去,仍舊毫無睡意此類失眠,乃神經緊張所致,中醫稱之為陰虛失眠,其治療法應使用養陰劑。

   (2)  此種人在睡覺時,似醒非醒,乃在一種半睡半醒之迷糊狀態,中醫稱之為陽虛失眠,應使用補陽劑治療。

總之中醫之治療主要在於使其神經健全,當其有足夠興奮,則睡時自然有足夠之睡眠

,此即所謂順其勢也。由於時代之進步,物理已由古典物理進入量子物理,而生物化學亦進入分子生物化學,因此兩種物體之化合其合成之物,乃依據不一定之或然率,此種趨勢逐漸接近中國之哲學,而中醫之治病,以整體為著眼點,而治病之方式以一種手段之方式進行,頗合时代之趨勢,因此中國文化及中國醫學終有揚眉吐氣之一日。

 

中醫之治病,有針法,灸法及藥法。針灸治療乃一種"神經傳變",作用快速,但時 效短,故必輔之以用藥,藥乃生化作用,其作用較慢,但時效長,且可根本治療,故有一針二灸三用藥之說。中國之歷代醫書當中,最基本最詳盡最偉大之醫書,首推傷寒論,以傷寒論與內經相比,似乎傷寒論尚在內經之前。因傷寒論之文字古樸,確為西漢時代之散 文,而內經文字近乎對仗工整,而文章有時又反覆矛盾,此正與魏晉六朝之駢文相似,且內經之發現在隋唐時代,在隋書藝文誌中方有內經之記載。至於金匱亦為駢文句法,可見金匱在傷寒論之後,因此傷寒論為中國最偉大的醫書,行醫用藥,非徹底了解傷寒論不可

,惟傷寒論與近代西醫之傷寒絕不相同,西醫之傷寒乃一種腸熱病而已,而傷寒論者,則包括病情之演變,及各種治療方法,無一不詳盡備至。然吾人讀傷寒論主要者,在於學習其理論及治療之手段,用藥方面決不可照原抄錄,因漢朝末期戰爭頻仍,疫病猖獗,民不聊生,營養不足,大部份人都有貧血現象。而現今社會,人們均營養充足,其體質與漢末時大不相同,因而其治病之手段與用藥,不可拘泥於傷寒論。

吾人知所謂貧血者,非血液量不夠,而是單位體積中血液濃度,血紅素及紅血球數量減少之謂。細胞之營養及氧氣由血液供應,然後再將一些廢料交血液帶回,此謂之維持平衡。貧血之人血液既然稀薄,紅血球數量又不夠,所能攜帶之營養及氧有限,惟一維持平衡之方法,只有血流加快,因此貧血者,脈搏必快,心臟跳動亦必加快。

 

其次再討論血液濃度與外面的關係,例如一大杯中所盛者為清水,其中為一倒置的漏斗,其下以豬膀胱封之,內盛濃糖水,此時可見清水是先滲透入糖水,而糖水再流入清水,最後兩邊甜度相同,謂之平衡,此作用乃由滲透壓作為原動力,血管內外之平衡亦必須靠滲透壓為之。貧血者血稀,水分易跑出血管,若血濃,外面稀,則先由稀的進入濃的

,然後濃的擴散而使兩邊平衡,但血稀時,血漿易於流出,故血流必需加快,若血流加快,則心臟之跳動亦必加快,因此心臟負擔大,而血管之口徑必須變動一下大,一下小,方能適合血流之變化。血管之變動靠神經指揮,而能量之維持則靠糖,因此人體之糖不夠則面色蒼白,手足發冷,發冷汗。在漢末之時,人們既然貧血,則醣自然不夠,故一有疾病,則身體的正常狀況立刻被破壞,且若干庸醫發生誤治情況,所以傷寒之立論精神,並非直接治病,而在於調節身體狀況,培養根本,身體恢復後,則病邪自去,故傷寒之治病手段與溫病不同。

 

溫病學起源於清代盛世,江南魚米之鄉,其時之人營養豐富,所患疾病多為炎症,與張仲景之時代及地點條件完全不同,故溫病學之治療原則乃為直接治療,與現代西醫頗為相似,故傷寒論所討論者為如何維持血液動力及血液循環正常,其所依賴者為心臟跳動及大腦調節,而維持此二者乃糖,糖之來源,來自澱粉,像藏在肝中者稱為醣原(Glycogen)

,而由醣原變成有用之葡萄糖則靠腎上腺素(磷苯二酚之一種)對肝作用。人為動物之一,動物在尋找食物時,難免不遇危險,當人緊張時,心跳加快,需要之糖大為增加,因而此時腎上腺素之分泌大為增加,此即人遇危險時能發生超乎常人力量之原因。漢末時人之營養不夠,血液循環差,其原因乃糖不夠,而糖不夠之原因,又因腎上腺素不夠,故傷寒論之治病,不僅在治療外感,並且考慮到調節血液循環,調節心臟情況,調節血糖,而由於產生血糖之過程,牽涉到肝,腎,心,血液,神經及大腦,因而傷寒論之偉大乃在於此,不僅治療外傷亦可治療內傷,明其理而循其法,則傷寒論可謂萬病可治矣!

 

尤其值得一提,傷寒論之成書在一千年前,但其論病之過程竟能與現代醫學相符合,實在難能可貴,現代醫學將疾病對體能之拮抗分為三個時期:

 

(1)抑止期(Phase of inhibition),在此時期,身體受到感染,全身都處於緊急狀態,應大量生產糖,但因感染之故,腎上腺素被抑制,分泌反而減少,因而只感到身體不舒服,而無明顯症狀,因此,此乃受感染之前驅期,視感染之不同而有所長短,而發病之可能亦有多種可能。此時期正與傷寒論之太陽病相符,因太陽病在一身之表,病況變化多端,故張仲景寫此篇時,討論各種可能變化,故其篇幅最長。

(2)發揚期(Phase of stimulation),在此期間,病情開始爆發,而人之抵抗力亦同時高漲,腎上腺素大量分泌,於是發高燒,此即傷寒論之由表傳裡陽明病,病況已明顯,殊少變化,故傷寒論陽明篇篇幅甚短。

(3)衰竭期(Phase of exhaustion),當人之抵抗力無法阻止病之進展,腎上腺素之分泌已趨衰弱,即所謂衰竭期,在傷寒論言之,即病入少陰,此時殆已病況垂危。

  因此以現代醫學證之傷寒論,則三陽僅有二陽--太陽,陽明;而三陰則只有一陰--少陰。至於少陽,厥陰及太陰則為病程中之分枝或併發症而已。

 

傷寒論中最著名之方為桂枝湯,今就桂枝湯之治療手段及條件討論之。

桂枝湯之組成為:桂枝,芍藥,生薑,甘草,大棗。

中藥之治病與西藥完全不同,西醫乃針對某病某症某細菌,而針對此提煉成一種有效成分來完成治療目的,故其方法,乃為分析法,但中藥不同,例如芍藥,其對人體之作用,可以補血,收斂神經,調和腸胃,壓制胃酸,調節靜脈,但此多糖效能,必須在某一環境,某一條件方能產生,若以芍藥單位論之,即使近代之分析法,能分析出其所含之各種成分,亦無一種能達到上述目的,且單味藥施之於動物試驗因提煉之後,成分過於濃縮,其份量足以使動物致死亡,因知中藥之治病,並非靠單位藥,而係利用方劑之組合,方劑乃一種治療手段,必須在某一條件,某一環境下方能發生治療作用,故同一方劑可治不同之病,而不同方劑亦可治相同之病者,其理由在此。前述芍藥之多種作用亦即同理,故中醫之治療法乃是一種綜合法,因此不可用西醫之分析法來解釋中藥。其次傷寒論中論病者多,論脈者少,切脈為一種經驗,某些脈象只可意會,而難以言傳,且脈象只能作為用藥之參考,此即傷寒論多論病少論脈之故也。

 

傷寒論中有藥八十一味,方一百一十三張,中藥之用途,每味藥均有數種用處,但使用中並非每種用處均表達出來,處方時,如果選擇其中某一用途,則可另外加某一味藥,以加強某一作用,使此作用可完全表達出來,例如前述之芍藥有多種用途,但在使用時,通常只選擇其中之一。當人爬山後,肌肉極度疲乏,因而腿酸,此乃由於能量之消耗,能量由大量的糖代謝而來,結果產生大量乳酸(Lactic acid),二氧化碳及水,乳酸可刺激肌肉

,使發生酸痛,及靜脈發生痙攣,因芍藥可收斂神經,調節靜脈,故可考慮使用芍藥,但單獨使用芍藥效果不大,若用芍藥一兩加甘草三錢,如此則芍藥之作用益加顯著,可於短時期內治癒腿酸,明乎此理,則可討論傷寒論之桂枝湯。

 

桂枝湯為一治感冒之處方,感冒為病毒(Virus)之感染,其侵襲人之處不外二處:(1) 上呼吸道;(2) 腸胃道;亦有少數侵襲泌尿道。

若上呼吸道受感染,則流鼻涕,眼淚及咳嗽。

若腸胃道受感染則疲倦,口臭,骨痛,發燒。

亦有先是上呼吸道受感染,再傳至腸胃道者。人之口鼻以下,以至於肛門都有粘膜,粘膜下有小血管,當粘膜發炎時,紅腫熱痛隨之而來,因而血流變慢,於是變熱,且因神經被壓迫,或有痛感,故發炎時,紅腫熱痛隨之而來,因發炎處血流慢,則缺氧,缺氧則有分泌性粘膜細胞大量分泌,故感冒時,鼻涕變多者,其因在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